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普通高考 >

370米建筑抗震设计要求_建筑抗震标准是多少

抗震设计规范,抗震有哪些要求?

从早些年的唐山大,到近些年的汶川,玉树,再到今年的各大城市感应到,似乎看似离我们很远,但是离我们也很近。为了在中减少我们的伤亡,一方面我们需要做好方面的准备,比如了解知识,做好求生准备等等,另一方面就是依靠我们居住环境的抗震设计的。因为抗震是一件关乎性命的事情,因此在建筑的设计上会有一些抗震的设计规范,以应对不测。

370米建筑抗震设计要求_建筑抗震标准是多少370米建筑抗震设计要求_建筑抗震标准是多少


370米建筑抗震设计要求_建筑抗震标准是多少


370米建筑抗震设计要求_建筑抗震标准是多少


对于抗震的设计,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场地和地基方面的要求、对于建筑形体及布置方面的要求、对于抗震减震方面的设计、对于材料和施工的一些要求、对于框架的一些要求、对于抗震的计算。基本上整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所涵盖的内容就是这些。

对于建筑的抗震类别是分为甲、乙、丙、丁这四类建筑的,其中甲类建筑指的是抗震级数高于本地区的级数的一类建筑,乙类建筑指的是抗震级数符合本地区的级数,丙类建筑指的是其抗震措施符合当地的要求,丁类建筑指的是其抗震能力能够达到当地的级数,对于抗震设施的要求会略微减小。

在选择建筑场地需要掌握其地质的活跃状态,做出一定的评估,如果是高危地带应该避免建筑的建立,如果可以建造,需要建造相应等级的抗震建筑。当发现其地基的土质与明显的问题,要及时的上报并且估计一些后果,之后在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于建筑形状的要求,在处于地带,应该建造规则对称的建筑,并且对于其构件和材料的强度要从建筑的整体上慢慢向上减小。

建筑材料的一些要求,其建筑使用砖块的等级应该大于 MU10,并且使用的砂浆强度也要大于MU5,所使用的钢材要有很好的韧性和可焊接性,对于其拉伸效果要达到20%,可以使用HRB400、HRB335、HRB335、HRB400、 HPB235这些级数的钢筋。

建筑对于土质的要求是十分高的,根据不同的土质,再根据不同的参数就可以计算出所建楼房的抗震等级,对比与当地的级数,如果达不到的话就要另行添加一些抗震的措施以增加建筑的抗震效果。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里的内容还是很多的,小编这里只是给你概述了一下,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翻阅相关的资料,更的了解抗震设计的规范。

土巴兔在线免费为大家提供“各家装修报价、1-4家本地装修公司、3套装修设计方案”,还有装修避坑攻略!点击此链接:【

建筑抗震设计标准介绍?

《建筑抗震设计标准》是由建筑工业出版社在2010出版编制的规范。我国设立建筑抗震设计标准对建筑单位的场地和地基规定什么内容呢?以下是中达咨询小编整理相关建筑抗震设计标准相关内容:

《建筑抗震设计标准》基本概况:

《建筑抗震设计标准》本规范根据原《关于印发(200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批))的通知》(建标[2006]77号)的要求,由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的设计、勘察、研究和教学单位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2001进行修订而成。

《建筑抗震设计标准》修订过程中,编制组总结了2008年汶川震害经验,对设防烈度进行了调整,增加了有关山区场地、框架结构填充墙设置、砌体结构楼梯间、抗震结构施工要求的强制性条文,提高了装配式楼板构造和钢筋伸长率的要求。此后,继续开展了专题研究和部分试验研究,调查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大(包括汶川)的经验教训,采纳了工程的新科研成果,考虑了我国的经济条件和工程实践,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了有关设计、勘察、科研、教学单位及抗震管理部门的意见,经反复讨论、修改、充实和试设计,经审查定稿。

《建筑抗震设计标准》主要包括:(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场地、地基和基础(5)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6)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7)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砌体房屋(8)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9)单层工业厂房(10)空旷房屋和大跨屋盖建筑(11)土、木、石结构房屋等内容。

中达咨询小编通过相关资料的整理,对于新旧《建筑抗震设计标准》,主要修订的内容包括:

建筑场地为Ⅰ类时,对甲、乙类的建筑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对丙类的建筑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 度时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建筑场地为III、IV类时,对设计基本加速度为0.15g 和0.30g 的地区,除本规范规定外,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 度(0.20g)和9 度(0.40g)时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选择建筑场地需要注意的问题

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和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综合评价。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危险地段,严禁建造甲、乙类的建筑,不应建造丙类的建筑。

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免费咨询。

抗震设防标准要求

在现在高科技时代的迅速发展下,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度越来越大,所以现在人们会对住房要求有很大的要求。抗震设防指的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某一建筑物为了达到标准的抗震效果,在建筑房子时设计的抗震措施。抗震措施一般包括对等级的计算和抗震构造这两个方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来讲一下抗震设防的具体标准要求。

一、要求

抗震设防要求是指经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或审定的,对建设工程制定的必须达到的抗御破坏的准则和技术指标。它是在综合考虑环境、建设工程的重要程度、允许的风险水平及要达到的安全目标和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的,主要以烈度或动数表述,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所应达到的抗御破坏的准则和技术指标。

二、标准

1、特殊设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筑工程和时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建筑。简称甲类。

2、 重点设防类: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简称乙类。

3 、标准设防类:指大量的除1、2、4款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建筑。简称丙类。

4 、设防类:指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简称丁类。

三、方法

抗震设防通常通过三个环节来达到:确定抗震设防要求,即确定建筑物必须达到的抗御灾害的能力;抗震设计,采取基础、结构等抗震措施,达到抗震设防要求;抗震施工,严格按照抗震设计施工,保证建筑质量。上述三个环节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都必须认真进行。

一般来说,抗震设防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让建筑物在遭受不同的自然灾害的时候,可以起到结构、构建以及最重要的对人身安全的防护,对于不同程度的,都有一定的抗震效果,这是最最基本的,也是最最重要的一点。虽然发生的几率是少之又少的,但是我们还是必须要做到防患于未来。小编今天讲解的抗震设防标准要求就到这里了,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帮助。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法律分析:1 抗震等级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类别有关,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的划分,应符合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的规定。

2 抗震等级建筑物的场地类别有关,按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及场地类别确定用于确定抗震等级的烈度.

3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6.1.2 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表6.1.2确定。

法律依据:《中华建筑法》

第四条 扶持建筑业的发展,支持建筑科学技术研究,提高房屋建筑设计水平,鼓励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提倡采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工艺、新型建筑材料和现代管理方式。

第五条 从事建筑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妨碍和阻挠依法进行的建筑活动。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结构设计原则、作用分析、结构构件设计、连接设计、地基基础设计、建筑材料选用、抗震施工措施、检验验收标准。

1、结构设计原则:规定了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原则,如抗震设防目标、结构形式、构造措施等。

2、作用分析:要求对建筑物所处地区的烈度、地质构造、地下水位等因素进行分析,以确定作用效应。

3、结构构件设计:规定了建筑物中各种构件的设计参数和计算方法,如柱、梁、墙、板、基础等。

4、连接设计:要求对建筑物中的连接件进行设计,以确保其在时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5、地基基础设计:规定了建筑物地基基础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包括地基的类型、深度、加固措施等。

6、建筑材料选用:要求选择适合地区的建筑材料,并对其强度、刚度、耐久性等进行规定。

7、抗震施工措施:规定了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的抗震措施,以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性。

8、检验验收标准:规定了建筑物的抗震检验和验收标准,以确保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符合要求。

建筑抗震设计注意事项:

1、合理选址:建筑物应建在地势平稳、土质坚实的地方,远离河谷、山体滑坡、断层等地质灾害区域。

2、结构设计合理: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应该符合抗震规范的要求,包括合理的结构形式、构造措施、材料选用等。

3、基础设计合理:地基基础的设计应该符合抗震规范的要求,包括地基类型、深度、加固措施等。

4、施工质量控制:建筑物的施工过程应该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并对施工质量进行严格把控,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要求。

5、定期维护检查:建筑物应该定期进行维护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确保其抗震能力。

6、人员培训教育:建筑物的所有使用者都应该接受相关的抗震知识培训,提高应对的能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