春秋战国时期,晋国遭到秦国围攻,危在旦夕。晋景公忧心忡忡,派大夫烛之武前往秦国游说。
烛之武退秦师:感化说服之道
烛之武身怀重任,不辱使命。他来到秦国军营,面对秦穆公,先是不卑不亢地表明身份和来意,而后以退为进,从晋秦两国的实力和唇齿相依的关系出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烛之武说道:"秦晋两国世代友好,秦国有难,晋国曾倾力相助;晋国有危,秦国亦不吝援手。如今秦军围攻晋国,对两国都没有好处。秦晋相争,只会损耗双方实力,让第三国渔翁得利。"
"秦国以兵强号称天下,但晋国地大物博,民风强悍,足以抵御秦军的侵攻。况且,两国唇齿相依,唇亡齿寒。若秦灭晋,秦国同样难保安全。"
一番话语,真挚恳切,句句玑珠。秦穆公深受感触,意识到围攻晋国于己无益,遂解除围困,撤军回秦。
烛之武退秦师,凭的是感化说服之道。他没有正面交锋,而是迂回劝说,以利害得失为切入点,指出秦晋开战的严重后果,激发秦穆公的理性思考。
烛之武的游说技巧堪称经典,后世被广为传颂。其关键在于:
以退为进:不正面冲突,而是迂回劝说,让对方意识到自身利益。 利害分析: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指出开战的利弊,激发对方理性思考。 情感诉求:以真挚的感情和晓之以理的方式,打动对方的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