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备好一节高中历史课
学生课堂做答,或者课后询问时,我发现很多地方已讲清楚了,结果他们仍然不会。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学生的试题也答得漏洞百出,为什么?高中课程够难还是学生思维发展不足,问题在哪里,我该关注什么?带着这些疑问,我反思自己的课堂,观察学生的注意力,留心公开课以及集体研讨时提出的课题。通过实践,我认为讲好高中历史课须做到以下几点:
高中历史大事年表 高中历史大事年表2023
高中历史大事年表 高中历史大事年表2023
依据课程标准,把握课堂设置。2001年颁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3年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实行一标多本。即课标确定的情况下,历史教科书配有人教、、岳麓、大象四种版本,内容大同小异。因此,高中历史课讲授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课时的重点难点,教法学法。例如:必修①单元第1课《夏、商、西周的制度》(人教版),课程《内容标准》是:“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早期制度的特点。”由此将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定为重点,宗法制与早期制度的特点是难点,王位世袭制、礼乐制度可一笔带过。教师须在理清线索的同时抓住宗法制、分封制,从性质、特点、内涵、演变、缺陷、影响等多层面剖析,运用讲述法、讨论法和分析法;学生则精读课文,将思路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体会我国早期制度侧重血缘关系、注重体制创设、家国一体、松散有余集权不足的特点。如此,课标的三维目标也在其中了。
学生主体参与,教师画龙点睛。历史课标提倡课程设计和实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教师课堂讲的再精彩,若学生没有参与,缺乏交流,就不会产生实际效果,或者导致课堂无效。不过,应适当考虑到,在课时紧张、学期短促和课程内涵丰富、知识含量巨大的情况下,加上初中阶段学生历史认知的普遍匮乏,优质完成课程的要求,达到标准实有难度。学生的主体参与,在其知识储量许可的范围内,表现为整体的听课力,个体对问题的思考度,提出问题的层次性,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力。例如:我在讲必修③第三单元《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时,让学生集体诵读单元导言,然后,结合活字印刷技术的主题插图和学习建议,点播到我国古代科技发明和文学艺术繁荣的原因、特点、影响,以及其历史地位。科技包括四大发明在内还有算术、天文、历法与农学,中学等,具有实用和经验积累的特点,与西方科技的实证和逻辑推理形成两个不同的体系。文学以诗词曲和古典主要形式和载体,经历从贵族化到平民化的演进;艺术表现为文字、书法、绘画和戏剧,尤其是京剧,进程由草创到自发、自觉,并和古代宗法制演变,举士选才制度变迁密切相关,儒释道的思想深入骨髓,形成独具特色的古文明,成为世界文明中无与伦比的瑰宝。总而言之,文化之根深深扎在小农经济的土壤内。这个点播对学生学习本单元,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平时讲课,我该讲解者必讲解,该学生诵读的必诵读。并告诉学生教材和历史地图一定要起到作用。不然的话,落实课程标准就失去依托。杜郎口模式不是,高中段不比照搬。
思路要开阔,板书要工整。历史课的讲解须有大框架,某种程度上可以采取中西对比,横向联系和纵向特征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们明确每个章节所反映的问题在历史上的地位,便于理解和掌握。但板书要工整,略有了草学生就看不清楚,认不准确,听不明白,甚至就连课件PPT播放的快慢都影响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这一点,集体听课时最为明显。所以,一节课后,老师的认真变成了学生的无奈。久而久之,问题累积,好学变成了难学。因此,老师不能以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熟悉程度代替学生的已知。例如:必修③单元第4课
项目:历史背景、代表人物、思想特点、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时间:明清之际 (十六、十七世纪)
史论:实质、历史地位。
课标
历史背景:世界——世界市场拓展,工厂手工业发展
君主立体初步确立
文(2) 坚持历史评价而非道德评价。这条原则涉及到的主要是人物的评价。对历史人物,应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进步在客观上所起作用来进行评价,不能用道德来衡量一个历史人物。艺复兴、宗教改革
牛顿经典力学
——君主政体顶峰发展:内阁制、军机处
小农经济,萌芽,闭关锁国
程朱理学1649年:查理一世(詹姆士一世的儿子)被处决(1.30),克伦威尔宣布共和政体(5.19)居主导地位、八股取士、
《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表现:1、李贽——离经叛道:“经”和“道”——程朱理学
原因 地位 主张 意义
2、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代表作 主张 地位 影响
历史地位: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思想史进入新一轮浴火重生、趋时更新。实质是封建地主阶级正统思想。
用好手中资料,授以解析方法。常规课须按时间安排,把握课程思路,运用教材与历史地图提供的资料,将其典型性、导向性和性选得恰到好处,就能收取说明、印证、理解和构建时空观等举一反三的效应。当然,老师平时有一定的阅读量,顺手捡来为我所用,则未尝不可。它不可能像公开课(省市级优质课)那样,数月准备,反复推敲,请名师指导,历经千锤百炼才最终讲授。这里所说的资料包括教材的单元导言、课时导语、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学思之窗、及其注释、地图以及课后练习、大事年表等;历史地图册的单元导言、地图、、知识链接、读图指南、观察思考等。特别是2015年全国高考文综Ⅰ第27题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所选资料,非常接近于必修③历史地图册21页的《古代杰出人物分布表》。因此,上述资料无论授课还是检测都非常重要。例如:必修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课,在突破难点即董仲舒所代表的新儒家思想主张及其影响时,参考历史地图第7页《董仲舒的主要活动》,将其少时治学《春秋》,孝景时立为博士,孝武时以贤良对策得以重用,两次出相,晚年辞官著书立说,以《春秋繁露》成一代宗师。再联系教材第9页的资料回放、学思之窗与第11页的学习延伸,经老师分析点评,学生就相对容易理解董仲舒思想的内核:天人感应、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若再与先秦孔孟荀比较则可知道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以及其对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思想的合理汲取,进而形成独特的思想体系。由此,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也在其中了。总之,高中历史课不易讲好。下功夫整合课文,多反思得失成败,从同行身上汲取经验,善于总结,就会改善目前的窘境。
如何有效记忆和活用历史大事年表
1687年,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历史学习方法
部分:学会学习
首先,同学们一定要树立自己是学习的主体的学习观念。一其次,同学们应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预习是首要环节。预习的目的在于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总体了解,以便上课时有目的地听讲,集中精力解决好新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学习新课前必须预习。预习时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新课内容,对照注释或例题,参考课后练习题。预习时要读懂词句,联系有关知识,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难点,划出生字新词或概念。预习时要边读边记,把疑难问题注在书上或笔记本里,为上课作好准备。课前预习中如果发现有与新知识相关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旧知识时,应先回头来重温旧课,并弄懂旧知识。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行的,需要坚持每天预习。在预习的时候,应做到看、做、思结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预习仅当作任务完成,而要将它作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来看待。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边看书,边用笔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圈点的过程,就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上课的时候,课前准备好需用的课本、笔记本、作业本、工具书及学习用具等。上课时要认真专注地听老师讲解和同学发言,要积极思考,课堂上回答问题和讨论问题,都要积极踊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要记课堂笔记,记学习要点,要记得正确、完整。把自己自学的心得和老师对新教材的阐述加以对照比较,加深或更正自己的认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若有疑问,可以及时提出或课后探讨。
课后要进行及时的复习。复习分为三种:平时复习、阶段复习和总复习。不同的复习有不同的目的与要求。
平时复习,其目的主要是巩固课堂所学的新知识,因此平时复习必须做到及时,整理、修改、补充课堂笔记,深化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对重要的知识,要经常复习,牢固掌握。
阶段复习的主要目的是使知识条理化、结构化。对单元、章节知识的复习巩固,复习时要进行知识归类,把握重点,新旧联系,融会贯通,在阶段复习时注意养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复习的目的是对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所学的知识全面复习巩固,因此复习时要对照大纲教材的要求,根据复习时间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复习,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查漏补缺,解决疑难,达到全面掌握。此外,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复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复习,还应包括学习方法的回顾和总结。通过学习方法的不断总结和完善,就可以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学会学习,关键在于学会如何读书。
读书之前,大家应该对“书”
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拿高中历史教材来说,从形式上讲,它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目录和大事年表。目录是各章节知识的总纲,大事年表是简明的大事记,这是全册课本的总体知识框架,应从宏观上把握。②每章开头的“引言”。“引言”主要说明本章内容的历史背景和本阶段的时代特征和本章内容的特点。③正文内容(大字)和阅读内容(小字)。正文部分是课文的主体,是考试命题的依据,属于必须掌握的内容。阅读部分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或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或是正文上下段内容的过渡,或是正文的展开性叙述等等,应有不同的要求。④原始资料。应联系课文内容加以分析,可培养思维问题的能力。⑤表格、图画。要弄清其与正文的关系,安排这图表的用意和作用等。⑥思考题和练习题。思考题是高层次的练习,练习题是基本的作业。⑦学术争鸣。旨在提高思辨能力,要求大家能大胆质疑,养成求知的好习惯。
就历史知识而言,历史知识可以分为历史背景、历史经过、历史影响等。
历史背景又可分为动机、条件和原因。原因又分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内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
历史经过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政、团体、阶层、阶级、、现象、著作、制度等。
历史影响包括结果、性质、功绩、经验、教训、意义等等。
历史知识还可分为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特征、历史线索等。其中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是以历史理论为指导,对历史现象进行抽象概括而成,是基本史实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着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由于历史知识是由众多有联系的历史概念所组成,因此,形成并掌握历史概念,也就成了掌握历史知识的关键。
另外,大家还要学会自学历史课本。
一般来说,自学历史课本应包括以下几个程序:
一、逐段写出小标题。知道各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并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粗知教材梗概。
二、全面写出教材要点提纲。逐段找出知识点和层次结构,进行适当加工,形成提纲。
三、找出教材的内在联系。就是要搞清历史的发展是怎样一环套着一环,搞清它的发展线索,形成一个系统结构。
四、总结基本观点。通过以上步骤,总结出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五、找出必须记住的内容并设法记牢。什么是重要的历史内容,就是历史三要素和重要、制度和政策等。
第二部分:掌握方法,增强信心。
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
(1) 顺序记忆法:按照本身(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16)对比记忆法:在记忆相类似的事物时,可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17)归类记忆法:把要记忆的内容列出提纲,分门别类整理归纳,然后进行记忆。
(18)重点记忆法:记住整个内容中的公式、定理、结论、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点,作为记忆的“链条”来联系全部内容。
(19)理解记忆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住它。
(20)推理记忆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关系的事物来记忆。
(21)网络记忆法:如能把所学的各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编成网的话,那么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清晰可见了。
,
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重复是记忆之母。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可以背诵14.7万字的十三经。据《先正读书诀》记载:“林亭(即顾炎武)十三经尽皆背诵。每年用3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国当代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记忆就是如此。
第三部分:学习升华,培养能力。
有的同学认为:我们从初中到高中,一直都在学历史,而且,初中、高中的历史课本的内容大体相似,其实,大家只看到了现象,而没有看到事情的本质。实际上,它们是点、线、面的关系。高中历史更注重历史的线索和时代特征以及一定的历史理论。因此,要学好高中历史,决非简单的背背就能关。高中历史知识可以分为章节知识、专题知识和理论知识,其中,章节知识是基础。章节知识和专题知识纵横交错,构成知识网络;历史理论支撑起网上的知识点,形成一个多层面的立体交叉体系。比如说,近代史有三条线索:外国侵华史、抗争史、探索史。像这样的线索和时代特征,就需要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及时予以总结。注重知识的整体性、阶段性、理论性,因此,在学完每一个历史时期或阶段内容时,一定要及时将每一个历史时期或阶段的知识由点到线构建成一完整知识体系框架,注重对每一个历史阶段特征的分析和理解,把握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以高屋建瓴,拓展思路,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注意分析归纳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阶段面貌、历史趋势、经验教训,使繁杂的知识条理清晰,并从中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要学好高中历史,还需要一定历史理论的学习。高中历史比初中历史的难度提高了一个层次,注重历史的前因后果,加强了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而在这其中就蕴藏着历史理论。与高中历史联系比较密切的历
史理论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和基本观点。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便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规律。生产力就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解决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并使之适应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生产力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个主要因素。生产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结成的关系。它是生产力的存在形式,包括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三个主要环节,含有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等主要内容。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又一基本规律。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指的就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思想、观点,以及相应的制度、设施和组织的复杂体系。具体说,它指的就是的、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的经济基础要求相应的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着很大的反作用。适应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对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落后的或超前的上层建筑对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第三、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个人在中是比较渺小的,只有当个人结合成群体,才能真正地发挥出主体的重大作用。即使是杰出人物,他们的作用再伟大,也只反映群众要求,依靠群众力量的基础上,才能对历史发挥一定的影响。
第四、历史是不断进步的。任何历史人物、政、团体、历史活动、制度、措施等都必须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必将灭亡。
第五.掌握一定的评价方法。我们学习历史,决不能“为历史而历史”,而是要有一定目性的。学习历史,主要是为了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能够将在历史课上学到的东西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分析问题的时候,就要采取正确的评价方法:
(1)坚持正确的立场。的立场、进步的立场、爱国的立场、全球利益的立场等等,就是正确的立场。比如说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在拉历史的,他违背了人性,企图从根本上抹煞人类文明。因此,是整个人类的公敌,为人不耻,遭人唾弃。
(3)
评价历史应坚持阶级分析方法。一般而言,历史人物生活在阶级,客观上都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因此,只有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才能更深刻地揭示其活动的本质。运用阶级分析方法,首先,在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时,应给历史人物以阶级定位,注意确定阶级属性的标准不是观其出身而是观其言行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如康有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自幼饱读四书五经,一生从未当过资本家,但其思想主张和行为却符合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因此他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人物。其次,对一定历史人物或,应该用其阶级属性来解释其言行。如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从主观原因来讲,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另外,在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时,注意不要简单化、一刀切,如认为只要是地主阶级就一定反动、腐朽,只要是农民阶级就当然肯定。
(4)评价历史事物应坚持效果,动机第二。历史是复杂和矛盾的。在历史文明的进程中,主观上的善良愿望未必都能得到善的效果,恶的动机又常常成全了善的效果,以至以往文明处处交织着这种善与恶的二律背反。在评价历史时,应将效果与动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不可偏废,同时应将对效果的评价放在首位,因为对历史起作用较大的是结果而不是动机,同时动机对效果的实现又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也要兼顾动机。
高中历史和初中历史的区别
1、熟悉教材两者的不同:
1、1949年,议会法知识方面的区别:
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兼顾了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高中则选取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纵深发展的知识,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
2、能力方面的区别:
初中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能力,比如: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历史想象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高中除了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之外,主要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方面的区别:
初中主要要求学生在探究与合作学习和积累历史知识的同时感知历史、对历史的发展形成初步的认识。高中则重点强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探究的方法、思考的学习习惯、同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习。
4、课程体系方面的区别:
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主要以主题的形式,知识体系欠完整,知识结构较散落,通史不通,理论概念模糊。而高中历史新课程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虽有利于提高高中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知识诸备也要求甚高。
5、课程教学建议的区别:
初中的教学建议,着重强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强调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高中强调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客观和及时的评价。
在探究学习方面,初中主要要求教师给学生更多参与探究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高中则要求学生在探究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
1、知识方面,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兼顾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基础性;高中则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综合性。
2、能力方面,初中主要在于识记、理解,尤其是识记层面,属于“记忆式历史”;而高中要求则更在于理解和应用层面,主要强调掌握“分析”、“认识”、“探讨”的能力,属于“分析式历史”。
3、课程体系方面,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主要以主题的形式,知识体系欠完整,知识结构较散落,通史不通,理论概念模糊。而高中历史新课程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虽有利于提高高中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知识诸备也要求甚高。
4、在课程内容上,初中课程重史,轻世界史,重史,经济史相对薄弱,而高中中外历史权重大致相当,史、经济史及思想文化史各占一个模块,三足鼎立。
高中历史会考 题答题技巧
1775~1783年:美国答:我也马上要历史会考了,希望我的感觉对你有帮助。
首先,历史的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它考察的知识点非常多,是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的。如果你高考不考历史,纯粹是为了应付会考的话,历史完全可以学得不那么累。你们应该有考纲或者老师总结的复习资料吧,考试之前把那些东西好好看两遍,大概有个影响就可以了,至于一些细节可以省略,比如时间什么的,知道个大概顺序就可以了。为了保险起见,你稍微看一些综合卷,不用做,那样太浪费时间了,关键是要了解一下最重要的知识点,因为有很多东西虽然出现在考纲上但出现的可能微乎其微,你大致知道了重点就可以轻松很多了。
然后再说说简答题,会出在这种大题目里面的内容一定是非常重要的知识,比如世界史里的雅典,罗斯福新政,美苏冷战,工业革命(尤其是第二次考的可能性较大),史也是,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不是很多的。
历史没啥技巧,关键是理顺各个时间点哈 ,还有简答题是看分答题,不如6分的一般写三点,4分的些两点
根据规划结1928年: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构
英国的历史大事年表
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继英国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由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组成,而整个英国的 历史 也就是由这四个区域的历史交织组成。英国的历史大事年表有哪些的呢?本文是我整理英国的历史大事年表的资料,仅供参考。
英国的历史大事年表
公元前2000-1500年,古印欧人的一支——凯尔特人(罗马人称其为高卢人)西进.
公元前1200-1000年,日耳曼人迫使凯尔特人继续西进到了不列颠岛.在他们之前在岛上居住的是皮克特人,皮克特人的首都是斯康宫,被苏格兰人称作历史中心,该宫殿以“斯康石”闻名苏格兰,史称“定命石”,因为继承苏格兰王位的每一位王公贵族都要到这里来举行加冕仪式.直至1296年,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 决定 把这种仪式改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内举行.直到诺曼征服后,苏格兰仍有皮克特王国.
史前英国(凯尔特英国,史前—43年)
罗马人占领时期:公元前55年~公元410年
公元前55年与54年:朱利叶斯·凯撒首次率军入侵不列颠
公元43年,罗马克劳迪厄斯率军征服不列颠【罗马人在不列颠岛设置了行省,不列颠岛被分为 军事 区(西北部山区)与行政区(东南部平原区)两部分.罗马人实际上只控制了行政区,北部的苏格兰与西部的威尔士仍在凯尔特人的手中,罗马人为了防备他们的反抗不得不修建了“哈德良长城”】
中古时期英国
盎格鲁-萨克逊英国与七国时代(约440年—850年)与丹麦律法施行区时期(850年—1066年)
4~5世纪,罗马帝国日渐衰落,逐渐放弃对不列颠的控制,罗马人从407年开始撤兵,至442年全部退走,结束对不列颠400年的统治.
597年:圣·奥古斯丁到达不列颠,使当地人昄依
7世纪,开始形成封建制度,许多小国并成七个王国,争雄达200年之久,史称“盎格鲁—撒克逊时代”.
829年威塞克斯国王爱格伯特统一了英格兰.
832~860年:肯尼斯·麦克阿尔平统一皮克特人和苏格兰人
8世纪末遭丹麦人侵袭,1016年至1042年为丹麦海盗帝国的一部分.其后经英王短期统治.
诺曼底王朝:1066~1154
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兰
1086年:发布《末日审判书》
金雀花王朝:1154~1399
1154年:亨利二世继承王位,金雀花王朝开始
1215年:英王约翰被迫签署由封建贵族提出的《大》
13世纪初: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创立
1277~1288:英格兰征服威尔士
1337~1453:英法"百年",英国先胜后败.
1387~1394:乔叟写作《坎特伯累 故事 集》
【公元13世纪—15世纪, 萌芽.】
兰卡斯特王朝:1399~1461
1413年:苏格兰所大学圣安德鲁斯大学成立
1455~1487年:约克家族与兰卡斯特家族之间的"红白玫瑰"
约克王朝:1461~1485
1477年:威廉·卡克斯顿出版印刷本书 【玫瑰时期(1399年—1485年)】
都铎王朝:1485~1603(近代英国开始)
1485年:亨利七世即位
【15世纪中叶,30年的玫瑰导致都铎王朝建立,获胜方南方大地主和新贵族的代表亨利·都铎加冕为王,是为亨利七世.都铎王朝正值在英国初升时期,产生了两位有名君主:亨利八世,为子嗣和婚姻问题与罗马教庭宣布决裂,成立英国国教(即圣公会);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确立了英国的海上霸权,正值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莎士比亚.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四世被伊丽莎白指定为继承人,1603年,詹姆斯登上英格兰国王的宝座,成为詹姆斯一世,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这为100年后(1707年)苏格兰与英格兰正式合并创立了条件.】
1558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即位,统治英国达45年之久
1564年:莎士比亚诞生
1588年:击败西班牙舰队,树立海上霸权.【英国在1588年英西海战中的胜利,是一次以弱胜强的胜利,它 再一次显示了在王权统治下的民族的力量.长期处在欧洲主流 文明之外的岛国,次以强国的姿态向欧洲大陆发出了声音,并 迅速进入世界海洋霸权和商业霸权的争夺中心.】
斯图亚特王朝1603~1714
1603年:80岁的伊丽莎白一世了.
苏格兰王詹姆士六世加冕成为英格兰的詹姆士一世,统一了英格兰和苏格兰
1620年:对新的激化,一批新乘"五月花号"抵达美洲
1628年,《权力书》
1628年,解散议会
1640年,英国在全球个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
1642~1651年:英国内战爆发
1660年:(查理二世)王朝复辟 【詹姆斯二世(查理二世儿子)继承王位,后被罢黜.】
1676年:格林尼治天文台设立
1679年,人身保 ;托利成立(1833年改称现名)
1685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1687年,牛顿出版《 自然 哲学的 数学 原理》
1688~16:光荣革命,确定了君主立宪制.玛丽二世(詹姆斯二世女儿)执政.
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
1698年:伦敦 股票 交易所成立
1707年:英格兰、苏格兰合并,形成"大不列颠王国"
汉诺威王朝:1714~17
1714年,王位传给查理一世的外甥家族、德国的汉诺威王室.接着是乔治一世、二世、三世、四世执政.乔治三世在位期间,美国,英国击败.
1721~1742年:罗伯特·华尔波尔成为英国任首相
1727年,牛顿
1760~1830年:工业革命
1763年,结束英法七年
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上个完成工业革命的.
19世纪是大英帝国的全盛时期
1801年:合并爱尔兰,"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成立
1815年,英国威灵顿公爵在滑铁卢击败了
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即位【1837—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执政,英国的黄金时代,当时世界上的工业国,在生产及贸易方面跃居世界首位,到处推行炮舰政策,夺取海上霸权,侵占殖民地,搜刮别国财富.大英帝国称霸世界,在海外统治的地域遍及欧、亚、非、美、澳各洲,号称“日不落帝国”.】
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1900年,劳工代表委员会成立(1906年,改工)
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逝世
11年,议会法
14~18年:次世界大战,开始衰败
19年,乔治五世将汉诺威王朝改为温莎王朝.现在的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就是温莎王朝的君主.
温莎王朝17~
1920年设立北爱兰郡
1921年:爱尔兰
1931年颁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认其自治领在内政、外交上自主,大英帝国殖民体系从此动摇.
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实力大为削弱, 地位下降.
1949年,议会法
1952年,伊丽莎白女王二世加冕
1988年3月,
20世纪60年代,英帝国殖民体系瓦解.
1973年1月加入欧共体.
英国历史大事年表
都铎王朝:1485~1603(近代英国开始)
1485年:亨利七世即位
【15世纪中叶,30年的玫瑰导致都铎王朝建立,获胜方南方大地主和新贵族的代表亨利·都铎加冕为王,是为亨利七世。都铎王朝正值在英国初升时期,产生了两位有名君主:亨利八世,为子嗣和婚姻问题与罗马教庭宣布决裂,成立英国国教(即圣公会);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确立了英国的海上霸权,正值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莎士比亚。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四世被伊丽莎白指定为继承人,1603年,詹姆斯登上英格兰国王的宝座,成为詹姆斯一世,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这为100年后(1707年)苏格兰与英格兰正式合并创立了条件。】
1558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即位,统治英国达45年之久
1564年:莎士比亚诞生
1588年:击败西班牙舰队,树立海上霸权。【英国在1588年英西海战中的胜利,是一次以弱胜强的胜利,它再一次显示了在王权统治下的民族的力量。长期处在欧洲主流文明之外的岛国,次以强国的姿态向欧洲大陆发出了声音,并迅速进入世界海洋霸权和商业霸权的争夺中心。】
斯图亚特王朝1603~1714
1603年:80岁的伊丽莎白一世了。
苏格兰王詹姆士六世加冕成为英格兰的詹姆士一世,统一了英格兰和苏格兰
1620年:对新的激化,一批新乘"五月花号"抵达美洲
1628年,《权力书》
1640年,英国在全球个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
1642~1651年:英国内战爆发
1649年:查理一世(詹姆士一世的儿子)被处决(1.30),克伦威尔宣布共和政体(5.19)
1660年:(查理二世)王朝复辟【詹姆斯二世(查理二世儿子)继承王位,后被罢黜。】
1676年:格林尼治天文台设立
1679年,人身保;托利成立(1833年改称现名)
1685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1688~16:光荣革命,确定了君主立宪制。玛丽二世(詹姆斯二世女儿)执政。制定《权利法案》
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
1698年:伦敦股票交易所成立
1701年:制定《王位继承法》
汉诺威王朝:1714~17
1714年,王位传给查理一世的外甥家族、德国的汉诺威王室。接着是乔治一世、二世、三世、四世执政。乔治三世在位期间,美国,英国击败。
1721~1742年:罗伯特·华尔波尔成为英国任首相
1727年,牛顿
1760~1830年:工业革命
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上个完成工业革命的。
19世纪是大英帝国的全盛时期
1814年:史蒂芬逊发明火车
1815年,英国威灵顿公爵在滑铁卢击败了
1825年:火车运行、次经济危机发生
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即位【1837—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执政,英国的黄金时代,当时世界上的工业国,在生产及贸易方面跃居世界首位,到处推行炮舰政策,夺取海上霸权,侵占殖民地,搜刮别国财富。大英帝国称霸世界,在海外统治的地域遍及欧、亚、非、美、澳各洲,号称“日不落帝国”。】
1840年:发动
1842年:与签订《南京条约》
1856年:发动第二次
1858年:与签订《天津条约》
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1860年:与签订《条约》
1900年,劳工代表委员会成立(1906年,改工)参与八国联军侵华
11年,议会法
14~18年:次世界大战,开始衰败
温莎王朝17~
1931年颁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认其自治领在内政、外交上自主,大英帝国殖民体系从此动摇。
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实力大为削弱,地位下降。
20世纪60年代,英帝国殖民体系瓦解。
1973年1月加入欧共体。
1982年4月到6月间马尔维纳斯群岛
19年1月17日~2月28日:海湾
1997年:收回。
1999年:
2001年10月7日美国发动阿富汗
2003年3月20日爆发
看了 英国的历史大事年表 的人还看了:
2.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3. 高中历史大事年表
4. 世界近现代历史
5. 历史知识
怎么学好高中历史
怎么学好高中历史介绍如下:
历史属于文科,所以高一提高历史成绩的方法,就是背书。教材中的知识点是学好历史的基础,特别是历史大事年表也要仔细背背,时间和历史顺序都要记好了,这样才能记得又快又牢。
要反复看教材,每个知识点都要背熟。可以合上书回忆各章节的内容,以此来检验自己的掌握程度,如果没有记牢的部分就要再重新背诵。
2、培养学习兴趣
高中生想要学好历史,就要先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如果喜欢这一科,自然就会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这样自然会提高成绩。相反,如果某科成绩,特别讨厌这一科,即使花了很多时间学习,但是成绩也不一定会很高。
3、抓住历史框架
高中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都不了解什么是六、对教材做出评价。这是对读书提出的的要求,也是善于读书的标志。尽信书不如无书。课本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可商榷的地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应该大胆质疑。框架。这也导致在学习历史的时候,会经常走一些弯道,也就不可能学好历史。高一学生要善于整理归纳历史知识点,完善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历史,历史成绩才能提高。
4、历史学习要精
高中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明白无论做多少题目,都是在巩固练习历史知识点。所以,学生不需要采取题海战术,只要踏踏实实的弄清楚每一道题目比什么都强。
5、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寓学于乐
养成浓厚的学习的兴趣:张载说过:“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克成。”杨振宁亦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1. 欧洲历史大事年表是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高中历史该如何 复习?
复习需要有侧重点历史这里。不要看时间走也不建议做板块如果底子需要做的是抓大取小侧重点是必考或者是常考的知识点。分数起来以后再进行系统性的查漏补缺。历史。让高考历史30%。古代范围广泛设计时间久远,内容相当多。特别是朝代,更迭频繁,实施拢,咱学生都反应不好,复习掌握。应该划分阶段,掌握阶段特点。增加仔细的回顾仔细看书上每一个细节。但要有一定的速度。以世界为周串起整本书,可利用大事年表。一个走。一个一个扶起起来以人物为走以大世界为走前因后果都要弄清楚。可用几种方法穿插使用多角度看问题,适合自己的才是的,要找规律。谨慎不要完全。不听。老师上课应试目的会更强。可能提供一些技巧和复习资料这对考生来说很有意义。而每个人呼吸情况有异,重点也不同,所以老师讲的东西你已熟练掌握就可以忽略自己呼吸,但千万要谨慎。考前。不要心慌。也不要焦躁。你端正你的情绪。只要你复习好了。对于考试是没啥问题
复习需要有侧重点,历史这里不建议看时间轴,也1536年:英格兰与威尔士合并不建议做板块。如果底子劲,现在需要做的是抓大取小,侧重点是必考或者是常考的知识点,等分数起来以后再进行系统性的查漏补缺
高中历史的复习,最主综上所述,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会学习,然后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解决最基本的基础知识,要掌握一定的历史理论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达培养能力的目的。这样,成功一定会属于你。要的还是应该抓住一个主线和一些大纲,特别是一些重要章节的内容,重点进行巩固和复习历史的学习,也是一个记忆和熟练的过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