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什么意思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什么意思
为学①日益,为道②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③。
②道:道德。为道:修道,指减损欲望,使德行更为符合中庸之道。
③无为而无不为:任凭万物自行衍化而不加以干预,便是无不为;若天地不仁,而万物自化。
【译】
求学使知识愈发广博,修道使欲望愈发稀少。使欲望少之又少,至于无所作为的境地。无所作为而无不作为。
二、为道既损,损之又损。【释】
3、作人无甚高远的事业,摆脱得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的功夫,减除得物累便臻圣境。——《菜根谭》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这是《论语》中最为人熟知的几句话之一,但能正确解释其含义的人就很少,而能达到那境界的,就得问两千五百年来有几人了。
十五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七十年人生岁月,孔子这里不是讲人生进步,是讲他求学上进五十五年的进步感受。
五十五年的求学生涯,孔子说他走过了六个阶段:
个阶段,是十五岁有志于学。十五岁开始有志于求学。
第二个阶段,是三十而立。一般人在这里就理解错了。把而立之年,理解为能自食其力,或在上有地位,不再靠父母,能自立。这是想当然。
孔子说的三十而立,还是立志的立,十五岁有志于学,又过了十五年,那志才立住。
《大学》讲“止定静安虑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如果志立不住,就容易动摇,就不知止,不能定,不能静,不能安,不能虑,不能有所得。
第三个阶段,四十而不惑。又修了十年,对事物当然之理,表里精粗,了然明白,无所疑惑。外界一切言论事变,我都知道它怎么回事,对其深刻处、究竟处、相互会通处,我都晓得,洞然明白。就像今天这,发生什么事,谁说什么话,它怎么回事,你都一眼看明,这叫不惑,俗称“明白人”。到四十岁成了明白人。
第四个阶段,五十而知天命。还是讲守志之难啊!四十岁成了“明白人”,但内心还是不够强大,你越往前进,遇到的困难越大,你还是扛不住。发生各种各样的事,你是明白人,你不惑,又如何?做明白人只会给你带来痛苦!要再往前进,就得知天命。给自己注入天命的“原力”。
天命,是人生一切当然的道义与职责。我不管你怎样,我只凭着自己的良知,凭着大是大非,去做!去行!天命在我,我是听天所命!
这就是王阳明说的“致良知”,平定宸濠之乱后,在暗无天日的朝政,在巨大的压力下,他凭着天命良知,“我心光明”一往无畏,战胜了所有困难。
我知道它是怎么回事,也知其所以然,知道它为什么这样,我能心平气顺地去帮助它、教化它。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怕别人不理解我,就怕我不理解别人。到了六十岁,才做到了听到难听的话,不觉得刺耳,这容易吗?
第六个阶段,“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所谓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了。纵己之心之所至,不去检点管束自己,也无处不合规矩法度。
这就是中庸之道:生知安行,不勉而中。什么叫生知安行呢,就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如果越了规矩法度,他自己就不舒服、不得劲、不安心,马上自动会调整过来,人生进入自为学原文:动巡航,无论处理什么人、什么事,不用勉强自己,自然就能做到恰到好处,分毫不!
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老子在《道德经》的第四十八章中讲了这样一段话,原文是: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其中的.益:作“增加”讲;.损:作“减少”讲;.取:在这里是“管理”的意思。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只有走到那境界,你才能体会到那一层,这就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了。
学日益为道日损是什么意思?
客观分析万事万物,又要勘破看透,心不执著于是非利害。意思: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以至于“无为”的境地。
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治理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了。
该句出自战国时期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揭示道理:
人生在世能够学问成就,或修道成就,就要有两种能力:“提得起”是做学问要“为学日益”;“放得下”是修道要“为道日损”,一切放下。但是普通一个人,能够具备这两种能力,两种智慧,两种勇气,所谓智勇双全,就太难了。
普通的人,叫他做学问,才用功读了一个礼拜的书,便觉得很累,就停下来去玩了,为学不能日益。去修道做工夫的话,放不下,刚打坐几天,又觉得一天到晚坐着,淡而无味,浪费时间,也要跑出去玩玩,所“无为而不为。”这一思想贯穿老子《道德经》的始终,他是老子提出的极富智慧的思想,尽管古代有许多学者也提出了“无为”的主张,然而真正把这一思想发挥到的只有老子。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来论证无为的意义。从表面来看,“无为”是消极的、倒退的;但从本质上来讲,无为实际上是在发展变化中避开了矛盾的对立面,使其畅通无阻,从而达到无欲无穷的境界。以“为道日损”也做不到。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注解
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做学问,需五十年如一日,想想你花五十年的时间,能走到哪一步。这是其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之感悟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的著作之一。这段话译成现代文是: 追求学问的人,只是一天比一天增加。追求“大道”的人,欲念一天比一天减少,私妄减少再减少,就达到了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又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了。治理天下的人要以清静无为、不扰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政举骚扰民生,就不配治理了 。
我的理解和感悟是这样的: 为学是“日益”,一天天增长;而为道则是“日损”,一天天去掉自己的主观妄念和幻想,从而接近于道的自然法则。把自己主观性的东西减损到了“无”,就符合道了, 符合道后做任何事情,就可以成功了,这就是“无为而不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句话,老子主要阐述了为学和为道的不同。
他对为学的观点是:要坚持不懈地向外探索新知,知识是无限的,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所以我们对知识的探索也就永远没有尽头。庄子也说过“吾生也有崖,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指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对无限知识的追求中去;而我们形容在学海地永远探索还有句俗语,是“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就是在鼓励我们要对自然的知识进行停顿地探索。但是我们纵然是用尽一生的时间来学习,也不可能把世间所有的知识学完。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因为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得认识宇宙和人类,而知识能使人们的认知更接近于真理,所以要坚持不懈地学习知识。不过,知识是无限的,这就好比我们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航行,永远也不可能到达真理的中心,也就只好“望理兴叹”了。
老子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理智地从对外界的探索转向了对内在规律的探索,其实就是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研究,也就是对道地追求。
为道则需要我们时刻剔除心中的杂念,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个“平常心”指的就是道。如果人们在修道的过程中不断摒弃心中的杂念,使私欲渐渐消除,就能达到无为的境界。前面说过,无为不是真正的无所事事,更是不妄为。不妄为也就是合乎了道的德行,如果做什么事情都能符合自然规律,那么不妄为就变成了无所不为了。
我见过秦皇岛的渤海,见过青岛的黄海,到过上海和浙江的东海,听过任贤齐的《伤心太平洋》,看过中途岛之战,---------等等。在静下心来的冥想中,我看到了无边无际的蔚蓝色的大海,无边无际的太平洋,想象着自己走进了深深的太平洋,像一条无忧无虑的小鱼一样,畅游在太平洋的深处,看到了一条年代久远已经斑驳的战舰,在战舰的四周,是各种各样的鱼儿在自由自在地游泳,看到了小虾、带鱼、黄鱼、水母等等鱼类,还看到了宛如潜艇的鲸鱼、鲨鱼、海豚、海象等等,我就想,这些没有思想、没有语言的鱼类,它们从远古到现在,一直遵从着自然的进化过程,它们能做的只是顺应自然的进化规律,它们没有能力想着怎样改变自然规律,所以它们才显得无忧无虑。相比于我们人类,少了许多的烦恼和忧愁,这也就提醒我们人类,要放弃改造或者改变自然规律的想法,应该更多的是顺应自然,把人类的欲念和妄想减少到,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地和谐共生,达到与这个世界的完美融合。
仅以此文参与路法西殿下的圣贤书友会投稿,不喜欢的网友不用点赞,一带而过就行。但我还是感谢殿下组织的这个活动,让我们重读《道张居正说:“学既有得,自家把捉得定,世间外物都动摇我不得。”这叫志有定向。德经》等中华文化的经典,让我们在重读或新读中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断升华和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怎么理解的?
①为学:即世人所谓学习知识。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求知要不断地增加,
求道却要不断地减少,
越来越少,达到无为的境地。
《道德经》章有言:“无名天地之始”。要能常常回到“无”这个根源,让后天产生的思虑情欲都放下,一切归零,方能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我们一般人都会在某些方面偏执、于某些事情固著,舍本逐末,得一隅而失大体。这是人生下来不可避免的,因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有限,接受的事物有限,所以往往出而不返。
个体处于天地之间某个小小的角落,生命中一时的得失即能让我们如痴如狂,恨爱交替,沉溺于片面的贪欲,而拿不起,忘不掉,放不下,看不开。
所以才有了无穷烦恼,无尽痛苦,产生各种身心疾病。
修道要“损之又损”,不断放弃你的执著,减少你的偏见,而不求道不同于求学,不是增加外在的知识,而是减去内在的欲望思虑。达到无所分别,万物一体,天人合一,才可以随风而行,自然而为。再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而可以站在宏观宇宙的视野,客观看待机缘变化,尘世兴衰。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如果可做到“一切归零”,也就可做到随时随地能出能入,能有能无,在事物与大道、现象与本体之间自由往返。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谁的观点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是春秋时期的陈国人。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老子曾担任周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老子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老子》一书里。《老子》,又名《道德经》或《德道经》,和《易【注】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明师之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
损耗道德之后,再度损耗。反应了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这便是今日所得,对于未来的路,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于自己的生活,也得有一个明确的规划了。这句话的含义是:老师把知识和技能交给了徒弟,只是步,徒弟要想学得好,还需要自己努力,下苦功多练习,才能学的好,学得扎实。
师傅教的只是基础或者一个法门,起的作用,或者说是抛砖引玉,而真正能学到多少东西,修行到何种程度,就看学生的领悟能力,以及努力的程度了。
个人努力的重要性:
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对他的影响往往是巨大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经常与有修养、思想有深度的人接触,会有意识的或者无意识地通过模仿,潜移默化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思想深度。学生跟老师的关系也是如此,学生往往被老师的一些思想同化,或者学习老师的一些处理问题的方式。
久而久之,跟着明师的学生的思想会提高一个档次,这就是师父领进门,而且往往明师会出一些高徒的。如果整天跟一些素质低下的人混,很难有所提高的,除非有着极端的天赋。
跟着明师也不一定会有所成就,还跟个人的资质,勤奋,以及思维方式有关系。如果一个人整天把时间花在上网,打游戏上面,很难说会有什么重大的成就,顶多会弄出一些小聪明来。
个人的资质在教育中似乎是不怎么太承认的一个东西,教师往往说,学生的资质都不多,别在于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勤奋程度等因素,这过分夸大了后天的因素,先天的资质问题确实是存在的,应该正视这个问题。所以,修行还是要靠个人的。
老子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怎么解释?
南怀瑾在老子他说里讲,人如果想收获成功的人生,要具备两种能力:提得起和放得下。原文:
第五个阶段,六十而耳顺。大风大浪过来了,见多了,外界的一切相反的意见与言论,一切违逆不顺的反应与,既然我自己能立,能不惑,又能以天命处之,所以都不觉得刺耳。为学①日益,为道②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③。
②道:道德。为道:修道,指减损欲望,使德行更为符合中庸之道。
③无为而无不为:任凭万物自行衍化而不加以干预,便是无不为;若天地不仁,而万物自化。
【译】
求学使知识愈发广博,修道使欲望愈发稀少。使欲望少之又少,至于无所作为的境地。无所作为而无不作为。
【释】
3、作人无甚高远的事业,摆脱得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的功夫,减除得物累便臻圣境。——《菜根谭》
【本然】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什么意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什么含义?的
耿阁(鸣天士君)著
哲学鼎端:LV.3 1 分钟前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什么意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什么含义?
:“————极简的就是老子先生的本意的意思是在说:“作为所要学习的知识学问的多少是有数量的之其学的多即之所得到的知识学问的数量就多;作为所要遵循的道的规律道理的多少也是有数量的之其您学到的知识学问的那个数量的依次的增多(益)也就是客观规律的道的规律道理的那个数量的相应的减少(损)”。(此处一字半字都不能多说)本文文字近万“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