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学习计划 >

诗歌鉴赏题材分类高考_高考诗歌鉴赏七大题材总结

古诗题材分类有哪些

(2)这首元曲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请简要概括。(4分)

古诗题材分类如下:

诗歌鉴赏题材分类高考_高考诗歌鉴赏七大题材总结诗歌鉴赏题材分类高考_高考诗歌鉴赏七大题材总结


诗歌鉴赏题材分类高考_高考诗歌鉴赏七大题材总结


山水田园诗。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之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之先河,发展到唐代,有了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庙、五柳、明月、渔歌等。常用手法: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白描、反衬(乐景哀情)、景与情的关系(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色彩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修辞手法(拟人、比喻、夸张、对比等)。

内容感情: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闲适自得,向往田园,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歌颂劳动生活以及与农民的深情厚谊;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边塞军旅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晋升容易得多。

加之盛唐那种积极人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寄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形式标志:题目中多出现“塞”、“征”、“军”“戍”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烽火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楼台、龟兹、夜郎、安西、胡羌等)。

常用手法:修辞手法(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描写手法(正面、侧面描写,铺垫、烘托,细节描写,虚实结合等)

内容情感:建立功业、保家卫国的的壮志豪情;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对统治者穷兵黩武和将军贪功启衅的不满;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人物和事迹的诗歌。 它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字样。

表达方式:怀古咏史(手段),抒怀讽今(目的),借景抒怀,对比,用典,衬托。结构特点: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内容情感:缅怀前贤,表达惋惜或敬仰之情,想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借古讽今;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的疾苦,担忧民族的前途命运;类比古人,借古伤己,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咏物言志诗。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所选之“物”一定有思想内涵或精神品质等方面的象征意义,所以特别注意诗歌意象中有这方面特殊含义的意象)。

标志:直接以物象名为题;“咏(题、赠、赞)+物象”;“某物吟”。常用手法: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托物言志。

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抱负或寓高尚的节、品质,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运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

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写的什么物,有什么象征意义;寄托作者的什么志向。

送别怀人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别”“赠”“酬”等字眼。

常见意象:柳、酒、月、水、长亭、短亭、劳劳亭、灞桥、阳关、舟。常用手法: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想象(以己度人)、虚实相生(结合)、衬托、烘托。

内容情感: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抒发某种人生的感慨。或者: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羁旅思乡诗。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而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慨、漂泊愁苦。形式标志:题目中常有“客”“望”“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冬至等节日名;

内容情感:羁旅孤凄之愁;恋家怀人之思;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怨;年华易逝之悲;厌战思亲之情。

爱情闺怨诗。主要抒发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诗生活,或主要站在女子一方抒发离别之苦。形式标志:题目中常有“怨”“怀”“思”“别”“忆”或直接以“无题”等字眼。(1)用两三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常见意象:眉锁、翠楼、碧纱、白发、秋风、夜雨、寒月、寒衣、残梦、雁声月明、红妆对镜、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常用手法:比兴、衬托、抑扬结合。

内容情感:夫妻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情感;孤苦幽寂的命运之10、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贺《梦天》中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得像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悲;思妇空闺渴望团聚的哀怨之情;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阴阳两隔的悼亡之情。

特别注意:有的诗歌表面上看像闺怨诗,实际上是借怨妇之口委婉诉说自己不被君王恩宠重用的怨怼之情。所以还要注意写给谁和诗歌后面可能有的注释里对背景的介绍。

高考诗歌鉴赏

平实质朴 陶渊明 孟郊 孟浩然

精锐教育温共同点是:(2分)馨提示: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答题总则: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万变不离其中,题目怎么考都会在文中。 像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等这种题目。就是要多读诗词,训练自己对古文的语感,注意积累那些字,词的意思,慢慢的就会觉得浅显易懂了。

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苏轼的诗歌题材分类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他深切关注疾苦;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晚清画家钱慧安绘《苏东坡夜游承天寺》 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就词作而言,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间大有庄子化蝶、物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 一、豪放风格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明末陈洪绶绘《东坡图》 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二、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三、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③深沉 低沉 沉郁 顿挫 孤寂 委婉 含蓄 风趣 幽默 诙谐 朦胧 隐晦 细密 悲慨 悲壮 悲凉 苍凉 舒缓 缠绵 悱恻 俊寒 清冷 孤峭 清瘦

苏轼诗词文的主题分类赏析

苏轼,北宋的家、文学家、书画家。说到他,我们总能随口吟出他的许多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诗词、文章。的确,这些诗文早已成为我们广大群众血肉中丰厚的文化养料,须臾不可分离。他是这样伟大而富有魅力,他的豪放,他的洒脱,他的忧思,他的孤独等等,无不吸引着读者。那么,他坎坷的人生在他的笔下都有着怎样的表达?笔者不揣浅陋,试图通过解读他的人生轨迹,捕捉住他豪迈的笑容中隐藏的更深层的情感因素。 一、壮怀激烈立志报国

苏轼少有大志,小时候在家读书,读到《后汉书》中的《范滂传》,说范滂“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后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立即就问他的母亲程夫人:“轼若为滂,母许之否?”可见他天性中就有忠义的一面。这种报国之情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可见一斑。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本篇作于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冬。四年前,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北方边郡密州任知州。他除了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词中,苏轼自比孙权,表现了出猎者的英豪;又自比魏尚,希望被朝廷重用。整首词昂扬奋发,豪迈遒健,一扫传统柔婉的词风,为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二、心忧天下 与民同乐

苏轼从来就是一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个好官,不管自己仕途有多坎坷,总是心忧天下,勤政爱民。在任上,他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比如在徐州时治水患,在杭州时疏浚西湖,建造长堤(苏堤)等等。老的忧乐他时刻挂在心上,有文为证。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问题

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古典诗歌艺术手法鉴赏

一般是写景抒情的,诗词鉴赏也还是那些套话,具体的情况要改变一下吧。平时应该多读一些并写鉴赏,还要看看人家鉴赏的那些要点和套话句子,掌握了意境,那3/4的分是没问题的!

(2)分析词句,作者通过什么事物为寄托表达;

((1)看整体意境,作者表达什么情感;3)具体诗句中最突出优美的表达词句的鉴赏

古代诗歌分类鉴赏简案

高考诗歌欣赏一般以唐诗宋词多一点

内容上偏向于有景有情的那种

那高分主要是掌握一些常见的术语 ,楼上有提供比较全面的

第三是表述要规快乐之家 | 倾情呈现 | 希望采纳!范,完整

诗歌的分类,按题材分

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子规、布谷)、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落叶、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哀情,侧面落笔(想象),因梦寄情、虚实结合,即事写景等。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从形式上可以大致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加“歌”“行”“引”“曲”“吟”等。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例 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首曲的曲牌作为的曲牌名,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高考诗词鉴赏 常见诗人风格 。 还加 诗词主题对应的答题用词

(2)下阕“飞蓬”一句,借断根干枯后随风飞转的蓬草,暗喻将士行孤苦无依的漂泊感;“迷鸟路”“白雁哀鸣”即写景,也烘托了将士们“归家无期的内心痛苦”;“绝寒”“孤城”一联则通过写与世隔绝的边寒黄昏、闭门孤城,暗示了将士们孤独的思归愁绪。(能结合具体文本,答出以上任意两点可得4分)

雄浑壮阔 王昌龄 高适 岑参 王之涣

生平经历,也没什么好说,了解几个重要的诗人好了,如李白,杜甫等,特别是那些经历过盛世衰落甚至是改朝换代的,经常写一些感叹国运衰微的诗。稍微了解就好。

慷慨悲壮 陈子昂 辛弃疾 范仲淹

豪放阔达 李白 苏轼

清新雅致 杨万里

绮丽飘逸 李白

含蓄隽永 李商隐 2、王维,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字摩诘。诗歌情趣恬静悠闲,风格清新淡远。如:《山居秋冥》杜牧

形象生动 好多

有时候不能这样看 这些诗人的作品会因时空的变化自己遭遇的变化 而在情感上不相同 还是要具体分析

1、陶渊明,晋代山水田园诗人。名潜,字元亮。平淡而又淳厚的艺术风格,质朴凝练的语言风格。如:《归园田居五首》

3、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艺术风格主要是清淡。如:《春晓》《宿建德江》

4、高适,唐代边塞诗人,字达夫,风格雄浑质朴、苍劲悲壮。如《燕歌行》

5、岑参,唐代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风格与高适相同,均具有豪放悲壮的风格。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另外属于边塞诗人的同一时代的还有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之涣《凉州词》、《登鹳雀楼》等,他们的风格均大同小异。

6、李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风格豪放飘逸。如:《望庐山瀑布》。

7、杜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风格沉郁顿挫。如:《登高》,《兵车行》。所谓“沉郁”是由杜甫的诗歌反映现实广阔深厚、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这些因素构成的。所谓“顿挫”,是指与沉郁相适应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指表达感情是曲折跌宕,音调起伏变化。

9、韩愈, 中唐散文家,其诗歌风格除平易清新之外,最引人注目的是奇险怪僻和以文为诗。

10、孟郊,中唐诗人,字东野。是一位以苦吟著称的诗人。其风格是硬语盘空,拗折奇险。如:《洛桥晚望》“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行人绝。榆柳萧疏接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12、刘禹锡,中唐诗人,其诗歌风格含蓄豪俊。

13、柳宗元,中唐诗人,其诗歌风格明净简峭。如;《江雪》

14、李贺,中唐诗人,字长吉,其诗歌风格奇崛冷艳。如:《李凭箜篌引》

15、杜牧,晚唐诗人,字牧之,其诗歌风格,豪迈俊爽,遒劲峭拔。如:《山行》

16、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其诗歌风格深情绵邈、绮丽精工。如:《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将他们分出派别,再寻特点,会更简单。

比如婉约派,豪放派,田园派

李白 风格飘逸浪漫

高考诗歌鉴赏

看叶-罗与黄词“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二句,体现了词人奇特的想象。作者把春想象成有生命之物,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8、白居易,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风格浅直均易。如:《卖碳翁》。”,表达了词人强烈的留住春的情感。之

高考鉴赏一般都是考主题思想,诗歌意境,还有名句赏析,重在平时积累。分值8分,对于名句赏析要找出句眼,就是一首诗中用得最传神的一两个字,一般都是动词或名词活用。其实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方法,诗歌还是要具体分析,就多多做积累吧。

高考诗歌景物形象鉴赏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所谓诗歌形象,通常理解就是诗中对景物人等的描写。这些现实的东西被作者通过描写、形容、修辞等的艺术手法的处理,就称之为意象。一定的意象通常会蕴含一定的情感,如月代表思乡,杜鹃代表伤感等(这要通过平时的积累掌握了)。意象通过组织,升华,统一地表达这种一定得情感,我们就可以把这种情感称为意境。这就是这类题目中最难以把握的一环了,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想象力(而且在考试中这种想象还必须与一致,很恶心的说)。

典故,这没什么好说的,必须多读,多了解,通常艰深的典故会在题目中以注释的形式给出,方便答题。但有些简单的就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必须自己记住,如杜鹃(杜鹃啼血),神女(巫山神女),桃花(桃花源)等典故,算是文学常识了吧。

表达技巧:

对比:什么哀与乐的对比,从前现在的对比,甚至是描写中颜色形状的对比,不一而足,都很容易看懂。

寓情于景: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回到刚才关于意象和意境的问题上理解就好。几乎是的技巧(你回想一下你所知道的诗,有多少是没有景物描写的?)具体不多说了。

衬托:感觉与对比手法有点像,不过对比的程度没那么强烈。我自己感觉烘托在里出现的频率比对比多,所以,不肯定的时候写衬托比较好。烘托分正面烘托,侧面烘托,不铺【规范格式】 1、单个词鉴赏题:单个词鉴赏需要把握5个点:1)、修辞手法;2)、转化(主要是动静、虚实)3)、写出了什么样的事物情状;4)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结构功能。掌握这5个点就可以回答问题了。需要提醒的是:1)这5个点并不是都需要答,有就答,没有就放过,其中的3)和4)点是必须的。2)形容词鉴赏要注意词语的双关性及与前后句的对比反衬关系。 2、手法鉴赏题:手法+情感。手法界定掌握两句话: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所谓“大处”即指先看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如果是抒情,先看它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在间接抒情里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如果是描写要看它属于哪种描写方式等等。所谓“小处”,即指具体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动静、虚实、想象、渲染、正面侧面加上修辞手法等等。 3、情景鉴赏题:记住下列公式即可——关系+景+情。 关系术语: 1)纯写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 2)前景后情——触景生情 3)前情后景——以景衬情 4、比较鉴赏题:扣住比较角度探究异即可。格式是:(比较对象)A侧重于……,(比较对象B侧重于……。 5、修辞鉴赏题:修辞手法界定+诗中作用分析。 6、思想感情鉴赏题:诗中的深层含义+注释中的关键信息分析。 7、风格分析题:风格界定+例子分析+总结 8、内容概括题:陈述主体+概括内容。开说了。

象征:用一种物象表达一种精神品质。如用芳草表达高尚品质(《离骚》中这种手法用得很频繁)。但普遍来说,在考试中出现的频率很低。少答为妙。

托物言志:与寓情于景摆一道了解吧。通过状物描写抒发志向感情。有时会运用到拟人手法。

借古讽今:这通常是诗人到了某些历史古迹,想到从前和现在的巨大别所写的诗。经常借助典故,有些典故需要了解。

虚实相生:又称虚实结合。说俗了就是在同一首诗里,既有对现实的,眼前的景物的描写,又有脑海中想象的东西的描写。

还有其他技巧,如比兴,比喻(超常用),白描等。

做这类题,先了解全诗的意思,再品味意象和诗眼,通过想象了解意象。当然这只是一般过程,具体的必须联系实际题目。如果实在是对诗的意思一知半解的,就把诗中的描写用你自己的话复述一次,有时候可以“偷”写分数回来。

诗歌的分类,按题材分

8.(1)皮诗:以想象写当年吴宫奢华盛景;陆诗:着重写眼前吴宫残败凄凉之景。写诗忌直贵曲,如果三、四句把笔锋直接对准吴王,虽然痛快,未免落套;所以诗人故意运用指桑骂槐的曲笔。他的观点,不是浮在字句的表面,要细味全篇的构思、语气,才会领会诗的意蕴。诗人有意造成错觉,明嘲勾践,暗刺夫,使全诗荡漾着委婉含蓄的弦外之音,发人深思,给人以有余不尽的情味,从艺术效果说,要比直接指斥高明得多了。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从形式上可以大致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加“歌”“行”“引”“曲”“吟”等。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首曲的曲牌作为的曲牌名,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一道高考古诗鉴赏题 关于除夜作 高适

(1)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原因。

201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精选试题

《喜雨亭记》是苏轼于嘉佑六年(公年1061年)在凤翔府任判官时所作。苏轼到凤翔府任职的第二年,建官舍,行政事,凿池引流,美化环境,但不巧的是当地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旱情显现,就会是必然的结果了。大旱望云霓,的忧愁是可想而知的。他和们一样盼望下雨,望眼欲穿,结果是“乙卯乃雨,甲子又雨”。那么,这些雨够不够呢?“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下得透,下得足

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菩萨蛮·塞上秋望——(清)冯云骧

龙沙落日山衔水,登台怅望寒云里。猎骑返城西,秋风大将旗。

飞蓬迷鸟路,白雁哀鸣去。绝塞易黄昏,孤城早闭门。

(1)词的上阕通过哪些意象呼应了词题?这些意象的描写有何作用?(3分)

1.(1)词的上阕中呼应词题的意象:“龙沙、落日、山、水、寒云、猎骑、大将旗”等(1分);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作者着意渲染了奇异壮丽、雄浑苍凉的宏阔境界(1分)刻画了边关特有的生活情调 。(1分)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两首诗均写到节日、馆舍、灯,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用意是什么?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3分)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与“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哪两个诗句也用了这样的写法?高适的《除夜作》末句表达了什么情感?(5分)

两句诗是:(1分)

末句感情:(2分)

2.(1)得分要点:营造氛围:凄凉、凄清、冷寂 抒发心绪:孤独、、伤感

(氛围1分,心绪2分,意思接近即可,抓住意象分析,酌情给分)

(2)共同点:借对方写自己,以想象对方想“我”,来表达我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感情。(或:共同之处在于将故乡之思与羁旅寒灯之下的凄然感受放置在具有欢 乐色彩的节日之夜)(2分)

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分)

感情:老大无成或离乡日久、客居多年(或:将"愁鬓"的生命体验置于"明朝又一年"时间流逝的临界点,将生命有限的无奈与故乡千里的空间阻隔对应,增加表达效果。)(意思对即可,2分)

3.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问题。(8分)

月上瓜洲-南徐多景楼作

[南宋]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注]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上。

(2)词的下阕中“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过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作简要分析。

3.(1)①登楼北望,看见塞草连天人的衰败秋景。②山河破碎,神州陆沉,中原地区沦陷于金兵之下。年复一年,春去秋来,明光流逝,中原恢复无望。

(2)①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②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海的抑郁、无可奈何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6分)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注】罗与之,南宋诗人,曾应进士举不第,晚年归隐。

诗人所说的“意味长”,包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如何表现的?

答:

4.“意味长”所包含的人生哲理;美丽如花的事物却易于凋零,平凡如叶的生命似更为长久。诗人在大自然中捕捉一个极为普通的意象“绿叶”,表现出一位回归于平淡生活的老人独特的感受。人生不必像春花璀璨而短暂,应如绿叶生命顽强而长远。(哲理,3分;表现3分。)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送灵澈上人①-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②-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注】①灵澈上人是中唐时一位诗僧。②刘长卿,唐代诗人,曾登进士第,但终不得志。

这两首诗均为送别诗,但其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感情又有区别,请简要分析作答。

答: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商歌-

(宋)罗与之

东风满天地,贫家独无春。

负薪花下过,燕语似讥人。

【注】《商歌》是一个古老的诗歌题式。春秋时的宁戚就曾唱过两首自鸣不平的《商歌》。“商”是我国古代五音中象征萧瑟秋天的,所以“商歌”属秋,可是罗与之的《商歌》,讲的却是春天里的事。

(1)作者巧妙地运用传统诗题作反面文章,诗言春,而题却言秋,请简要说明作者的用意。(3分)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6.(1)(3分)作者的用意很明白,春,对穷苦人家来说,无异于秋天的萧瑟凄凉。

(2)(4分)这首诗多用烘托对比的手法。(2分)一方面渲染春天无处不在,一方面又用“独无春”来表示并不属于所有的人;写“贫家独无春”,言外之意是唯有富室有春;写“负薪”,同时又写“花下”,这就使对比鲜明,动人心魄。(2分)

7.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钱塘-(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诗歌颈联“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选择其中一个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3分)

(2)诗歌第八句在诗歌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愁”?(4分)

7.(1)(3分)“迸”在诗中用以形容树叶凋落之态(1分)“迸”字显示了力量(1分),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1分)

或:从语音上看,“迸”字为去声,发音气促而低沉,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动所致,不是自然落叶,而是断裂迸下。(2分)有了这样的感觉,每一片落叶都让他惊心魄,百感交集。(1分)

一个“入”字,形容出乡愁和江水浑融无迹之态(1分),化无形的乡梦为有形(1分)诗人的乡愁如钱塘江水一样膨湃起伏,无休无止。(1分)

(如果对两个“字”均有解说,按前一个给分)

(2)(4分)第八句总括全诗(2分,为“卒章显志”得1分,只是说说“抒感”0分)

“短愁”指羁旅之愁(1分)思乡之感(1分)或:二字涵盖了上文提到的“孤灯”“一雁”所表之情,“离心”“乡梦”之感。

8.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每小题4分)

馆娃宫①怀古(其一) 吴宫怀古②

皮日休 陆龟蒙

绮客飘香下太湖, 香径长洲尽棘丛③,

乱兵侵晓上姑苏。 奢云艳雨只悲风。

越王大有堪羞处, 吴王事事堪亡国,

只有西施赚得吴。 未必西施胜六宫。

①吴王夫为取悦西施,在灵岩第二是审清题目,比如那种“怎么表现,怎么抒情,艺术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抒情方式,艺术特色”等,其实都是一回事山顶建造的行宫。②吴宫:吴王夫昔日的寝宫。③香径,长洲:采香烃,长洲苑,昔日吴宫里的处所。

(1)同样是写吴官,两位诗人笔下的景物都各有什么特点?你怎样理解皮诗中,将吴灭亡的原因说成“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4分)

(2)同题材的怀古诗,两位诗人却运用了不同的写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4分)

(2)皮诗用对比。“绮阁飘香下太湖”,这句完全从侧面着笔。它写馆娃宫,仅仅用一个“绮”字状“阁”,用一个“飘”字写“香”,这样,无须勾画服饰、相貌,一个罗彀轻飘、芳香四溢的袅娜倩影,便自在其中了。特别是“下”字很有分量。从“绮阁”里散溢出来的麝薰兰泽,由山上直飘下太湖,那位迷恋声色的吴王如何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以至对越王的复仇行动,连做梦也没有想到,就不言而喻了。

“乱兵侵晓上姑苏”,这句省去越王卧薪尝胆等过程,单写越兵夤夜乘虚潜入这一重要环节。“乱兵”,指吴人眼中原已臣服现又“犯上作乱”的越军。侵晓,即凌晨。吴王志满意得,全无戒备。越军出其不意进袭,直到爬上姑苏台。吴人方才察觉。一夜之间,吴国事实上就亡了。这是何等令人心悸的历史教训啊!

前二句胜对起,揭示了吴越的不同表现:一个通宵享乐,一个摸黑行军;一边轻歌曼舞,一边短兵长戟,在鲜明对比中,蕴含着对吴王夫荒误国的不满。

陆诗用虚实结合,在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想象和回忆,以及设想之境。实写的是眼前吴宫的残破凄惨景象,虚写的是昔日吴王荒腐朽的事实。用“奢”、“艳”修饰“云雨”,鲜明地表达了诗人的批评态度。并指出,吴王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足以亡国,未必西施就是六宫中最漂亮的,言外之意讽刺吴王。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分)

答:

(2)诗的二、四句写景,其作用有什么不同?(4分)

答:

9.(1)不是同一时期的事情,(1分)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酒醒之后,才识到朋友已经离开很远很远,倍感凄凉孤独。这样写强化了送别的愁情。(情感1分)

(2)第二句写红叶青山的美景,色彩艳丽,景色优美,更觉离别的难堪。以乐景写情,反衬了离愁别绪;(答出“乐景写哀”、“反衬”2分)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烘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答出“烘托”2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2分)

答:

(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誉为“绘景佳句”。请简要分析这两联的写作手法。(4分)

答:

10.(1)热爱自然、思乡。

(2)①对比、动静结合②拟人、比喻③喧染(色、味)④远近结合(二联远景、三联近景)(注:答出两点给全分)

1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村夜-(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 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夜-(宋)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1)两首诗均写了夜景,有什么不同之处?

(2)两首诗均写了秋色秋味,又表现了作者怎样不同的心境?

11.(1)白诗写室外景,写了月下虫声,荞麦花如雪,动静结合(2分);朱诗写室内景,写了月下床席凉满,梧桐影乱,是静景(2分)。

(2)白诗写的是恬淡适然的心境,全诗意境宁静恬淡(2分);朱诗写的是凄凉孤寂的心境,突出月在“缺处”朗照的凄清(2分)。

1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两首词都写到了春,可是表达的内容有所不同,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2)李词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一句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黄词想象奇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12.(8分)

(1)两首词分别表达了离愁别恨和爱春惜春之情。(大意相同即可)

(2)李词的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手法,用春草喻离愁别恨,离恨就好比越走越远还生长茂盛的春草那样,细碎浓密,无边无际,浩渺无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离恨的深远不尽。

13.阅读下面这首曲,做后面两小题(6分)

[双调] 沉醉东风 秋景 (元)卢挚

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①这支曲子体现出作者怎样的心态情绪?

②请自行选定一个角度,简要赏析曲子写作上局部的或整体的特点(不超过60个字)

13.①如画秋景之中闲适安逸的心态,自在逍遥的情绪。

②例:A、“化用典故”(《蜀道难》《滕王阁序》)

B、“动静相生”,赋予静景以动感之美

C、“有声有色”

D、“美景乐情,情景相生”

杂诗三首(其三)-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①,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②。

【注】①黄龙戍:即黄龙,在今辽宁开原县西北,此指边地。②龙城:在今蒙古境内,这里借指敌方要地。

(1)请分析颔联中“月”的意象在表达上的作用。

(2)综观全诗,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怎样的态度。

14.:

(2)这首诗既有对长年不断,给带来离乱之苦的不满,也包含着希望有人能带兵克敌,一举夺胜的期盼。(每个要点2分)

15.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薛昂夫

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寸隙流如电,

风霜两鬓白如练。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至今彭泽县。

(1)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

15.(1) 比喻、排比(2分)(答对偶也可以给分) 开头以四个比喻组成排比,生动地勾

画出官迷、政客的可鄙、可悲的形象。(1分)他们投机钻营,人格丧尽,知识分子所应

有的气节和尊严,已荡然无存。他们正在为富贵功名而奔波劳碌。(1分)

(2)这首元曲撕破了官吏的嘴脸,名士的画皮。对这些小人扮清高,言行不一

的行径进行了冷峻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得分点:概括内容2分、揭露、讽刺各1

分)

Part 2

=====================================

=====================================

古诗词有哪些题材

5.《送》诗即景寄情。诗以僧人远归青山为构图中心,描绘了苍翠竹林、清幽晚钟、落寞残照等,为送别营造了一种清淡、幽远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或因失意而归于山水、向往出世的淡泊情怀。《重》诗言事抒情。诗直陈同为逐臣江边送别悲远之事。叙事中穿插“猿啼”“流水“孤舟”等颇有悲彩的意象,借以表现仕途失意、朋友别离的苦闷、伤感情绪。

送别诗《别董大》

2.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

咏史怀古诗《乌衣巷》

边塞诗《白雪歌颂武判官归京》

怀人诗《雨霖柃》(1)以月写人,明月高挂中天,照着不眠的闺妇,而闺中人却沉醉在对征人的思念中(亦可理解到“一笔写出两人的离恨,月亮也照着不眠的征人,而这征人也正在思念着闺中之妇。”)以月寄情,含蓄而巧妙地抒发了饱受战乱之苦的离人相思之苦。(每个要点2分)

咏物抒情诗《咏梅》

借景抒情诗《望庐山瀑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