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专业解读 >

春江潮水连海平的全诗_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江潮水连海平的下一句

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仅存的两首名诗之一,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全诗共步骤二:江水中的生命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该诗受到文坛关注始于明代,在清代更是被抬升至“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春江潮水连海平的全诗_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潮水连海平的全诗_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江潮水连海平的全诗_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作者:

张若虚,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唐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全唐诗》仅存其诗二首,而这首《春江花月夜》又是最的一首,它号称以“孤篇横绝全唐”,奠定了张若虚在唐代文学史的不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17。朽地位。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句出自春江花月夜作者是谁?

,与内容的变化相适应,意蕴探广,情韵悠扬。

作者是张若虚。

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主要成就

其诗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句出自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谁?

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张若虚。

至于《全唐诗》所说他与贺知章(越州永兴人,今浙江萧山)、张旭(苏州人)、包融(润州延陵,今丹阳人,一说湖州人),号“吴中四士”,只能说明他们诗名相当而驰名京师,籍地相邻而并称四士。

张若虚的主要成就

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白头翁》上。”锺惺《唐诗归》石:“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真化工手!”陆时雍《唐诗 镜》:“微情渺思,多以悬感见奇。”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云:“情文相生,各各呈艳,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

春江潮水连海平全诗赏析

哲理美 人情美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离人:此处指思妇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潮水连海平的全诗(描绘江水壮美景象)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闻一多评价《春江花月夜》是“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另一首诗是《代答闺梦还》。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步骤一:江水壮美景象的描写

这首诗以春江潮水连海平为开头,描绘了江水的壮美景象。江水如潮水般连接着海平,海上的明月与潮水一同生长。江水滟滟随波千万里,没有哪里的春江没有月明。江流宛转,绕过芳甸,月光照射下,花林如同雪花般纷纷扬扬。空中流霜,汀上白沙,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江水中的生命也在诗中得到了描绘。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江水中的生命在这里得到了诗人的深情描绘。

步骤三:相思之情

诗中还有相思之情的描绘。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这些诗句中,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思念之情,无论是扁舟子还是明月楼,都成为了思念之情的象征。

结尾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首诗以江水壮美景象为开头,描绘了江水中的生命,表达了相思之情。诗中的每一句都充满了诗人的深情,让人想起江水的壮美景象,也让人感受到了诗人的思念之情。江水如此壮美,我们应当珍惜它,保护它,让它流淌到更远的地方。

春江潮水连海平是谁写的(解析春江潮水连海平出自哪里)

它是由齐梁绮丽浮靡文风转向盛唐的自然清丽的一面旗帜,同时又是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内容和形式多为后世诗人所借用。

前言:《春江花夜月》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写的一首诗,这首诗历来享有极高的声誉。晚清文学家王闿运评曰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现代诗人和学者闻一多先生曾评价说: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101【返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1.mp328:33来自学学诗词读读书

全诗欣赏:

这首诗紧紧围绕春、江、花、月、夜,并以月为主,以抒情的笔触,铺陈了一奇丽景色。在描写大自然的美、述说相思离别之情、体现珍惜青春年华、展望美好生活的同时,将古典哲学融入诗中,运用思辨,以深厚的文学艺术功力,在意境、情趣、韵律以及现实指导意义上开创了初唐晚期诗歌的新风,使这首诗成为唐诗宝库中的明珠。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建议多读几遍,之后你会发现,越读越美,用百读不厌,令人不忍释卷来形容,不是浮夸。

【注释及赏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滟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芳甸,芳草丰茂的原野。

霰:在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的小冰粒,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

流霜:一说是空中的飞霜;另一说指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但不管怎么解释,通常在诗文中指月光。

诗人开篇紧扣主题,并就题发挥,描绘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春潮高涨,远接大海,更有明月随潮涌生,一幅蔚为壮观的景象。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头四句,首先点明地点,即长江下游(具置有争议,或扬州曲江、或扬州瓜州、或扬州大桥镇)。然后紧接着描写道:月亮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延绵千万里,春江处处都沐浴着皎洁的月光。虽然看起来是写景,但却是寓情的。在古代的诗词中,往往潮水是与信誓相连的,月圆是与离合相关的。既然是明月共潮生,那么创作这首诗的时间应该是在农历望日即当月十五日月圆的前后。潮生让人想到与离人的约期;月圆,使人想到团聚。何处春江无月明以设问的形式,暗含对亲人的相思之情,唐代诗人李峤曾有诗吟中秋月,诗云: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后四句由江海交汇处转到岸汀之上,诗中说道:江水蜿蜒曲折,绕着芳草丰茂的原野流去。月色倾泻在散发着幽香的花林,象给他们撒上了一层洁白闪耀的雪珠儿。月光洁白如霜,以至于让人连空中真正的飞霜都觉察不到,更使得江边的沙滩看起来象铺上了一层真正的银霜,而不觉得它是白沙了。这里作者在对春江花月夜进行细微观察之后,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月下江流、芳甸、花林、沙汀的清幽洁静,恍如神话般的美妙,同时也隐喻人物心灵的纯洁无瑕,是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概念在诗中的体现。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纤尘:微细的灰尘。

江月年年只相似:有的版本作江月年年望相似。

江天洁净美好,纤尘不染,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孤字既是形容一轮明月在天空中的孤独无依,也是作者此时孤单惆怅心情的写照。月与人同样孤单,引发了作者的无尽感慨: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这里作者的思想活动非常活跃,在探索自然界神秘的同时,又紧紧联系着人生,人生哲理。

紧接着,作者的创作思维没有落入前人怨天尤人的窠臼,而是作出了积极的思考:虽然个体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是短暂的,但人类繁衍生息,世世代代是无尽穷的,与这年年相相似的明月,永恒共存于这个宇宙天地间。虽然作者在诗中隐隐透露出人生苦短的感伤,但并没有颓废与绝望,更是在顿悟到的有限和无限的相对性中,增添了对生活的热爱。

作者继续写道:月悬中天,仿佛是静止的,莫非孤月也有离愁别恨,她是在等什么人吗?宁静的月光下,只有大江奔流,一泻千里。在作者的笔下,时间被诗化,江月有愁,流水无情,时间亦如滔滔江水,一去不回。至此诗篇波澜渐起,诗情走向更加深邃的意境。,引出后面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青枫浦:地名 。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扁舟子:扁舟,小舟。这里指漂泊的游子。

明月楼摇情:情思激荡。:月下的闺楼。这里代指闺中思妇。

玉户:华丽的楼阁。

捣衣砧:捣衣石、捶布石。

文:同纹

前面四句写楼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游子像飘逝的白云远远离去,思妇在离别的青枫浦上不胜忧愁。是谁家的儿郎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泊?在相隔天涯、明月照耀的小楼上,有个人在思念着他。在这里,谁家与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有离愁别恨的不止一家,也不止一处,所以诗人提出设问,引出一种相思,两处离愁。

中四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充满了忧愁和迷惘:浓烈的思念之情感染了月光,她好像在怜悯思妇,于楼上徘徊着,不忍离去。她照在妆镜台上,也洒在门帘和洗衣石上,这月光如同思妇的相思,无论如何也挥不去,抹不掉。诗人不直接写思妇的相思之苦,而是用月来烘托思妇刻骨的思念。拟人化的月在楼上徘徊,陪伴着她,想为她解愁。可思妇却月夜而触景生情,反而变得更加烦恼,因此想赶走月色,但月色卷不去,拂还来,坚持与她做伴。曹植《七哀》诗云: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虽手法相似,但《春江花月夜》更加含蓄深刻。

后四句承接前八句,将思妇的思念推向更高层次:两人共同守望着同一轮明月,却听不见彼此的呼唤,我多么想随着月华去到你的身边啊。鸿雁远飞,却不能把月光也带去,水中的鱼龙,跃起来又潜入了水底,只留下层层波纹。在古代的文字中,鱼雁向来被赋予寄书传信使命。这里以鱼雁都无法在思妇与游子之间传递书信,所谓鱼书不至雁无凭,来反衬两人倍受相思的煎熬,将两地相思推到。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碣石、潇湘:潇湘,湘江与潇水。碣石,在今河北昌黎县境内。这里用一南一北,暗喻路途遥远,难以相聚。

这是全诗的八句。从前面写思妇的思想活动中,笔峰一转来写游子:昨夜梦见落花飘零,春过半残,可依然无法回家。江水奔流不息,似要将春天带走,潭水倒映着的明月,已经西斜了。斜月渐渐隐入海雾,可是离人有的还远在碣石,有的阻在潇湘,天各一方,欲要相聚的路途是多么遥远!在这美好的夜色中,不知能有几个人可以趁着月色回家的,只有江畔的树丛,挂着落月的余光,摇曳着人们离情万种。这里,诗人用生花妙笔,把离人的相思,借助一组美好的意象,如花落幽潭,江水流春,落月摇情等,描写得勾人心魄,美妙绝伦,读后余音绕梁。

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转韵,韵脚平仄交错,音节和谐,每韵都构成了一幅富有鲜明的感彩的形象画面。这首诗角度写景,以月贯穿全篇,从月生、月照、月轮、月徘徊、月华、月斜,直写到月落,再辅以其它意象,如江潮、江流、江天、江畔、江月、江浦、江潭、江树等,众多场景的衬托,多个意象的构建,主题的反复拓展和不断深化,完成了这个千古传诵的艺术作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游子怨妇的离愁。

贯穿始终的还有复杂的人类情感,所有的物象都被打上情感的烙印。把一轮明月赋予如此丰富的情感,自《诗经》至张若虚,其间一千几百年,没人这么做过。而在张若虚之后,又是一千多年过去了,仍然无人能把春江月夜渲染得如此深情凄美,如梦如幻。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言: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

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全诗是什么?

是两指弹出万送信的天鹅能够飞翔很远但不能随月光飞到您身边,送信的鱼龙潜游很远但不能游到您身边,只能在水面激起阵阵波纹。般音。此句出自对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评价。

意思是一块石头能够激起千层的浪花,两根指头能够弹出天籁之音。比喻很小的力量能做出很大的事情来。

原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后世影响:

《春江花月夜》一诗在立意和选材上总结前人的经验,借乐府旧题谱写出天下众多人的心声,同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一直令后人传诵不已,千百年来有无数读者为之倾倒,有“孤篇横绝,竟为大家”之誉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

此诗既不像南朝山水诗那样着力模山范水,也不像玄言诗那样枯燥说理,更不是一首单单抒发儿女离情别绪的爱情诗,而是将多种诗情融为一体。

它的诞生,填补了古代诗歌史上以月为中心媒介,同时写男女双方两地相思,探索宇宙和人生哲理于同一首诗的空白。不论从主题的提炼还是题材的加工上,此诗对唐朝繁荣的诗歌局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后代诗歌创作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以上内容参考:

一石激起千层浪,读音为:[yī shí jī qǐ qiān céng làng]。

释义为:扔一块石头到水中掀起千层浪花等。

春江潮水连海平下一句是什么

春江潮水连海平下一句是海上明月共潮生。出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作《春江花月夜》,意思是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这首诗以写月作起,以写月落结,由春江引出海,由海引出明月,又由江流明月引出花林,引出人物,转情换意。

原文片段: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另一首诗是《代答闺梦还》。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昨夜闲潭梦落花○20,可怜春半不还家。衣砧上拂还来。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张若虚是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李显神龙年间与贺知章等人同以吴越名士,扬名京都。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初年又和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称“吴中四士”。

赏析春江花月夜中的任意一字,一千字左右

、元诗,尽其支流。”对于《春》诗的起源、影响、地位做了准确的评价,高度的赞誉。

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转韵,共九韵,每韵构成一个小的段落.

诗一开头先点出题目中春、江、月三字,但诗人的视野并不局限于此,句“春江潮水连海平”,就已把大海包括进来了.第二句“海上明月共潮生”,告诉我们那一轮明月乃是伴随着海潮一同生长的.诗人在这里不用升起的“升”字,而用生长的“生”字,一字之别,另有一番意味.明月共潮升,不过是平时习见的景色,比较平淡.“明月共潮生”,就渗入诗人主观的想象,仿佛明月和潮水都具有生命,她们像一对姊妹,共同生长,共同嬉戏.这个“生”字使整个诗句变活了.三四句:“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滟滟是水波溢满的样子.江海相通,春潮涣涣,月光随着海潮涌进江来,潮水走到哪里,月光跟随到哪里,哪一处春江没有月光的闪耀呢?

接下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四句由江写到花,由花又回到月,用其他景物来衬托月光的皎洁.“芳甸”,就是生满鲜花的郊野.“霰”,是雪珠.“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是说江水绕着生满鲜花的郊野曲折流过,明月随江水而来,把她的光辉投到花林上,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空里流霜不觉飞”,因为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霜飞反而不能察觉了.古人以为霜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好像雪一样,所以说“流霜”.“汀上白沙看不见”,是说在洁白的月光之下,江滩的白沙也不易分辨了.一句写天上,一句写地上,整个宇宙都浸染上了明月的白色,仿佛被净化了似的.从这样的境界,很自然地会想到深邃的人生哲理,所以第三段接着说: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天一色,连一粒微尘也看不见,只有一轮孤月高悬在空中,显得更加明亮.在江边是谁个见到这轮明月呢?这江月又是哪一年开始把她的光辉投向人间的呢?这是一个天真稚气的问,是一个永无的谜.自从张若虚提出这个问题以后,李白、苏轼也发出过类似的疑问.李白说:“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这已不仅仅是写景,而几乎是在探索宇宙的开始,追溯人生的开端了.

第四段由疑问转为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易老,一代一代无穷无尽地递变着,而江月却是年复一年没有什么变化,她总是生于海上,悬于空中,好像在等待着什么人,可是总没等到.长江的水不停地流着,什么时候才把她期待的人送来呢?诗人这番想象是从“孤月轮”的“孤”字生发出来的,由月的孤单联想到月的期待,再由月的期待一跳跳到思妇的期待上来: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浦,水口,江水分岔的地方,也就是江行分手的地方.白云一片悠悠飘去,本来就足以牵动人的离愁,何况是在浦口,青绿的枫叶点缀其间,更增添了许多愁绪.“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月光之下,是谁家的游子乘着一叶扁舟在外飘荡呢?那家中的思妇又是在哪座楼上想念着他呢?一句写游子,一句写思妇,同一种离愁别绪,从两方面落笔,颇有一唱三叹的韵味.

从第六段以下专就思妇方面来写.曹植的《七哀》诗说:“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张若虚化用这几句的意思,对月光作了更细致的描写:“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那美好的月光似乎有意和思妇作伴,总在她的闺楼上徘徊着不肯离去,想必已照上她的梳妆台了.月光照在门帘上,卷也卷不去;照在衣砧上,拂了却又来.她是那样的依人,却又那样的恼人,使思妇无法忘记在这同一轮明月之下的远方的亲人:“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一轮明月同照两地,就和我想念你一样,你一定也在望着明月想念我.有明月像镜子似地悬在中间,我们互相望着,但彼此的呼唤是听不到的.我愿随着月光投入你的怀抱,但我们相距太远了.上有广袤的天空,善于长途飞翔的鸿雁尚且不能随月光飞度到你的身边;下有悠长的流水,潜跃的鱼龙也只能泛起一层层波纹而难以游到你的跟前.我又怎么能够和你相见呢?“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思妇回想昨夜的梦境:闲潭落花,春过已半,可惜丈夫还不回来.江水不停地奔流,快要把春天送走了;江潭的落月也更斜向西边,想借明月来寄托相思也几乎是不可能了.这四句把梦境与实境结合在一起写,是梦是醒,思妇自己也分辨不清了.

一段,天已快亮:“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斜月沉沉,渐渐淹没在海雾之中,月光下的一切也渐渐隐去了,好像一幕戏完了以后合上幕布一样.这整夜的相思,这如梦的相思,怎样排遣呢?游子思妇,地北天南,不知道今夜有几人趁着月华归来!看那落月的余辉摇动着照满江树,仿佛怀着无限的同情呢!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据说是陈后主创制的,隋炀帝也曾写过这个题目,那都是浮华艳丽的宫体诗.张若虚这首诗虽然用的是《春江花月夜》的旧题,题材又是汉末以来屡见不鲜的游子思妇的离愁,但张若虚还是以不同凡响的艺术构思,开拓出新的意境,表现了新的情趣,使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而张若虚也就以这一首诗确立了文学史上磨灭的地位.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良辰美景更衬出离愁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虽然带着些许感伤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种对于宇宙和人生的真挚的探索,也有着深长的意味.

《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全诗便扣紧这五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围绕着月作陪衬.诗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配合着,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对景物的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斓的色彩,很能引人入胜.同是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也在统一之中出现了变化,取得班斓多彩的效果.

春江花月夜

朝代:唐代

作者:张若虚

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是出自哪首诗

天上的白云悠悠飘逝,勾起青枫浦游子的忧伤。

“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原句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出自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该诗一共有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全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描绘出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轮。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赏析

前半部重在写景,是写实,但如“何处春江无月明”、“空里流霜不觉飞”等句子,同时也体现了人物的想象和感觉。后半部重在抒情,这情是在景的基础上产生的,如长江流水、青枫白云、帘卷不去、拂砧还来等句,景中亦自有情,结尾一句,更是情景交融的名句。全篇有情有景,亦情亦景,情景交织成有机整体。

诗中作者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绮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爱情把游子对思妇的同情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而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融的优美而邈远的意境。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是哪个时期的作品?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潮生”出自《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收录于《全唐诗》中。

张若虚(约X47年- 约730年),字、号均不详,主要活动于公元七世纪中期至公元八世纪前期,扬州(今属江苏扬州)人。初唐诗人,以《春江花月夜》。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