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分择校 >

冼星海创造的儿童歌曲 冼星海经典歌曲

冼星海的作品有哪些?

冼星海自幼随母亲在马来亚、新加坡谋生,24岁考入法国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勤工俭学6年。1935年,学成回国后,冼星海开始创作鼓舞人心的抗战歌曲。

冼星海创造的儿童歌曲 冼星海经典歌曲冼星海创造的儿童歌曲 冼星海经典歌曲


冼星海创造的儿童歌曲 冼星海经典歌曲


抗日期间,冼星海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群众歌曲,并为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他还参加了上海救亡演剧二队。1935年至1938年间,他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多种类型的声乐作品。

1938年底,应鲁迅艺术学院的邀请,冼星海偕妻子钱韵玲来到了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条件艰苦,为了体现对特殊人才的尊重,冼星海每月的津贴是15元,当时总司令每月的津贴也才只有5元,鲁艺一般的老师只有6元,多12元。此外,冼星海每星期能吃两次肉、两次大米饭,每餐还多加一个汤。这在当时的延安已经是非常特殊了。

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1945年10月30日),汉族 ,近代作曲家、钢琴家,有"音乐家"之称,其作品中《黄河大合唱》广为人知。

在其创作《黄河大合唱》之前,他于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作品;于1935年回国参加伤害抗日救亡运动后,创作了《救国军歌》《战歌》等大量抗日救亡歌曲;于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创作了《保卫》、《游击军歌》、《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日歌曲。

1939年3月,由诗人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经他谱曲,成了中华民族的千古绝唱。

在其后的延安期间,他还创作了《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大型作品,以及《三八妇女节歌》、《打倒汪精卫》等大量歌曲。

1940年5月,他受派遣去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配乐,不久后卫国爆发,他因战乱和交通阻隔而难以归国。在期间,他以音乐为武器写下了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狂想曲》,歌颂的反,表达对祖国的深切怀念。

终由于长期劳累和营养不良,致使肺病加重,1945年10月病逝于莫斯科,结束其伟大一生。延安各界为他举行了追悼会,亲笔题词:“为的音乐家冼星海致哀”。

注:以上所有资料摘自百度百科。

冼星海的作品有《黄河大合唱》、《狂想曲》、《神圣之战》、《九.一八大合唱》、《满江红》、《生产运动大合唱》、《民族解放》、《在太行山上》、《游击军》等等,其中为的当属《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的全部作品有哪些?

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多、影响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其中有正面表现的抗日斗争、采用性、战斗性的进行曲形式的《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和《到敌人后方去》;有具体展示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性与鼓动性或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有表现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采用特定的劳动音调和节奏写成的《顶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们开》;还有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和《三八妇女节歌》等等。在这些群众歌曲中,冼星海根据不同内容,创造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音乐形象,或以具有冲击力的节奏和挺拔高昂、富于棱角的旋律,表现激昂慷慨的情绪和威武豪壮的气势;或以气息宽广的旋律、舒缓沉着的节奏和抒情含蕴的音调,体现革命丰富的内心世界。 冼星海的四部大合唱《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 其中《黄河大合唱》是杰出的大合唱影响为广泛。

《保卫黄河》这首歌有什么特点?

这首歌采用了民间打击乐节奏和广东狮子舞音乐旋律为素材,使歌曲显得明快、豪放、音乐形象分外鲜明,并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全曲采用了进行曲体裁、以短促跳动、振奋人心的音调,响亮的战斗口号,铿锵有力的节奏,以快速大跳的动机和逐步扩张的音型,使歌曲充满力量的感情,形象地刻画了游击健儿端起洋枪、挥动大刀长矛,在青纱帐里、万山丛中,为保卫黄河、保卫全而战斗的壮丽场景。

《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在六十年代后期,还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

歌曲一,四部分合唱,二、三部分轮唱,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恰似黄河的波涛滚滚奔流,势不可挡。轮唱时“龙格龙格”的人声伴唱,听来变化无穷,情趣横生,增强了生动、活跃、乐观的气氛。

巧妙地隐喻了抗日武装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终于汇成了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它将压倒一切敌人,显示了英雄民族的伟大气魄。轮唱之后的一大段器乐间奏,不仅渲染了气氛,刻画了形象,又为结束段转向作好了铺垫,使结束段更凸显了誓将侵略者消灭干净的坚强决心。

《保卫黄河》是钢琴协奏曲《黄河》的第四乐章,采用自由变奏曲式写成。其结构:引子+主题+变奏+变奏Ⅱ+变奏Ⅲ+变奏Ⅳ+变奏Ⅴ+变奏Ⅵ+变奏Ⅶ+插部+变奏Ⅷ(尾声)。

钢琴协奏曲《黄河》在创作中运用了西洋古典钢琴协奏曲的表现手法,在曲式结构上又体现了传统风格,以标题性组曲的形式写成。今天,这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已冲出国门,成为一部在世界范围内音乐会舞台上经常演出的曲目。

电子琴合奏曲《保卫黄河》更是动人,全曲共分四个声部,音色分别是钢琴、钢琴、弦乐、低音弦乐。此曲共有七大章。要求演奏者同时弹奏不同的音符来完成合奏。因此需要演奏者团结合作。

扩展资料:

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创作生活约10余年,共作歌曲数百首(现存余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

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多、影响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其中有正面表现的抗日斗争、采用性、战斗性的进行曲形式的《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和《到敌人后方去》;有具体展示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性与鼓动性或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

有表现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采用特定的劳动音调和节奏写成的《顶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们开》;还有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和《三八妇女节歌》等等。

在这些群众歌曲中,冼星海根据不同内容,创造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音乐形象,或以具有冲击力的节奏和挺拔高昂、富于棱角的旋律,表现激昂慷慨的情绪和威武豪壮的气势;或以气息宽广的旋律、舒缓沉着的节奏和抒情含蕴的音调,体现革命丰富的内心世界。

只怕不抵抗的创作背景

反映抗日时期的革命歌曲。歌曲《只怕不抵抗》的作者是冼星海,是一首以反映抗日时期的革命歌曲为创作背景。歌曲以进行曲的节奏、平稳级进和跳跃交替出现的旋律,描绘了儿童团员们不畏,英勇杀敌的战斗精神,歌词节选:吹起小喇叭,哒嘀哒嘀哒,打起小铜鼓,得龙得龙咚,手拿小刀枪,冲锋到战场。

冼星海作曲的歌曲有哪些

冼星海代表作有《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救国军歌》等。冼星海创作了大量具有战斗性和感染力的群众歌曲,1935年至1938年间,冼星海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开拓了现代革命音乐的新局面。还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不朽名作。振奋了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抗敌救国的精神武器。2009年冼星海被评为100位为新成立做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人物事迹从1935到1940年的5年间,冼星海写出了几百首抗战歌曲,为民族解放运动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作曲家的作品要让接受就必须采用熟悉的音乐语言,冼星海深入挖掘民族音乐语言,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为大众所接受和喜爱。冼星海一生创作的歌曲有一百多首,在他的创作中,数量多、影响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如《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和《到敌人后方去》,有具体展示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性与鼓动性或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

《酸枣刺》创作手法

《酸枣刺》是作曲家冼星海在抗日时期写下的一首儿童歌曲,这首歌曲是《生产大合唱》中的选曲,1939年作于延安。全曲短小精悍,主要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采用领唱、合唱等演唱形式,具有一呼百应、此起彼伏的效果。情绪活泼天真,坚定乐观,反映了当时根据地儿童与全国对日本侵略者的蔑视和抗战必胜的信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