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马说》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韩愈:《马说》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韩愈:《马说》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马说》赏析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韩愈文选》中《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公元795—800)。“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3、创作背景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马说中的中心论点是。
中心论点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也就是说上并不缺少人才,而是缺少发现人才的伯乐,一定意义上说“伯乐”比“千里马”更重要,我们必须好好对待那些善于发现人才的人,这样人才才会不断涌现.
马说的主旨句和中心论点
《马说》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
《马说》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发出了愤怒的斥责。
马说中心论点句
马说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也就是说上并不缺少人才,而是缺少发现人才的伯乐,一定意义上说伯乐比千里马,更重要,我们必须好好对待那些善于发现人才的人,这样人才才会不断涌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