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学习资讯 >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图解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图解pdf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笔记

发病的基本原理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图解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图解pdf中医基础理论笔记图解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图解pdf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图解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图解pdf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图解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图解pdf


一、正气与邪气的概念

1.正气

正气是存在于人体内的具有抗邪愈病作用的各种物质的总称。正气所概括的物质主要是精、气、血、津液(或称气血阴阳),人体各组织器官则是这些重要物质存在的结构基础。正气的作用:一是抵御外邪的入侵;二是祛邪外出;三是修复调节能力;四是维持腑经络的机能活动。

2.邪气

邪气是存在于外在环境中的,或人体内部产生的具有致病作用的各种因素的总称。如上述的六、疫病、七情、饮食失宜、痰饮和瘀血等,它们有的是一些物质性的致病原,有的是一些损伤性的作用因素。

邪气对机体的损害作用:

一是导致生理机能失常;

二是造成腑组织的形质损害;

三是改变体质状态。

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一是直接导致发病;

二是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

三是影响病情和病位;

四是某些情况下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

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是中医学发病观的核心思想,

三、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邪气是发病的条件,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可能起主导作用。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一、环境与发病

1.气候因素。

2.地域因素。

3.工作、生活环境。

4.环境。

《素问·疏五过论》所说的“尝贵后,虽不中邪,病从内生”“暴苦暴乐,始乐后苦,皆伤精气”,就明确指出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二、体质与发病

1.决定发病的倾向性。

2.产生对某种病邪的易感性。

3.决定某些疾病发生的证候类型。

三、精神状态与发病

精神状态能影响内环境的协调平衡,故能影响发病。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

发病类型

一、感邪即发

感邪后立即发病,称为感邪即发,发病迅速。

二、徐发

徐发,指徐缓起病,感邪后缓慢发病。

三、伏而后发

伏而后发,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某些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这种发病形式多见于外感性疾病和某些外伤。外感性疾病多见于感受温热邪气所形成的“伏气温病”等。《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夏伤于暑,秋为痎疟”“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开创了伏气学说的先河。

四、继发继发

是指在原发疾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也就是说,继发病首先有原发疾病,并且所产生的新的疾病与原发病在病理上有密切联系。如肝阳上亢所致的中风,小儿食积所致的疳积,哮喘所致的肺气虚和心血瘀阻,肝胆疾病所致的症积和结石等,都属于继发。

五、合病与并病

合病,是指两经或两个部位以上同时受邪所出现的病证。多见于感邪较盛,正气相对不足之时。并病是指感邪后某一部位的证候未了,又出现另一部位的病证。多见于病位传变之中。

六、复发复发

是指疾病初愈或疾病的缓解阶段,在某些诱因的作用下,引起疾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的一种发病形式。引起复发的机理是余邪未尽,正气未复,同时有诱因的作用。复发引起的疾病,称为“复病”。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的介绍

本书是《中医学笔记系列丛书(第2版)》的一本,结构概括为“两栏四框”:①板书与教案栏:针对现行中医各种考试参照教材不一的情况,本书与现行新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相配套,综合浓缩教材精华,省去记录及相互参照时间,使学习效率倍增;②测试与考研栏:采众多中医院校、研究院所考研真题及中医综合历年真题,迅速提高考研应试技能,帮助成就高分理想;③考研导引框:介绍国内中医部分重点院校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情况,帮助指引考研方向;④医著精要框:介绍古典医籍中中医理论的名言名句,拓展知识结构,提高应试能力;⑤轻松一刻框:精选中外幽默笑话,激活麻痹和沉默的神经;⑥随想心得框:留给您的私人空间,边学边想边记,真正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

中医基础理论-五-笔记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腑组织器官,包括五、六腑和奇恒之腑。

“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

藏象,指藏于体内腑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外界环境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五主藏精气,以藏为主,藏而不泄;六腑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 奇恒之腑,虽名为腑,但其功能却有异于六腑,并有类似于五贮藏精气的作用,具有似非、似腑非腑的特点。

藏象学说的特点是

以五为中心的整体观, 体现在以五为中心的人体自身整体性及五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藏象学说中的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概括了人体五系统内外环境相参相应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五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一、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生理功能

(1) 主血脉 指心有推动血在脉管内运行的作用。

心主血脉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两个方面。

心主血脉,还包括心生血的作用。饮食物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将精微上输于心肺,经心肺的气化作用,奉心神化赤而形成血液。

(2)心主神明:又称心藏神,即心有主宰生命活动和主宰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义之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性格等精神活动。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意识、思维、情感等狭义之神。

人体的腑、经络、形体、官窍,各有不同的生理机能,但都必须在心神的主宰和调节下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体生命活动, 故称心为“五六腑之大主”。

心包络, 简称心包。是包在心外面的包膜,为心的外围组织。心包的生理功能,具有保护心的作用。外邪侵袭于心,首先心包受病,称为心包 代心受邪 。如在温病学说中,将外感热病中所出现的神昏、谵语等病证,称之为“热入心包”。

2.生理特性

(1)心为 阳 而主阳气:心之阳气能推动心搏动,温通全身血脉,兴奋精神,以使生机不息。《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为阳中之太阳。”

(2)心主通明:是指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

(3)心气宜降:心火在心阴的作用下合而化为心气,下行以温肾,维持人体上下协调。

二、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肺从自然界吸入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吐故纳新,使体内外的气体不断交换,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成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在肺相合生成宗气,贯心脉以行心血。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对全身气机具有调节作用,故“诸气者,皆属于肺”。

(2)肺主宣发与肃降:

肺主宣发,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升宣、发散的生理功能。肺通过宣发,排出体内浊气;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周身,外达皮毛;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肺主肃降,指肺气具有向下、向内、肃降、收敛的生理功能。肺通过肃降,吸入自然界清气,下纳于肾;将脾转输至肺的水谷精微向下布散于其他腑,并将津液下输于肾;清肃呼吸道的异物,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是维持呼吸运动、水液代谢正常进行的基础。

(3)肺主通调水道:

肺气通过 宣发和肃降 对体内津液代谢具有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一是肺气宣发,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于周身,同时主司腠理开合,调节汗液。

二是肺气肃降,将体内的水液不断地向下输送,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故又称“肺为水之上源”和“肺主行水”等。

(4) 肺朝百脉,主治节: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的交换,然后再输布到全身,同时起到辅心行血的作用。

肺主治节,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津液的机能。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治理调节呼吸运动;二是治理调节一身之气的运动;三是治理调节血液的运行;四是治理调节津液的输布代谢。肺主治节,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2.肺的生理特性

(1)肺为 娇 :肺为清虚之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与天气直接相通,故六等外邪侵袭机体,无论从口鼻还是从皮毛而入,均易犯肺而致病。此外,肺居高位,为 华盖 而覆盖诸,又为百脉之所朝,凡其他腑的病变,易上及于肺。又因肺不耐寒热,易受邪侵,无论外感、内伤或是他病变,多侵袭或累及于肺而为病,故称之为“娇”。

(2) 肺气以降为顺 :肺为阳中之阴,通于秋气,其性收敛下降;肺居位高以覆诸,称之为华盖;肺气以降为顺,顺则五六腑之气亦顺,故有“肺为之长”之说。肺气降,则一身气血津液上升至肺,必归于升已而降,与下焦肾气之降已而升遥相呼应,构成气血津液升降相因的循行模式。

(3) 肺喜润恶燥 :肺为清虚之体,性喜清润而恶燥。在病理上,燥邪易灼伤肺津,甚化火耗阴,肺失滋润,致肃降无权,故喜润恶燥是肺的特性。

三、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生理功能

(1)主运化:包括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运化水谷精微,是脾对饮食物的消化,水谷精微的吸收、转输、布散的作用。饮食物由胃受纳腐熟,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转化为精微物质,转输到心肺,布散于全身,从而使各个腑、组织、器官得到充足的营养,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故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

(2)脾主统血

脾主统血,是指脾能统摄、控制血循行于脉内,而不逸出脉外。脾统血的机理,是与气对血液的固摄作用密切相关。脾的运化功能健旺,气血充盈,固摄作用正常,则能统摄血液,使血液循行于脉内,不逸出脉外。

(3)脾主升:

一是指升清 ,指脾气将精微上输心肺、头目,以化生气血,滋养清窍,营养周身。《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二是指升举,脾气上升对内起着升托作用,使其恒定在相应位置。 如果脾气虚损升托作用减退,易致下坠感或内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脱垂(也称为阴挺)和直肠脱垂(也称为脱肛)等症,此称之为“脾气下陷”或“中气下陷”。

2.脾的生理特性

(1)脾宜升则健:脾的气机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脾胃居中, 脾气宜升,胃气宜降, 为 气机升降之枢纽 。对维持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整体协调,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脾能升清,则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正常,气血生化有源,故说“脾宜升则健”(《临证指南医案·卷二》)。

(2)脾喜燥恶湿:脾胃在五行中属土,根据阴阳属性分类,脾为太阴湿土之,胃为阳明燥土之腑。脾主运化水液,以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脾虚不运则易生湿,而湿邪过多又易困脾。如《临证指南医案》说:“湿喜归脾者,与其同气相感故也。”故称脾 “喜燥恶湿” 。

四、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生理功能

(1)肝主疏泄: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调畅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及情志活动等作用,其中心环节是

调畅全身气机。 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输布代谢;

②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

③调畅情志;

④通调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2)肝主藏血

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一是肝为血海,能贮存一定的血量,以制约肝的阳气升腾,以维护肝的疏泄功能,使之冲和条达。

二是调节血量。

三是防止出血。

四是濡养肝及筋目。

五是为经血之源。肝贮藏充足的血液,为女子月经来潮的重要保证。

2.肝的生理特性

(1)体阴而用阳:肝“体阴”,一是肝与肾同居下焦,故属阴;二是肝藏血,血属阴。肝为刚,非柔润而不和调,必赖阴血之滋养方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肝“用阳”,一是肝主疏泄,其气主升主动,性喜条达,内寄相火,其性属阳;二是肝阳易亢,肝风易动而形成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临床表现为眩晕、肢麻、震颤、抽搐等症状。故曰肝 “体阴而用阳” 。

(2)肝为刚:肝为将军之官,是指肝内寄相火,其性刚烈,具有易亢、易逆、好动的特点。肝之体阴常不足,肝主疏泄阳易亢。病理上肝气易逆,肝阳易亢,化火生风,常见眩晕、头胀、头痛甚抽搐、震颤等症。

(3)肝主升发:肝在五行属木,通于春气,春天阳气始发,内蕴生升之机,推动自然万物的生长变化。

(4)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属木气,应自然界春生之气,宜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既不抑郁也不亢奋的冲和之象,才能维持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暴怒可致肝气亢奋,出现面红目赤、头胀头痛、心烦易怒等症,思虑抑郁则可致肝气郁结,出现郁郁寡欢、多疑善虑甚或悲伤欲哭等。

五、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生理功能

(1) 藏精 ,主生长发育与腑气化。

肾藏精,是指肾对精气具有封藏作用。 肾藏的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肾藏精的生理效应:

一是主生长、发育。 肾中精气的盛衰,主导着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

二是主。 其一,肾藏先天之精,其携带遗传物质,促进人体胚胎发育,是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其二,肾精能化生“天癸”。所谓“天癸”,随着肾中精气不断充盈,所产生的具有促进人体器官发育成熟和维持人体功能作用的精微物质。随“天癸”的发生、发展和衰减,人体的器官和功能出现发育、成熟及衰退的同步变化。

肾精还具有推动和调节腑气化作用。肾精化生肾气,肾气包括肾阴、肾阳。肾阴、肾阳又称为元阴和元阳、真阴和真阳。肾阴,对机体各腑起着滋养和濡润作用;肾阳,对机体各腑起着温煦和推动作用。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着腑阴阳的相对平衡,是各阴阳的根本,推动和调控着腑气化。

(2)肾主水

指肾的气化功能,对津液的输布和,维持津液代谢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肾阳蒸腾气化,使水液中清者上升,即含有营养物质的津液,在肾阳的蒸腾作用下,经三焦水道而上升,复归于肺,布散周身;浊者下降,即经过代谢后多余的水液,在肾的气化作用下,注于膀胱而为尿。尿液的生成和,为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3)肾主纳气

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人体的呼吸功能,由肺所主,但吸入的清气,由肺气的肃降下达于肾,必须再经肾气的摄纳潜藏,使其维持一定的深度,以利于气体的交换。故《难经·四难》说:“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类证治裁·喘证》说: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呼吸表浅,或呼多吸少,动则气短。(肾不纳气)

2.肾的生理特性

(1)肾为封藏之本:肾的封藏、固摄作用,可以防止精、气、血、津液的过量与亡失。《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同时,还可以维持呼吸运动的平稳和深沉。

(2)肾为水火之宅:肾为五六腑之本,主一身阴阳,为水火之宅,寓真阴(命门之水)而含真阳(命门之火)。五六腑之阴,非肾阴不能滋养;五六腑之阳,非肾阳不能温煦。肾阴,为人体阴液之根本,谓之命门之水;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本,谓之命门之火。肾阴与肾阳,同居肾中,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生理上的动态平衡,故称肾为水火之宅。

(3)肾恶燥:《素问·宣明五气》曰:“五所恶……肾恶燥。”肾之所以恶燥,因为肾为水,主藏,司津液之气化,燥邪易伤津液,久则肾精耗损,甚则骨髓枯竭,所以说肾恶燥。

五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肺:血液运行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关系

二、心与脾: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调

三、心与肝: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调节

四、心与肾: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

五、肺与脾: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

六、肺与肝:气机升降

七、肺与肾:水液代谢、呼吸运动、阴阳互资

八、肝与脾: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的相互协调

九、肝与肾:精血同源、藏泄互用、阴阳互资互制

十、脾与肾: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水液代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