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府的介绍
傩舞表演时雷剧植根于雷州半岛,土生土长,由于它语言通俗易懂,并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越来越为雷州所喜爱。湛江市及所属雷州、徐闻、遂溪等县,有5个专业雷剧团,业余剧团则遍布雷州半岛,仅雷州城乡就有130多个。近几年,本地创作的雷剧《陈瑸放犯》、《抓阉》曾赴省城广州和首都演出,深受好评。一般都佩戴某个角色的面具,其中有神话形象,也有世俗人物和历史名人,由此构成庞大的傩神谱系,"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是神"。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雷州路置雷州府,治所在海康县(今广东省雷州市)。辖境相当今广东省湛江、雷州、遂溪、徐闻等市县地。12年废。雷州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底蕴积淀厚重深远,在历史上曾与广州、潮州合称“广东三州”,是当今粤西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雷州城自西汉以来,历代在这里设郡置县、州、郡、军、道、路、府等治,长期为雷州半岛及环北部湾地区的、军事、经济、文化和航运中心,因而被称为“天南重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雷州半岛位居祖国大陆紧南端边陲,的中原文化广泛吸收融会了古老的南越、俚僚和流入文化,互相碰撞、融合,不断充实、更新,逐步形成独放异彩的雷州文化。如雷州方言、雷祖雷神、雷歌雷剧、雷州音乐、雷州傩舞、雷州石狗、雷州珍珠等“雷字号”风物,凸现雷州文化特有风采。它是天南重地区域文化,在南粤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雷州文化与广府、潮州、客家文化并称为广东四大文化,在我国众多的地域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2023年雷州市雷歌高考成绩 雷歌大全雷州雷歌全集
2023年雷州市雷歌高考成绩 雷歌大全雷州雷歌全集
东海岛为什么?
东海岛民安镇“黑木神”传说:东海民安镇每户家里跟神庙一样,供着的,正是一块黑木头而且旁边还供着一个狮子头放在一起,木头黑色体形跟石块一样没有文字,任何人都不能动他。
其实东海岛没有这些风俗,请不要迷信,做个科学的人。东海岛民安镇“黑木神”传说是谣言,传得太了,谣言是越传越,因为经过每个人的口中又传播出去,都加了料了。
广东省东海岛的:
一、东海岛古属雷州辖地,通用语言雷州话,1958年东北大堤修建后成为半岛,今属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参考资料雷州半岛的雷神祭典,从古自今,长盛不衰。从半岛北面的遂溪,到中部的雷州,再到南边的徐闻,祭祀仪式因地域不同而风格迥异,但大多都保留了上刀梯、过火海、百豕酬神等环节。特别是“过火海”—— 即堆烧大批木材,把火炭铺在地下,参祭人从熊熊火焰中飞奔而过,只见烟炎张天、火星飞溅,人却毫发无损,场面极为震撼。来源:管辖。
二、以雷州方言、雷州音乐、雷歌雷剧、人龙舞等诸多文化内容为载岛内有东山、东简、民安3个街道办。
三、地势东高西低,东为玄武岩台地,西为海积平原。东端距海滩2公里,有海拔111米高的龙水岭火山锥,面积500×500米,为火山碎屑岩及少量玄武岩构成,是天然航海陆标。蔚鶨港和北山港为岛内渔港。
四、蔚鶨附近6.5公里岸线,水深26~40米,其中40米深水航道650米。岛内有尚待开发的土地40馀万亩,地势平坦,标高4~14米,为地质坚硬的火成岩基地。
雷州有哪些风俗文化
半岛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呼应,南北长约140公里,东西宽约60~70公里,全境面积13225平方公里。1、雷州民歌蜚声海外
雷州歌是广东省四大方言歌之一,是雷州半岛的民歌。
雷州歌广布于雷州半岛10个县(市)区以及历史上雷州人所迁往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的雷州华(侨)人中。
当时是少数民族百越人居住,东晋时闽南 开始迁来雷州半岛。
雷州半岛现在大多数居民是闽南先民的后裔,雷州方言就是闽南语系的雷州语支,闽南民歌传入雷州半岛后,跟土著文化及周邻文化、外来文化的长期交融,已逐步形成了一种既古老又新颖的独特雷州民歌。
2、民间艺术“舞鹰雄”
舞鹰雄流传于廉江市的良垌、安铺、横山等镇。
廉江始建于唐高祖武德五年,旧称石城县,现为广东省湛江市辖县级市,总面积2800多平方公里,人口150多万。
清朝咸丰年间,新华两家滩圩一带就有了舞鹰雄活动。
至初年,电白人李季虎来两家滩设馆授武时,舞鹰雄已有较高的表演技艺;传至梁应清、梁卓锦时,仍只能在地面表演;到了梁荣章、梁宝琛,创造出能在4—6米高的木杆上表演,大大增加了高难技巧。
既有较强的观赏性,又保留着浓厚的民间习俗。
廉江市竹园村舞鹰雄经过一百多年的承传与发展,表演艺术日臻成熟。
1988年、,竹园村舞鹰雄队先后参加了广东省首届和第二届民间欢乐节;2006年2月,参加广东省民间艺术汇演暨云浮南江文化艺术节演出获得金奖;2006年被广东省 列入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3、雷州石狗
狗能镇魔驱妖、祛邪消灾,能司风雨、赐财福、添丁寿、主功名、主正义等等。
因此,雷州人有给小孩取名“昵狗”、“狗仔”、“狗生”、“狗保”,并让其戴“狗仔帽”、穿“狗弄衫”(类似马甲)的习俗。
城乡还普遍在门口、巷口、村口、路口、井口、河口、庙前、墓前祀立石狗,逢年过节,初一、十五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加以拜奉。
雷州市的石狗文物分布密集,遗存丰富。
全市已发现石狗近万尊,雕刻年代从战国时期至现代,石质为玄武岩。
雷州石狗有一个庞大的“家族”,“成员”的脸谱各异,造型艺术林林总总,有卧相、蹲相、坐相,表现手法有 、抽象、拟人、夸张等。
大部分石刻均伴有铜钱、石鼓、八卦、帅印、乌蛇、绣球、船锚、鱼网、小狗、领带、螺钿、辫子等附加雕刻及纹饰,具有五、地下水日开采量可达50万立方米。盛产鱼、盐,有庵里、红旗盐场,海水养殖 以鲍鱼和对虾着称。明显的时代特征及乡土气息。
4、观赏艺术“爬刀梯”
“爬刀梯”又叫上刀山,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民俗活动,旨在驱邪消灾,祈福平安。
“爬刀梯”流传在湛江市麻章区太平镇麒麟村。
麒麟村位于雷州半岛东北部,距湛江市区33公里,濒临通明海湾下游东岸。
明代末年先祖雷州都司陈大纶便在此地建村居住。
建庙奉祀张兴武侯帅,每年农历二月十一、十二为年例,这种“年例”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其主要内容有游神、走轿、爬刀梯、过火海等。
其中“爬刀梯”是一种独特的项目,即在平地上竖起高18米的对称木梯,36把锋利闪亮的钢刀分别斜绑木梯两侧,谓之“刀梯”。
这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活动。
“爬刀梯”是当地民众祭祀仪式中庄严神圣的内容之一,充分表现雷州祭祀祖先时心灵的虔诚和感情的真挚。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爬刀梯”成为一项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观赏性艺术,当地民众每年都把这项活动搞得热烈、隆重、精彩,远近闻名,备受雷州喜爱。
扩展资料
雷州半岛,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地处大陆最南端,犹如一条巨龙冲向南海,气势磅礴,令人震撼。
雷州半岛,是雷州民系的根据地,亦是雷州文化的发祥地,更是天下雷州人的精神象征所系之处。
它背靠厚重的大陆,力拔千钧;面朝蔚蓝的大海,俯览华夏。
半岛以雷州方言、雷神雷祖、雷州换鼓、雷乐雷菜、雷歌雷剧、雷州石狗、醒狮、人龙舞、傩舞等诸多文化内容为载体,构建了独特的人文地理范围。
雷州有哪些风俗文化
元宵节,城乡各地的飘色;端午节,雷州人放风筝,举办了“雷州东岳风筝文化节”;三月,松竹、南兴、覃斗等地的流行傩舞(走成伥)和散花舞,这两个古老的舞蹈被选入《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雷州歌,雷剧,素称"南方的兵马俑"之称(又称“散落的民间兵马俑”)的雷州石狗。
1、雷州歌反映古代雷州地区劳动风貌及劳动生半岛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呼应,南北长约140公里,东西宽约60~70公里,全境面积13225平方公里。产内容,是雷州歌的主流题材。雷州歌曾出现众多韵脚,达34种。后经过长期多次合并,至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湛江市。雷歌研究会根据广大群众的要求,再从上次合并后的25韵合并为17韵,韵音全按雷州方言划分。不同的韵音具有表达不同内容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变迁,雷州歌的主题思想也不断升华。
2、由于傩舞流传地区不同,其表演风格也各异,既有场面变化复杂,表演细致严谨,生活气息浓厚,舞姿优美动人的"文傩"流派;又有气势威武磅礴,情绪奔放开朗,节奏势烈明快,动作刚劲有力的"武傩"流派。这种古老传统傩舞之花,至今仍流行于江西的德安、武宁、婺源、南丰、都昌等县的舞台、厅堂和村镇田头。
3、散花舞是朝元会仪式中的一个段落,既有联系也可单独举行,一般在庙内进行,表演时庙堂设祭坛,坛前地上铺草席,舞者在席上表演。坛上摆五支香、五支蜡烛、五碗红枣、五盅酒、一支净瓶、一只牛角、一双筊杯、三盘花。祭坛旁站主斋一人,主板一人,唱念散花词曲,奏乐颂经,进行清水、发文、散花、朝尾等祭仪,叩请玉帝,三请高真帝圣下凡坐坛接受礼拜,表演边舞边散花,以示娱神、颂经、祝颂、祈福、禳灾。
扩展资料:
雷州半岛文化,简称雷州文化,又称雷文化,亦称雷州文明。是岭南地区最古老、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雷州思想指的是传统上雷州半岛内部对雷州半岛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继承的思想模式,或可称之为拥护雷州文化的意识形态。
雷州半岛有着极为特殊的地理位置——长约130公里的半岛伸入南海,全境属于热带地区;雷州半岛地属边陲,向北群山阻隔,向南茫茫大海,因此雷州半岛开发较晚,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半岛大部分地区独自发展。这些地理因素,使雷州半岛孕育出了特点鲜明、独领的雷州文化。
雷州半岛因“雷”而得名。从科学研究上看,雷州半岛处于热带气候带边缘,濒临南海,空气湿润,天气复杂多变,尤其以强对流天气为多,这就导致了雷州半岛雷电频发——一年中有200多天打雷,其中还有3个多月的雷暴天气,位居,世界第二(是印度尼西亚)。“雷”已经成为雷州半岛的代名词。听着雷声长大的半岛居民,最能理解什么是“雷霆万钧之势”。外地人难以想象这里对雷电的敬畏,雷州半岛上处处打上了雷的烙印,也形成了的“雷神文化”。
祭祀“雷神”的祠庙,曾经遍及雷州半岛各处,祭祀的规格也在各路神灵中首屈一指。明代冯梦龙曾在《警世通言》中记载:“从来说道天下有四绝,却是雷州换鼓、广德埋藏、登州海市、钱塘江潮。”其中“雷州换鼓”指的就是一年一度的雷神祭典。
石狗:雷州半岛的远古图腾
我国的许多地方,自古以来,守在公共场合以及家族的祠堂、家居门口的都是雄风威武的石头狮子,但来到雷州半岛,狮子不见了踪影,人们请来的竟是石狗。
为什么在雷州半岛会出现如此众多的石狗?据学者们推测,这与半岛先民的图腾崇拜有关。雷州半岛的先民为“百越”人,隋唐时又称为“俚僚”人,他们共同的习俗就是崇拜“盘瓠”(上古神话人物,化身为一金犬),认为他是保佑氏族繁衍、百业兴旺的神灵,至今在半岛乡间,还流传有赞颂神灵的《盘瓠歌》。
这个有趣的现象,民俗学家给了我们解答:盘瓠崇拜历时几千年,到了现在已逐渐式微,后人虽然还会受其影响,但已不可能再顶礼膜拜了。特别是历朝历代雷州半岛外来众多,他们没有以狗为图腾的习俗,看到雷州半“无日不雷之境”与雷神崇拜岛狗多,便大兴吃狗之风。从高高在上的神灵,到走上餐桌,雷州石狗也随之成了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
“戏曲绿洲”里的特色雷剧
雷剧是一个仅仅流传于雷州半岛、雷州方言区的的独特剧种,具有浓郁而鲜明的地方特色。
半岛雷剧的历史,已有400余年,一般认为,它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姑娘歌、劝世歌、大班歌(后称雷州歌剧)、雷剧。姑娘歌产生于明末清初时,劝世歌始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在清道光年间逐步演变成戏曲剧种——雷州大班歌,大班歌后来改称雷州歌剧,1964年,定称雷剧。
即便是到了现代,雷剧这一古老的娱乐形式依然欣欣向荣。据不完全统计,今天在雷州半岛,光是民间职业雷剧团就有100多个,平均每年要演出5000多场,每场观众多时竟达上万人,难怪有人说,雷州半岛是一片“戏曲绿洲”。
东海岛为什么?
雷州半岛建制于秦朝,属象郡。东海岛民安镇“黑木神”传说:东海民安镇每户家里跟神庙一样,供着的,正是一块黑木头而且旁边还供着一个狮子头放在一起,木头黑色体形跟石块一样没有文字,任何人都不能动他。
“雷州文化”作为区域文化,名列为广东“四大文化”之一。与“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被确定为广东的“四大文化”。其实东海岛没有这些风俗,请不要迷信,做个科学的人。东海岛民安镇“黑木神”传说是谣言,传得太了,谣言是越传越,因为经过每个人的口中又传播出去,都加了料了。
广东省东海岛的:
一、东海岛古属雷州辖地,通用语言雷州话,1958年东北大堤修建后成为半岛,今属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辖。
二、以雷州方言、雷州音乐、雷歌雷剧、人龙舞等诸多文化内容为载岛内有东山、东简、民安3个街道办。
三、地势东高西低,东为玄武岩台地,西为海积平原。东端距海滩2公里,有海拔111米高的龙水岭火山锥,面积500×500米,为火山碎屑岩及少量玄武岩构成,是天然航海陆标。蔚鶨港和北山港为岛内渔港。
四、蔚鶨附近6.5公里岸线,水深26~40米,其中40米深水航道650米。岛内有尚待开发的土地40馀万亩,地势平坦,标高4~14米,为地质坚硬的火成岩基地。
雷州有哪些风俗文化
在古代,先民们对狗备极尊崇,甚至杀了某人之父,只要以一只狗奉献给其母,就可赎罪——“母得狗谢,不复衔恨。”遗留至今的众多石狗雕刻,正是远古“盘瓠图腾崇拜”的表达。图腾本是神圣、供人膜拜的,可是现在雷州半岛居民却嗜食狗肉,狗早已走下神坛,成为人们桌上的美味佳肴,这又是为什么呢?1、雷州民歌蜚声海外
雷州歌是广东省四大方言歌之一,是雷州半岛的民歌。
雷州歌广布于雷州半岛10个县(市)区以及历史上雷州人所迁往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的雷州华(侨)人中。
当时是少数民族百越人居住,东晋时闽南 开始迁来雷州半岛。
雷州半岛现在大多数居民是闽南先民的后裔,雷州方言就是闽南语系的雷州语支,闽南民歌传入雷州半岛后,跟土著文化及周邻文化、外来文化的长期交融,已逐步形成了一种既古老又新颖的独特雷州民歌。
2、民间艺术“舞鹰雄”
舞鹰雄流传于廉江市的钢刀锋利无比,而表演者却手脚丝毫无损。良垌、安铺、横山等镇。
廉江始建于唐高祖武德五年,旧称石城县,现为广东省湛江市辖县级市,总面积2800多平方公里,人口150多万。
清朝咸丰年间,新华两家滩圩一带就有了舞鹰雄活动。
至初年,电白人李季虎来两家滩设馆授武时,舞鹰雄已有较高的表演技艺;传至梁应清、梁卓锦时,仍只能在地面表演;到了梁荣章、梁宝琛,创造出能在4—6米高的木杆上表演,大大增加了高难技巧。
既有较强的观赏性,又保留着浓厚的民间习俗。
廉江市竹园村舞鹰雄经过一百多年的承传与发展,表演艺术日臻成熟。
1988年、,竹园村舞鹰雄队先后参加了广东省首届和第二届民间欢乐节;2006年2月,参加广东省民间艺术汇演暨云浮南江文化艺术节演出获得金奖;2006年被广东省 列入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3、雷州石狗
狗能镇魔驱妖、祛邪消灾,能司风雨、赐财福、添丁寿、主功名、主正义等等。
因此,雷州人有给小孩取名“昵狗”、“狗仔”、“狗生”、“狗保”,并让其戴“狗仔帽”、穿“狗弄衫”(类似马甲)的习俗。
城乡还普遍在门口、巷口、村口、路口、井口、河口、庙前、墓前祀立石狗,逢年过节,初一、十五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加以拜奉。
雷州市的石狗文物分布密集,遗存丰富。
全市已发现石狗近万尊,雕刻年代从战国时期至现代,石质为玄武岩。
雷州石狗有一个庞大的“家族”,“成员”的脸谱各异,造型艺术林林总总,有卧相、蹲相、坐相,表现手法有 、抽象、拟人、夸张等。
大部分石刻均伴有铜钱、石鼓、八卦、帅印、乌蛇、绣球、船锚、鱼网、小狗、领带、螺钿、辫子等附加雕刻及纹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及乡土气息。
4、观赏艺术“爬刀梯”
“爬刀梯”又叫上刀山,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民俗活动,旨在驱邪消灾,祈福平安。
“爬刀梯”流传在湛江市麻章区太平镇麒麟村。
麒麟村位于雷州半岛东北部,距湛江市区33公里,濒临通明海湾下游东岸。
明代末年先祖雷州都司陈大纶便在此地建村居住。
建庙奉祀张兴武侯帅,每年农历二月十一、十二为年例,这种“年例”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其主要内容有游神、走轿、爬刀梯、过火海等。
其中“爬刀梯”是一种独特的项目,即在平地上竖起高18米的对称木梯,36把锋利闪亮的钢刀分别斜绑木梯两侧,谓之“刀梯”。
这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活动。
“爬刀梯”是当地民众祭祀仪式中庄严神圣的内容之一,充分表现雷州祭祀祖先时心灵的虔诚和感情的真挚。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爬刀梯”成为一项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观赏性艺术,当地民众每年都把这项活动搞得热烈、隆重、精彩,远近闻名,备受雷州喜爱。
扩展资料
雷州半岛,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地处大陆最南端,犹如一条巨龙冲向南海,气势磅礴,令人震撼。
雷州半岛,是雷州民系的根据地,亦是雷州文化的发祥地,更是天下雷州人的精神象征所系之处。
它背靠厚重的大陆,力拔千钧;面朝蔚蓝的大海,俯览华夏。
半岛以雷州方言、雷神雷祖、雷州换鼓、雷乐雷菜、雷歌雷剧、雷州石狗、醒狮、人龙舞、傩舞等诸多文化内容为载体,构建了独特的人文地理范围。
雷州府的介绍
雷剧风韵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雷州路置雷州府,治所在海康县(今广东省雷州市)。辖境相当今广东省湛江、雷州、遂溪、徐闻等市县地。12年废。雷州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底蕴积淀厚重深远,在历史上曾与广州、潮州合称“广东三州”,是当今粤西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雷州城自西汉以来,历代在这里设郡置县、州、郡、军、道、路、府等治,长期为雷州半岛及环北部湾地区的、军事、经济、文化和航运中心,因而被称为“天南重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雷州半岛位居祖国大陆紧南端边陲,的中原文化广泛吸收融会了古老的南越、俚僚和流入文化,互相碰撞、融合,不断充实、更新,逐步形成独放异彩的雷州文化。如雷州方言、雷祖雷神、雷歌雷剧、雷州音乐、雷州傩舞、雷州石狗、雷州珍珠等“雷字号”风物,凸现雷州文化特有风采。它是天南重地区域文化,在南粤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雷州文化与广府、潮州、客家文化并称为广东四大文化,在我国众多的地域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雷州换鼓”一般在农历年初举行。祭典之时,民众先在雷神庙外筑一祭坛,祭典主持在坛上引吭高诵敬酬雷神的颂文。祭坛之下,民众则用铜鼓摆出八卦形雷鼓阵,中间安置大铜鼓,齐声敲击108次,模仿天雷轰鸣以祭祀雷神。擂鼓之声时而磅礴时而清扬,节奏有序,雄浑高亢,百里可闻。而这只是换鼓仪式的主体,除此之外,辅以敬雷傩舞、长龙舞、铜鼓舞、舞、蛙婆舞等,营造出热烈非凡的氛围。雷剧有哪些角色
六、1958年建成东北大堤,与陆地连接。海滩绵长且洁白。雷剧是广东省的一个地方剧种,也是一个仅仅流行于雷州半岛雷州话方言区的独特的剧种,具有浓郁而鲜明的地方特色。湛江,是雷剧的故乡。
雷剧是从雷州半岛的民歌雷州歌发展起来的,雷州歌源远流长。很久以前,本地劳动就有用雷州歌互相唱和、逗趣答辩的风习。明末清初,雷州歌对唱盛行,每逢喜庆之期,歌手会聚,即兴而唱,随问随答,比赛歌才,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据记载,雷州市白沙镇麻扶桥就是当地最早的对歌台。清顺治八年(1651年),此地兴建馆专供歌手往宿。此后,歌手常应邀到各地对唱,成为专业艺人,并
开始组合成立唱班后因有女歌手加入,群众则称之为娘歌班所谓娘歌班是以歌姑娘为主、歌童为辅的男女两歌手在舞台上对歌,对歌时男执一扇,女执一扇一巾,来往变换位置,边舞边唱。歌文内容大都是劝告世人去恶从善,如早期的劝世歌有《劝世戒烟》、《劝世戒》等。这些劝世歌开始只是根据当地的真人真事写成的叙事式的歌文,后来,艺人为了更深刻地表现其思想内容,便虚构情节,使其故事典型化,并按照人物分角色上场演唱,这就成为戏剧的雏形。
到了清康熙年问,不仅娘歌班出世歌农村业余爱好者也在农闲之时邀集起来,凑成班子,巡回演出,群众称之为歌班;后来广东大戏(粤剧)到雷州半岛演出,雷州歌班的艺人纷纷向大戏学习,把他们的表演形式、服装、锣鼓、音乐都学了过来,使雷州歌剧的表演完全成为戏曲的形式。歌班演出的剧本群众称之为本歌最古老的一出本歌《断机教子》,世传为清翰林院编修陈昌齐修改定稿。
从姑娘歌班过渡到雷州歌班,是雷州歌在向前发展中跨出的重要一步。雷州歌班到各地演出,逐渐发生了变化: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出现了长年不散的歌班,产生了职业艺人,剧本、表演、音乐等也有所发展。但是,雷州歌班在旧发展缓慢,专业剧团也寥寥无几。据传个专业剧团是雷州市的和雷歌班成立于嘉庆末年(大约181光脚掌的表演者在欢快的唢呐、锣鼓和鞭炮声中,手抓刀刃,脚踩青锋,一步步攀登上刀梯顶部。6年至1820年)。剧本、表演以及服装、道具、脸谱等,与当年粤剧无异。至于唱,还没有固定的板腔,一到唱歌,锣鼓息停,十分单调。直到,雷州歌班还是不为人瞩目的一种民间小戏。
,班本歌易名为雷州歌剧。50年代未至60年代中,湛江地区设立了改革雷州歌和培养雷剧新人的机构,并把雷州歌剧更名为雷剧。雷剧工作者对雷州歌剧积极进行改革,着重解决唱腔问题,并对舞台美术、音乐作了全面的革新,经过20多年的努力,他们全部掌握了原娘歌班州歌班群众头歌各种唱腔和唱法,抓住特点,加以发挥,整理提高,形成了一整套声腔、板式;同时,广泛收集雷州半岛民间乐曲,加以整理,作为场间气氛音乐;锣鼓也有所创新,使雷州歌剧具有完整的音乐体系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丰富了艺术表现力。
雷剧有哪些角色
因古雷州而得名,与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合称“三大半岛”。雷剧是广东省的一个地方剧种,也是一个仅仅流行于雷州半岛雷州话方言区的独特的剧种,具有浓郁而鲜明的地方特色。湛江,是雷剧的故乡。
聚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滋润万物。雷剧是从雷州半岛的民歌雷州歌发展起来的,雷州歌源远流长。很久以前,本地劳动就有用雷州歌互相唱和、逗趣答辩的风习。明末清初,雷州歌对唱盛行,每逢喜庆之期,歌手会聚,即兴而唱,随问随答,比赛歌才,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据记载,雷州市白沙镇麻扶桥就是当地最早的对歌台。清顺治八年(1651年),此地兴建馆专供歌手往宿。此后,歌手常应邀到各地对唱,成为专业艺人,并
开始组合成立唱班后因有女歌手加入,群众则称之为娘歌班所谓娘歌班是以歌姑娘为主、歌童为辅的男女两歌手在舞台上对歌,对歌时男执一扇,女执一扇一巾,来往变换位置,边舞边唱。歌文内容大都是劝告世人去恶从善,如早期的劝世歌有《劝世戒烟》、《劝世戒》等。这些劝世歌开始只是根据当地的真人真事写成的叙事式的歌文,后来,艺人为了更深刻地表现其思想内容,便虚构情节,使其故事典型化,并按照人物分角色上场演唱,这就成为戏剧的雏形。
到了清康熙年问,不仅娘歌班出世歌农村业余爱好者也在农闲之时邀集起来,凑成班子,巡回演出,群众称之为歌班;后来广东大戏(粤剧)到雷州半岛演出,雷州歌班的艺人纷纷向大戏学习,把他们的表演形式、服装、锣鼓、音乐都学了过来,使雷州歌剧的表演完全成为戏曲的形式。歌班演出的剧本群众称之为本歌最古老的一出本歌《断机教子》,世传为清翰林院编修陈昌齐修改定稿。
从姑娘歌班过渡到雷州歌班,是雷州歌在向前发展中跨出的重要一步。雷州歌班到各地演出,逐渐发生了变化: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出现了长年不散的歌班,产生了职业艺人,剧本、表演、音乐等也有所发展。但是,雷州歌班在旧发展缓慢,专业剧团也寥寥无几。据传个专业剧团是雷州市的和雷歌班成立于嘉庆末年(大约1816年至1820年)。剧本、表演以及服装、道具、脸谱等,与当年粤剧无异。至于唱,还没有固定的板腔,一到唱歌,锣鼓息停,十分单调。直到,雷州歌班还是不为人瞩目的一种民间小戏。
,班本歌易名为雷州歌剧。50年代未至60年代中,湛江地区设立了改革雷州歌和培养雷剧新人的机构,并把雷州歌剧更名为雷剧。雷剧工作者对雷州歌剧积极进行改革,着重解决唱腔问题,并对舞台美术、音乐作了全面的革新,经过20多年的努力,他们全部掌握了原娘歌班州歌班群众头歌各种唱腔和唱法,抓住特点,加以发挥,整理提高,形成了一整套声腔、板式;同时,广泛收集雷州半岛民间乐曲,加以整理,作为场间气氛音乐;锣鼓也有所创新,使雷州歌剧具有完整的音乐体系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丰富了艺术表现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