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谏逐客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活用:
谏逐客书特殊句式整理(谏逐客书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谏逐客书特殊句式整理(谏逐客书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西取由余于戎。“西”,名词作状语。
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来”,不及物动词使动用法,“使……来”。
强公室。“强”,形容词使动,“使……强”。
蚕食诸侯。“蚕”,名词作状语。
故能明其德。“明”,形容词使动,“使……明显”。
却宾客以业诸侯。“业”,名词用为使动,“使……成就功业。”
文字通用:
昔缪公求士。“缪”通“穆”。
至今治[弓畺]。“弓畺”同“强”,今通用“强”。
遂散六国之从:“从”同“纵”。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内”,同“纳”。
而陛下说之。“说”同“悦”。
西蜀丹青不为采。“采”同“彩”。
饰后宫、整理充下陈。“陈”通“墀”。(此陆宗达说)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太”同“泰”。
以上称“同”者为古今字,有些人把这类字也算通,故一并列出。
谏逐客书
先秦 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 秦朝庭有大量外国人做智囊和客卿引发了本土士大夫不满,李斯就是其中一位,如果要驱逐客卿,李斯也在列。李斯李斯(?~前208年),战国末 楚国 上蔡 (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重阳办事处李斯楼社区 人 。 秦朝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少为郡吏,曾从 荀卿 学。战国末年入 秦国 ,初为秦相 吕不韦 舍人,被任命为郎。旋任长史,拜 客卿 。 秦王政 十年(前237)下 逐客令 时,上书力谏客不可逐,为秦王采纳。又为秦并六国谋划,建议先攻取 韩国 ,再逐一消灭各诸侯国,完成统一大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全国后,作为 廷尉 奉命与丞相 王绾 、御史大夫 冯劫 等议定“”之号。后任丞相,多次随始巡行。反对 淳于越 分封子弟之议,主张禁私学、废《诗》、《书》、六国史记及“百家语”。又以 小篆 为标准,整理文字,作《 仓颉篇 》以为范文。
始后,与 赵高 矫诏迫扶苏,立 胡亥 为帝。 秦末农民 爆发后,劝二世更为法律,行“督责之术”,加强君权。后被赵高诬为谋反, 具五刑 ,腰斩于咸阳市, 夷三族 。 】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1、 秦缪公:秦穆公(?—前621年), 嬴姓 ,赵氏,名任好,雍城(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南郊)人。 春秋时期 家, 秦国 第九位国君(前659年-前621年在位),“ 春秋五霸 ”之一,秦德公少子。
秦穆公元年(前659年),秦穆公正式继位,继位后任用 百里奚 、 蹇叔 为谋臣,励精图治,击败晋国,俘获 晋惠公 ,灭亡 梁国 、 芮国 、 滑国 等。秦穆公二十三年(前637年),帮助晋怀公回国即位,秦穆公二十四年(前636年),帮助 晋文公 回国即位,实现 秦晋之好 。秦穆公三十三年(前627年),秦穆公派兵攻打中原,经历“ 崤之战 ”和“ 彭衙之战 ”的惨败,东进之路行不通。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穆公向西发展,任用由余为谋士,逐渐灭掉戎人,受到周天子赏赐金鼓,继续攻打 蜀国 和关西( 函谷关 以西)的,开辟国土千里,被 周襄王 任命为“西方诸侯之伯”,称霸西戎,对秦国的发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秦穆公三十九年(前621年),秦穆公,安葬于 雍城 (今陕西省 凤翔 县东南),谥号为穆(一作缪)。
2、 由余由余,一作繇余,罕之第三十七世孙。(轩辕黄帝之五世孙夏禹的三子少康氏,又名罕,封于无余;为无余王,余氏即由此始),春秋时天水人。由余的祖先原为晋国人,因避乱才逃到西戎。后来,由余奉命出使秦国。他见秦穆公贤明大度,便留在了秦国,秦穆公元年(前659年)投入秦国,被秦穆公任为上卿(即宰相),为秦穆公出谋划策,帮助秦国攻伐西戎,一举攻伐锦诸戎、绲戎、翟戎、义渠等十二个戎国,遂称霸西戎,使秦位列春秋五霸。由余的子孙遂以他的名字以姓氏,称为由氏和余氏。公元前623年1月2日,由余病殁,秦穆公悲痛万分,辍朝一日以示哀悼,又为他建造坟墓4座:陕西雍州、武功郡丁山、西安等3座,江南淮安府武功山等。
3、 百里奚(约前725—公元前621年),姜姓,百里氏,名奚,字子明,号五羖大夫, 春秋 虞国 (今 山西 平陆北)人。春秋时期家、思想家。
百里奚本是虞国大夫。晋献公途伐虢后,灭亡了虞国,俘获百里奚。作为秦穆公夫人(穆姬)的陪嫁奴隶送到秦国。百里奚逃离秦国,跑到楚国宛邑。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从和市井之中换回后,进入秦国成为大夫,人称“五羖大夫”。(羖,汉字,读音g,出自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指黑色的公羊,也可指山羊或过的羊。)主持秦国国政期间,百里奚“谋无不当,举必有功”,辅佐秦穆公倡导文明教化,实行“重施于民”的政策,内修国政,外图霸业,开地千里,称霸西戎,统一西北地区,促进了秦国的崛起。这一时期,秦孝公称之为“甚光美”的时代。史载百里奚“三置晋国之君”,“救荆州之祸”,“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使秦国成为 春秋五霸 之一,啻为秦国崛起和统一六国奠定了牢固基础,堪称一代名腌相。 秦穆公三十九年,百里奚。
4、 蹇叔(jin部首:足五笔:PFJH释义:1.跛足。 2.迟钝;不顺利。 3.指驽马。也指驴。)(约前690年—前610年),子姓,蹇氏,宋国 铚邑 (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人。春秋时的家和军事家。
早年游历齐国时,收留百里奚。后来,经过百里奚引荐,进入秦国,辅佐秦穆公,授上大夫,迁右庶长。反对秦穆公偷袭郑国,没有得到采纳,导致崤之战,秦军受到 晋军 伏击,全军覆没,主帅孟明视等被俘。用心辅佐秦穆公成就霸业,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秦康公十一年,书,时年八十一岁。
5、 丕豹(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 晋国 大夫 丕郑 的儿子,在丕郑为 晋惠公 所杀后逃奔 秦国 ,成为秦国大夫。因晋国杀父之恨而一心劝说 秦穆镬公 攻打晋国。
6、 公孙支(生卒年不详), 嬴姓 ,名支(《东周列国志》中作公孙枝),字子桑,岐州 (今陕西凤翔南) 人,为现今 桑姓 之先祖, 春秋 时期 秦国 大夫。向秦穆公举荐了百里奚。公孙支,又称公孙子桑。秦国大夫。秦穆公时期, 晋惠公 背秦,天旱民饥,求秦借粮,有人劝 秦穆公 乘机伐晋,他主张运粮于晋,争取民心,其谋为秦穆公采用。
此句中涉及到四个秦穆公时的人物,都是不是生长在秦地的谋士,来自各诸候国,经历各异,都曾经辅佐缪公,出谋划策,甚至背叛故国国君,让秦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李斯借用历史人物对秦国的贡献来说明客卿对秦国有益,对秦可以忠心耿耿,以此反驳本土官员对客卿的非议。 】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称霸西戎:
春秋时期,在今陕甘宁一带,生活着许多戎狄的部落和小国,如 陇山 以西有昆词类戎、绵诸、翟,泾北有义渠、乌氏、 朐衍 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陆浑之戎。他们生产落后,披发衣皮,各有君长,不相统一。他们常常突袭秦的边地,抢掠粮食、牲畜,掳夺子女,给秦人造成很大的苦难。秦穆公向西发展,采取了比较谨慎的策略,先强后弱,次第征服。
春秋五霸形势图
当时,西戎诸部落中较强的是 绵诸 (在今甘肃天水市东)、 义渠 (在今甘肃宁县北)和大荔(今陕西大荔东)。砾其中,绵诸有王,住地在秦的故土附近,与秦疆土相接。正好,绵诸王听说秦穆公贤能,派了由余出使秦国。秦穆公隆重接待由余,向他展示秦国壮丽的宫室和丰裕的积储,向他了解西戎的地形、兵势。又用内史廖的策略,挽留 由余 在秦居住。同时,给绵诸王送去女乐十六人。动听美妙的秦国音乐舞蹈,使戎王大享眼耳之福。他终日饮酒享乐,不理政事,国内大批牛马亡,也不加过问。等到绵诸国内政事一塌糊涂,秦穆公这才让由余回国。由余看到这种情况,进行劝谏,受到戎王的拒绝。在秦人的规劝下,由余终于归降秦国。秦穆公以宾客之礼接待由余,和他讨论统一西方戎族的策略。由余长期生活在戎人中,对他们的情况非常熟悉,他的建议秦穆公很重视。秦国根据由余的,逐渐灭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12个(一说20个),开辟国土千余里。因为秦穆公对戎人的胜利,周王特加祝贺,并赐金鼓,希望他擂鼓继续向戎人进攻,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秦穆公“称霸西戎”。
为了使强盛,秦穆公四处搜求人才,重用他国来的客卿,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 丕豹 、公孙支。 这些谋臣武士,辅佐秦穆公,使秦国兵强马壮。
】孝公用商鞅【 商 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 卫国 人。 战国时期 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 法家 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商鞅辅佐 秦孝公 ,积极实行变法,使 秦国 成为富裕强大的,史称“ 商鞅变法 ”。上,他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 度量衡 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他主张 重农抑商 、奖励耕战;军事上,他统率秦军收复了 河西 之地,被秦孝公赐予 商於 十五邑,号为“ 商君 ”,史称为商鞅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后,商鞅被 公子虔 诬为谋反,于彤地(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尸身被运至咸阳 车裂 ,全家 。
】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句式盛,国以富强,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 【张仪(?-公元前309年),魏国 安邑 (今山西 万荣 县王显乡 张仪村 )人。战国时期的 纵横家 、 外交家 和谋略家。
早年入于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出山之后,首创“ 连横 ”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 秦 。得到秦惠文王赏识,封为相国,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受封为武信君。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后, 秦武王 继位。张仪失去宠信,出逃魏国,担任相国。
公元前309年,张仪。 】 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 【嬴 稷(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又称秦昭王。 嬴姓 赵氏 ,名则,一名稷 。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 秦惠文王 之子, 秦武王 异母弟,是历史上在位时间较长的国君之一,在位五十六年间,发生了的 伊阙之战 ,五国伐齐, 鄢郢之战 , 华阳之战 和 长平之战 。
早年在燕国为人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公子稷在赵燕两国的武力护送,以及右相 樗里疾 、 魏冉 、 宣太后 等人的拥立下继承王位 。秦昭襄王即位初期,由其母 宣太后 当权, 魏冉 为咸阳将军,王叔樗里疾为相 。公元前304年,年满二十二岁的秦昭襄王在举行冠礼后开始亲自处理决策国事 。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当时被称为四贵的 穰侯 魏冉、 华阳君 芈戎、 泾阳君 公子芾、 高陵君 公子悝擅权,出现了私家财富重于秦王室的局面,昭王听从魏人 范雎 的建议,收回宣太后的干政权,驱逐四贵,拜范雎为相,采用范雎所提出的 远交近攻 策略,奠定了秦统一的胜利基础 。
秦昭襄王在位期间任用 白起 为将军,先后战胜 三晋 、齐国、楚国,攻取魏国的锕河东郡和南阳郡、楚国的黔中郡和郢都。发动长平之战,大胜赵军。攻陷 东周 王都 洛邑 ,俘虏周赧王,迁 九鼎 于咸阳,结束周朝八百年统治。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昭襄王,享年七十五岁,葬于 秦东陵
】 得范雎【 范雎([su]释义: 1.水名。在河南,流入汩水,早已湮塞,上游一支流流入惠济河。2.睢县,在河南。3.见“恣睢”。4.姓。)(?~前2籀55年),亦作范且,或误作范睢,字叔, 魏国 芮城 (今 山西 省 芮城 县)人, 战国 时期家、纵横家、军事谋略家、战略家、外交家、 秦国 宰相,因封地在应城,所以又称为“应侯”。范雎辅佐 秦昭襄王 上承 秦孝公 、 商鞅 变法图强之志,下开 秦始皇 、 李斯 统一帝业。他是 秦国 历史上继往开来的晷一代名相。 李斯 曾高度评价范雎:“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范雎本是魏国中大夫 须贾 门客,因被诬陷通齐卖魏,点被魏国相国 魏齐 鞭笞致,后在 郑安平 的帮助下,易名张禄,潜随秦国使者 王稽 入秦。
公元前271年,范雎见 秦昭王 之后,提出了 远交近攻 活用的策略,他主张将韩、魏、赵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秦昭王拜范雎为 客卿 。前266年,他又提醒秦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 秦昭王 遂废太后,并将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拜范雎为相。
范雎为人 恩怨分明 ,掌权后先羞辱魏使 须贾 ,之后又迫使 魏齐 自尽。又举荐郑安平出任秦国大将,王稽出任河东郡守。凡是以前帮助过他而处境困苦的人,他都散家财物给予酬谢。
范雎任相后,还创修 褒斜栈道 ,发展秦同巴蜀之间的往来交通,终“使天下皆畏秦”。
后 长平之战 爆发,范雎设计在外交上孤立赵国,防止各国合纵,两军对垒三年后蜯,范雎( 又以 反间计 使 赵国 启用无实战能力的 赵括 代 廉颇 为将,助力长平,使得 白起 大破赵军。
晚年举荐 蔡泽 接替自己的相位,辞归封地,不久病。
】,废穰(rng 释义: 1.同“瓤”。2.丰盛) 侯 【魏冉(?—约前264年),亦作魏厓、魏焻,因食邑在穰(战国韩邑,今河南省邓州市),号曰穰侯,战国时 秦国 大臣。 宣太后 异父同母的长弟, 秦昭襄王 之舅。从惠王时起,就任职用事。 秦武王 23岁因举鼎而,没有儿子,各兄弟争位。魏冉实力较大,拥立了秦昭襄王,亦帮秦昭襄王清除了争位的对手。之后魏冉凭着他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国独揽大权,一生四任秦相,羽众多,深受宣太后宠信。
曾保举 白起 为将,东向攻城略地,击败“三晋”和强楚,战绩卓著,威震诸侯,“苞河山,围大梁,使诸侯敛手而事秦”。
公元前288年1牰0月,秦昭襄王派穰侯魏冉去齐国,约 齐湣王 与秦昭襄王同时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准备联合五国攻赵,并三分赵国。但秦国这一连横策略没有成功,被苏代的合纵破坏。
公元前284年,秦、韩、赵、魏、燕五国,合纵破齐,他秦国的武力专注于攻齐,夺取 陶邑 (今山东定陶),为己加封,扩大自己的势力。由于他权势赫赫,导致人心不附,对秦王政权构成了威胁。
公元前266年,被秦王罢免,迁到关外 封邑 ,由 范雎 代相,“身折势夺而以忧”卒于陶邑,葬于此地。】
,逐华阳【 华阳夫人(约公元前296年—公元前230年 ), 芈姓 ,熊氏,楚国贵族, 秦孝文王 嬴柱的王后。
秦孝文王嬴柱为太子时的封号为 安国君 ,因安国君的兄长 悼太子 在秦昭襄王四十年(公元前267年),安国君得以在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65年)被立为太子。由于安国君嬴柱宠爱华阳夫人,因此立她为正夫人。
华阳夫人虽为 安国君 所宠幸,却没有儿子,后在 吕不韦 的推动下,收嬴子楚为嗣子。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后,安国君继位,史称“秦孝文王”,封华阳夫人为王后,嬴子楚为太子。 秦孝文王 在位三日,之后嬴子楚异人继位,史称“秦庄襄王”。秦庄襄王之母 夏姬 被尊为夏太后,华阳夫人被尊为华阳太后。
秦始皇 嬴政十七年 (公元前230年),华阳太后,后与秦孝文王合葬寿陵。】
,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这是下定义之笔,认为没有客卿的功劳就没有现在秦国的强大,上述都是以历史史实来证明纳天下之士而不问出处的好处。】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 昆山之玉指昆仑山的美玉,相传这种玉燔以炉炭,三日三夜,色泽不变,是玉中之美者。比喻杰出的人才。】 , 有随和之宝【 随候之珠,和氏壁:《 和氏璧 传》是一篇传记,讲述的是 春秋时期 ,楚国有一位叫 卞和 的 琢玉 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 玉璞 ,呈给 楚厉王 、 武王 、 文王 去,均不被认可,而终,文王命人剖开这块 璞玉 ,见真是稀世之玉,便命名为 和氏璧 的故事。 】 , 垂明月之珠 【 又叫夜明珠,是一种稀有的宝物,古称“ 随珠 ”、“ 悬珠 ”、“ 垂棘 ”、“明月珠”等。通常情况下所说的夜明珠是指荧光石、 夜光石 。它是大地里的一些发光物质由初的岩浆喷发,到后来的地质运动,集聚于矿石中而成,含有这些发光稀有元素的石头,谏经过加篪工,就是人们所说的夜明珠,常有黄绿、 浅蓝 、橙红等颜色,把荧光石放到白色荧光灯下照一照,它就会发出美丽的荧光,这种发光性明显的表现为昼弱夜强。此外,部分工艺品也利用 萤石 的特征制作一些冠以“夜明珠”名称的饰品。】 ,服太阿之剑 【 泰阿ti (又名太阿)是古代 十大名剑 之一,是东周时期 越国 欧冶子 和 吴国 干将 两大剑师联手所铸。
《战国策》记载“ 韩卒之剑戟…… 龙渊 、太阿,皆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即斩坚。】
,乘纤离之马【 《荀子性恶》:“驊骝、騹骥、纎离、绿耳,此皆古之良马也。”《史记 李斯列传 》:“服 太阿 之剑,乘纤离之马。”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纎离、蒲梢,皆骏马名。” 明 何景明逐客 《画马行》:“紫燕纎离各惆怅,其馀驽劣何足夸。” 】 ,建翠凤之旗【 翠风是古代的一种鸟,立起翠凤羽毛装饰的锦旗】 ,树灵鼍之鼓【 灵鼍(tu 释义: 扬子鳄。) 之鼓,击奏膜鸣乐器。先秦时期,鼍被视为灵物,鼍即古代鳄鱼,因鼓用鳄鱼皮蒙制,故称。 】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 说明国与国之间的物品交流,才能得到奇珍异宝,才能让天下的宝物为帝王所用。 】 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 读音ju t,亦作"駃题",古时良马名,现为公马与母驴所生的力畜,外貌紬偏似驴,耐粗饲,适应性强,挽力大而持久,但均不及骡,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北农业区,也称驴骡。 )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魍用,西蜀丹青【 丹指丹砂,青指青雘(音“霍”),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 】不为采。【 如果在有秦国土生土长的物品才可用的话,外来物品就不能在宫殿内所使用,那些实用而有价值的东西就使用不上,李斯这里以国与国之间的物品交流的重要性来衬托人才交流的重要性 】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 司马贞 索隐:“或云 宛 珠, 随 珠也, 随 在 汉水 之南, 宛 亦近 汉,故云 宛。” 一说,回旋缠绕作为装饰的宝珠。 司马贞 索隐:“宛谓以珠宛转而装其簪。” 】,傅玑之珥【 耳上的坠玉 】,阿缟【 读音为 go,指古代织物、一种细软的薄缯。 】 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 这些是秦的本土音乐 】,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指出秦王喜欢上了外国音乐,而放弃了本国音乐,那是因为外国音乐同样很好听,让人快乐。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指 出轻人重物的危害,这不是统治天下,臣服诸候的正确方法。 】
臣闻地广者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神降福,此五帝三王 【 泛指我国上古的帝王。三王: 夏禹、商汤、周文王。五帝: 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 之所以也。今乃弃黔首 【 “黔首”叫法的来历以及历史背景 黔首在战国以及秦朝时期是对的称呼,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服饰皆为黑色。而平民出门会用黑色头巾裹头当成行头,所以就被称为“黔首” 】 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借 寇兵 , 赍盗粮 ”,【 读音是“ji ku bng,j do ling”,汉语词汇,意思是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比喻帮助自己的敌人增强力量。 】 者也。夫物不产喌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这句是总结性陈词,那不产在秦国的宝物很多,士人不是出生在秦国,然而愿意效忠秦国的众多。现在驱逐卿来资助敌国,损失民众来让仇国得好处,让自己内部空虚却在外面树怨于各个诸侯国,要想无危难,那是不可能的。 】
《谏逐客书》是李斯给秦王的一个奏章全篇以古论今,凭借他高超的文学水平和清晰的逻辑思路,成功的劝服了秦王嬴政。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谏逐客书原文翻译及注解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谏逐客书原文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锕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㤘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荭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坻,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敕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谏逐客书翻译
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
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因此殷实,因此富强,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安定,国力强盛。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侍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如今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宫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人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韶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功能的需要么?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大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北,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抛弃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侍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梼”啊。
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没有危难,是不可敕能的啊。
谏逐客书注解
(1)过:错。
(2)穆公:春秋秦君,姓嬴,名任好,都雍(今陕西凤翔县)。在位三十九年。
(3)由余:春秋晋人。入戎,戎王命出使秦国,为秦穆公所用。献策攻戎,开境千里,使穆公称霸。
(4)百里奚:春秋楚人,字井伯,为虞大夫。虞亡,走宛,为楚人所执。秦穆公闻其名,以五羖(公羊)皮赎他,用为相。
(5)蹇叔:春秋时人,居宋,穆公迎为大夫。穆公出兵袭郑,蹇叔谏阻,不听。秦军为晋军在肴地击败。
(6)丕豹:春秋晋人,父丕郑为晋惠公所杀,因奔秦,穆公用为大夫。公孙支:秦人,游晋,后归秦,穆公用为大夫。荐孟明于穆公,为人所称。
(7)并国二十:指用由余而攻占的西戎二十部落。
(8)孝公:战国秦君,名渠梁。在位二十四年。商鞅:即公孙鞅,战国卫人,仕魏为中庶子。入秦,说孝公变法,为左庶长。定变法令,废井田,开阡陌,倡农战,使国富兵强。封于商,称商君。孝公,为惠王所杀。
(9)获楚魏之师:商鞅率兵攻魏,虏公子卬,大破魏军。魏献河西地于秦。商鞅获楚师事不详。
(10)惠王:秦孝公子,名驷。用张仪为相,使司马错灭蜀,又夺取楚汉中地六百里,始称王,在位二十七年。 张仪:战国魏人,与苏秦同师谷子,同为纵横家。苏秦主合纵,合六国拒秦。张仪相秦惠王,主连横,散六国合纵,使六国西向事秦。惠王卒,仪到魏为相卒。
(11)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张仪与司马错争论,张仪主张取三川,司马错主张楱取蜀,惠王用司马错取蜀。当时张仪为相,故归功张仪。惠王,武王立。命甘茂取宜阳,通三川,也归功张仪。三川,东周以伊水、洛水、黄河为三川。巴蜀,指今四川怞省。
(12)北收上郡:惠王十年,魏献上郡(今陕西省北部)十五县。
(13)南取汉中:惠王十三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汉中,今陕部。九夷:楚地的各种夷族。鄢郢:在今湖北宜城县。
(14)成皋:在今河南汜水县。
(15)昭王:战国秦武王弟,名稷。并西周,用范雎为相。范雎:参前《范雎说秦王》篇。
(16)穰侯:魏冉,秦昭王母宣太后的异父同母弟。昭王即位,年少,宣太后用冉执政,封为穰侯。 华阳:芈戎,宣太后弟,黐封华阳君。华阳,在今陕西商县。
(17)内:同纳。
(18)昆山:即昆冈,出宝玉,在于阗(今属新疆)。随和之宝:相传春秋时随侯救了受伤的大蛇,后蛇于江中衔大珠以报,称随珠。春秋时楚人卞和得璞,剖璞得宝玉,琢为璧,称和璧。明月之珠:即夜光珠。
(19)太阿:春秋时楚王命欧喌冶子、干将铸龙渊、太阿、工布三宝剑。纤离:良马名。翠凤:用翡翠羽毛作成凤形装饰的旗子。灵鼍(tu驼)之鼓:用扬子鳄皮制成的鼓。
(20)说:同“悦”。
(21)駃騠(jut决提):北狄良马。
(22)下陈:犹后列。
(23)宛珠之簪:用宛(今河南南阳县)地的珠来装饰的簪。簪,定发髻的长针。傅玑之珥:装有玑的耳饰。玑,不圆的珠。阿缟:东阿(在今山东)出产的丝织品。
(24)随俗雅化:随着世俗使俗变为雅。
(25)搏髀(b闭):拍大腿以节歌。
(26)郑卫桑间:《礼乐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桑间,卫国濮水上的地名。以上指当时民间的音乐。韶虞武象:韶是虞舜时的音乐。武是周武王时的乐舞,故称武象。以上指当时的雅乐。
(27)五帝:《史记五帝本纪》以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
(28)黔首:以黑巾裹头,指平民。业:立功业。赍(j几):给。
谏逐客书赏析
《谏逐客书》是李斯给秦王的一个奏章。这件事是在秦王嬴政十年。秦国宗室贵族借韩国派水工修灌溉渠,阴谋消耗秦的国力,谏秦皇下令驱逐一切客卿。秦王读了李斯这一奏章,取消了逐客令。可见本文说服力之强。
作者先谈历史,以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接着再谈现实,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之纤离之马等等,都是来自诸侯各国。
实效性:
首先是《谏逐客书》具有明显的实效性。实效,就是要讲求实用,注重效果,这就涉及到公文的目的及功能。公文不像艺文那样,优游浸渍,潜移默化,以美感人,公文乃是“政事之先务”,它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特定的公务,它的功能是可以解决实际的问题。从本质上说公文是一种实用性程式性的文书,以此区别于一般的文章或文学作品。公文所产生的客观效果是衡量公文实用性大小的一个重要尺度。所以公文撰制时必须事先预计效果,办理时讲究效率,客观上注重功效。徐望之《公牍通论》指出:“事前体察周详,令出务求实效。”这说的是下行公文。上行公文也要做到“下情不壅于上闻,谋事惟期其必达”。一篇公文,如果实用性不大,效果不显著,就很难说是上乘之作。因此,实效性显著,应是好公文的重要条件。以此看来《谏逐客书》正是具有实效性显著的特点。这篇公文成功之处就在于,该文一上秦王,就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满意的效果。司马迁在《李斯列传》中曾这样叙述过李斯上书的前因后果:“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魉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当时秦王的逐客令已下,李斯也在被逐之列,而凭此上书,竟能使秦王收回成命,由逐客变为留客、用客、重客,这就不能不承认《谏逐客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公文的实效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论断:
其次,《谏逐客书》在“对事的论断”方面堪称。笔者以为“对事的论断”应视为公文的一个重要特征。事是公文的内容,论断是对公文内容的表达方式。“对事的论断”体现了公文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显然,公文须有事,刘勰所说“言事于主”、“指事造实”,徐望之所说“谋事惟期其必达”、“尚实事不尚虚文”,都指出公文的内容就是事,因为公文就是办实事的。但是公文在表达事时,不必对其来龙去脉进行具体的叙述,往往是高度概括,或者点到为止。公文对于事,主要是用“论断”的方法。正如《公牍通论》所述,“陈言论事”、“公文本质,重论断”。论断是个合成词,包含论和断两个方面。断,判断、决断之谓,对事的是非、得失、功过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对事的实施提出一定的办法。论是论事理,要受文者承办事务,必须把事理论说明白。简言之,断就是要办什么事,论就是办这事的理由。论是断的坻前提,如果不把事理论清说透,断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说服力。在古代公文中,由于文种不同,对事论断的情况也有别,如下行的君命文种,比较偏重于断,凡戒敕、废立、告谕、政令等,都显示独断的至高权威,而上行文种的章、奏、表、议等则较侧重于论(当然也应有断),凡谏说、劝请、陈乞、弹劾、执异等,本身就需要有充分的理由,不论说何以达其目的。况且上奏文种面对的是国君这个特殊对象,更要情至理足。《谏逐客书》在这一点上,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全文的断就是开头一句话:“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希望通过这一判断成立,使秦王接受,并收回成命,不要逐。为此在下文展开了有力的论说。开头这一断语的
特点是,在客卿已被逐的紧急情势下(《史记集解新序》:“斯在逐中,道上上谏书。”),用非常警醒而委婉的言辞开宗明义,起句发意振聋发聩。本文尤具特色的更在其论的部分,对事理的论说充分深刻,令人信服。这里有必要指出两点,其一是用重笔浓墨,铺张排比,列举事例。如文中铺排了四君用客的大量事实,铺陈了秦王所喜爱的大量生活享用,由于事例充实,铺垫充足,加强了与下文的对比,因而得出的结论极其有力。而这些事例都有所依傍,且经过精心选择,因而显搒得可靠典型。从铺排的技巧来说,排比句接踵联翩,文意饱满,文气流畅,文势充沛,书极有感染力。其二,在论证上的特点是正反并反复对比,层层深化鳝。如在论证的首层,四君用客(实笔)与“却客不内”(虚笔)的对比,首层四君用客与次层秦王轻客的对比,次层重物与轻人的对比,处处在对比之中显示逐客之谬误。全文在逻辑关系上是步步推进,层层深化。时间上由远到近,推移有序:先言古代,次论现实,再次言及未来。在言及逐客的危害时,程度上由轻到重,步步升级:先说如果没有客卿,秦国就不会“富利”和“强大”;接着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直接落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比上层更切近要害;再说弃
黔首、却宾客,是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资助了敌人削弱了自己,对秦国的不利更些;指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不仅不能统一天下,而且有亡国的危险,把逐客的危害引申到极点。这种由轻到重、步步推进的说理过程,避免一开始就突兀冲撞,造成相反结果,它符合人的心理接受规律。
针对性:
再者《谏逐客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公文的针对性一方面是指每件公文都是针对某一具体的事务而发,另方面也指公文具有比较具体的的受文对象,受文者具有确定性。周知性的公文读者面较宽,但也有一定的范围;下行文受文的面相对说要窄一些,在现代的公文中有的还规定了阅读传达范围;上行文一般是给一个上级机关,受文对象很具体。古代的上奏文种是专门给君主的,对象明确。公文写作时都视受文者的不同情况进行斟酌,有的放矢。《谏逐客书》的针对性,从内容上来说,是对着逐客这事而发,全文紧紧扣住逐客以论说其错误。文章这样处理很高明,因这逐客的起因是韩国人郑国劝秦王修筑一条灌溉渠,其目的是企图以浩大的工程耗费秦国的财力,使之不能对外用兵,如果就此事进行辩解,显然是没有道理的。李斯避开这个起因不谈,只抓住逐客对秦不利来论说,完全从秦国的利益着眼,这就容易使秦王接受。另外,李斯当时也无辜受牵连,但他在上书中片言不涉及自己,这样完全符合公文的本质要求,徐望之说:“公文本质之可贵,贵在一字一句皆从民生国计上着想。”针对逐客对秦不利来论说,正是从国计民生着想的体现。
《谏逐客书》的针对性,还表现在针对特定的受文者来采取谏说的策略。李斯上书是给秦王政这个具体的人看的,如果不熟悉这个人,不揣摩这个人的愿望、想法,不去迎合他的心理需求,那就很容易碰壁。对这个问题,刘勰有中肯的评价:“烦(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出之喜说者也。”顺着秦王的感情、心理,引到统一六国的关键问题,符合主要任务的需要。当时秦王的欲望是兼并天下,凡是违反这一欲望,就难以立足,凡是利于达到这一欲望,就容易被接受。李斯紧紧抓住秦王的这一心理,把秦国的霸业作为整篇谏书的灵魂,贯串始终。在论说的首层以秦王政的祖先重用客卿造成“霸西戎”、“治强”、“散六国之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等成就去耸动秦王;在论说的次层则把用客卿提到“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的高度;再接着以古代五帝三王“不却众庶”天下去打动秦王。总之,每个层次都反复论述这样一个根本的利害关系: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就有亡国危险。以利劝之,以害怵之,这就紧紧抓住了秦王的心,深深击中其要害,使秦王顺理成章地接纳其意见,并收回逐客令,达到了上书的目的。
以上论述了《谏逐客书》是如何有针对性地、成功地对逐客之事加以论断,使该公文收到了显著的实效。实效性、针对性、对事加以论断,这三个特征在文中体现为突出。当然,该文还有个别其他的公文特征,像当时李斯已在被逐之中,写这篇上书必须十分注意时效,除了“道上上谏书”急就此文之外,在写法上开头单刀直入,指出逐客之错,羴使秦王为之震动。可见首句发意、开门见山,既为当时紧急情势决定,也是公文时效性的要求。
1. 文言文断句技巧 一、明词性
文言文中,名词、代词常作主语和宾语,所以我们拿到一个文段后先找出其中的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谥号等,找出其中的代词,如人称(自、吾、尔、汝、余、我、予、彼),谦称(寡人、臣、妾、朕、孤),敬称(君嚟、公、卿、子、先生、足下),
再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二、找句式
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还有一些固定句式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豁、即、则”等),“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
“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三、看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易被发现,因为这里涉及到一些表示对话的标志性字词,如“曰、云、言”。但在这里需注意两点: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
四、据修辞
文言文中往往会用到排比、对偶、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好这些特点对我们断句很有帮助。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是用了顶真手法,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
五、依总分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扩展资料;
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当然,他们之间还有相异的地方,学习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句式的相异点。
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魑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我们常讲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
2. 文言文断句技巧
文言文断句酬技巧如下:一、读文段,通文意——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
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具体来说,就是走“四步路”:(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
此时切勿动手标点,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对伬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给以推断。
【例】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这样,对上文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本文是讲湖阳公主新寡,帝为他物色丈夫之事。
主要分两层:一是“微观”湖阳公主之意,了解女方的意向;二是询问宋弘,了解男方的态度。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便可按照从大到小,逐层、逐句标点。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
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例】(2004•)将下面文词类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5分)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③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该段文字讲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得”与“失”。“好事”与“坏事”,“福”与“祸”,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断句时,就可抓住“失马——得马——儿子堕马”这一发展过程,抓住人们的看法和“塞翁”的态度,去逐层、逐句点断。【】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③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④丁壮者引 瞓弦而战/近塞之人者十九 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二、标名(代)词,定主宾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在文言文阅读中常见代词基本有下面三种: ⑴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⑵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菗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⑶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歯。注意:文言文中,人名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例】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韩非子•说林下》【注释】 踌(1)刻削:雕刻。道:指道理,规律。
2)举事:做任何事情。然:这样。
(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其事寡败【例】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2005年。
3. 文言文断句练习100句
1.阅读下面文言文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天子尝欲教子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①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由此上益重爱之[注]①不至:可译为“牰不必”。(1)用“/”给这段话标上句读(断句)(2)翻译这段文字。
2.阅读下面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选自唐刘觫隋唐嘉话(1)用“/”给这段话标上句读(断句)。
(2)翻译这段文字。 3、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茂盛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庄子山木》)(注:这里的"雁"是"鹅")(1)用“/”给这段话标上句读(断句)。
(2)翻译这段文字。4、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为之疝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问解狐非子之仇也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 媸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吕氏春秋孟春纪》)(注:令,邑的行政长官。
尉,朝廷的)(1)用“/”给这段话标上句读(断句)。(2)翻译这段文字。
5、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城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李斯《谏逐客书》)(1)用“/”给这段话标上句读(断句)。
/Channel_13/SoftShow.Asp?Soft绉ID=834521 点此链接,不行的话,就粘贴到地址栏中。
4. 文言文怎么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
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
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
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2)、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
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
(3)、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王充《订》)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4)、据排偶,定句读。
一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5)、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 骤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6)、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偢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5. 文言文如何断句
个人来说:把人名地名等挖出来,剩下的字词,分析词性,是动词,形容词,名字还是介词等等,找出一种断句方法,让意思能翻译得通顺。断错了意思往往会偏很多,但是译法还是通畅的,这就要涉及更深的学术方面了。
教学来说:
两个原则
1不破坏词语相对完整性
比如青山不能断为青/山
2符合我们平常朗读习惯
否则就像上面人说的,一个标点断一下就行了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魉,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
6. 文言文断句的方法(不要太长)
语感的确是很重要的,读与不读,读的多少是会有明显别的。
还是在网上找了一个通用的方法,觉得说得还比较在理,看看有没有帮助吧。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考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
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
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
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2.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紬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闳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如广东卷中的 “史官曰”。 4.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传为美谈。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①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例如清人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豁符号。
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篪态副词)一个。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褫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
“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5. 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6.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
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幚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
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7.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人写文章,十分。
《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古代公文,是应用写作法定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一种臣子向帝王逐条分析事理的公文名称,与表性质类似。谏逐客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我整理的谏逐客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谏逐客书文言文原文 谏逐客书
作者: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1)。昔穆公求士(2),西取由余于戎(3),东得百里奚于宛(4),迎蹇叔于宋(5),求丕豹、公孙支于晋(6)。此五人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7)。孝公用商鞅之法(8),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9),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10),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11);北收上郡(12);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13);东据成皋之险(14),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15),废穰侯,逐华阳(16),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17),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18),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19)。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20),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魏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21),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22)、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23),而随俗雅化(24羴)、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甕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25),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26),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甕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臣闻地广者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也(27)。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28)。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史记》
〔战国〕 李斯
谏逐客书文言文注释 (1)过:错。
(2)穆公:春秋秦君,姓嬴,名任好,都雍(今陕西凤翔县)。在位三十九年。
(3)由余:春秋晋人。入戎,戎王命出使秦国,为秦穆公所用。献策攻戎,开境千里,使穆公称霸。
(4)百里奚:春秋楚人,字井伯,为虞大夫。虞亡,走宛,为楚人所执。秦穆公闻其名,以五羖(公羊)皮赎他,用为相。
(5)蹇叔:春秋时人,居宋,穆公迎为大夫。穆公出兵袭郑,蹇叔谏阻,不听。秦军为晋军在肴地击败。
(6)丕豹:春秋晋人,父丕郑为晋惠公所杀,因魍奔秦,穆公用为大夫。公孙支:秦人,游晋,后归秦,穆公用为大夫。荐孟明于穆公,为人所称。
(7)并国二十:指用由余而攻占的西戎二十部落。
(8)孝公:战国秦君,名渠梁。在位二十四年。商鞅:即公孙鞅,战国卫人,仕魏为中庶子。入秦,说孝公变法,为左庶长。定变法令,废井田,开阡陌,倡农战,使国富兵强。封于整理商,称商君。孝公,为惠王所杀。(9)获楚魏之师:商鞅率兵攻魏,虏公子卬,大破魏军。魏献河西地于秦。和商鞅获楚师事不详。
(10)惠王:秦孝公子,名驷。用张仪为相,使司马错灭蜀,又夺取楚汉中地六百里,始称王,在位二十七年。
张仪:战国魏人,与苏秦同师谷子,疝同为纵横家。苏秦主合纵,合六国拒秦。张仪相秦惠王,主连横,散六国合纵,使六国西向事秦。惠王卒,仪到魏为相卒。
(11)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张仪与司马错争论,张仪主张取三川,司马错主张取蜀,惠王用司马错取蜀。当时张仪为相,故归功张仪。惠王,武王立。命甘茂取宜阳,通三川,也归功张仪。三川,东周以伊水、洛水、黄河为三川。巴蜀,指今四川省。
(12)北收上郡:惠王十年,魏献上郡(今陕西省北部)十五县。
(13)南取汉中:惠王十三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汉中,今陕部。九夷:楚地的各种夷族。鄢郢:在今湖北宜城县。
(14)成皋:在今河南汜水县。
(15)昭王:战国秦武王弟,名稷。并西周,用范雎为相。范雎:参前《范雎说秦王》篇。
(16)穰侯:魏冉,秦昭王母宣太后的异父同母弟。昭王即位,年少,宣太后用冉执政,封为穰侯。
华阳:芈戎,宣太后弟,封华阳君。华阳,在今陕西商县。
(17)内:同纳。
(18)昆山:即昆冈,出宝玉,在于阗(今属新疆)。随和之宝:相传春秋时随侯救了受伤的大蛇,后蛇于江中衔大珠以报,称随珠。春秋时楚人卞和得璞,剖璞得宝玉,琢为璧,称和璧。明月之珠:即夜光珠。
(19)太阿:春秋时楚王命欧冶子、干将铸龙渊、太阿、工布三宝剑。纤离:良马名。翠凤:用翡翠羽毛作成凤形装饰的旗子。灵鼍(tu驼)之鼓:用扬子鳄皮制成的鼓。
(20)说:同“悦”。
(21)駃騠(jut决提):北狄良马。
(22)下陈:犹后列。
(23)宛珠之簪:用宛(今河南南阳县)地的珠来装饰的簪。簪,定发髻的长针。傅玑之珥:装有玑的耳饰。玑,不圆的珠。阿缟:东阿(在今山东)出产的丝织品。
(24)随俗雅化:随着世俗使俗变为雅。
(25)搏髀(b闭):拍大腿以节歌。
(26)郑卫桑间:《礼乐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桑间,卫国濮水上的地名。以上指当时民间的音乐。韶虞武象:韶是虞舜时的音乐。武是周武王时的乐舞,故称武象。以上指当时的雅乐。
(27)五帝:《史记五帝本纪》以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
(28)黔首:以黑巾裹头,指平民。业:立功业。赍(j几):给。
谏逐客书文言文翻译 臣听说官吏在议论赶走客卿,私下认为错了。从前穆公求取士子,西面在西戎那里得到由余,东面在宛地得到百里奚,从宋国迎接蹇叔,从晋国求得丕豹、公孙支。这五个人不生在秦国,穆公任用他们,并吞了二十个部落,得以在西戎称霸。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富裕兴盛,因此富强。乐于听命,诸侯国亲近服从。俘虏了楚魏的,开拓千里疆土,直到现在治理强盛。惠王用张仪的,攻取了三川的地方,向西并吞巴蜀;向北取得上郡;向南占有汉中,包举众多夷族,控制楚国国都鄢郢;向东占据成皋的险要地区,割据富腴的田地。于是解散了六国的合纵,使他们向西服属秦国,功效一直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去了穰侯,赶走了华阳君,加强了王朝,杜塞了私家的弄权,侵占了诸侯国,使秦国建成了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客卿的功劳。从此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啊?使四位君主辞退客卿不接纳,疏远士子不任用,这是使得没有富裕的实际,秦国没有强大的声望。
现在大王得到昆冈的宝玉,有宝贵的随珠和璧,挂着明月珠,佩着太阿剑,驾着纤离马,竖立着翠凤旗,架起了鼍皮鼓。这几样宝物,秦国一样都不夿生产,王上却喜欢它们,为什么?一定要秦国生产的然后可用,那末夜光璧不能装饰朝廷,犀牛角、象牙制的器物不能成为玩好,郑魏的美女不能充实后宫,駃騠好马不能充实宫外的马棚,江南的金锡不能用,西蜀的丹青不作为采色。用来装饰后宫、充实后列、娱乐心意满足耳目的,一定要秦国生产的然后可用,那末嵌着宛珠的簪子、配上珠玑的耳饰、东阿丝织的衣服、锦绣的修饰品都不能进用,而化俗为雅、艳丽美好的赵女也不立在旁边。敲着瓦甕瓦器、弹着筝、拍着大腿唱呜呜以满足视听的,是真正秦国的音乐。郑卫桑间的民间音乐、韶虞武象的朝廷乐舞,都是别国的音乐。现在抛弃击甕接近郑卫的音乐,不用弹筝而用韶虞的雅乐,这是为什么?要使情意酣畅于眼前以适合观赏罢了。
现在录用人才却不这样,不问可不可用,不论是非,不是秦国人就去掉,是客卿就赶走,那末所看重的在于女色音乐珠宝玉器,所看轻的在于,这不是跨越海内、制服诸侯的方法。臣听说土地广大的粮多,大的人多,强盛的战士勇敢。因此泰山不推掉泥土,所以能够成就它的大;黄河和大海不摈弃细流,所以能够成就它的深广;不拒绝众民,所以能够宣扬他的德教。因此,土地不论四方,不分国别,四季充实美好,神来降福,这是五帝三王之所以的原因。现在却抛弃来帮助敌国,辞退宾客去为诸侯建功立业,使得天下的士子后退而不敢向西,停步不进秦国,这就是所谓帮助寇盗兵器并且给与粮食啊。
东西不产在秦国而可以宝爱的多,士子不生在秦国而愿意效忠的多。现在赶走客卿来帮助敌国,减少来加多敌国的力量,对内使自己虚弱,对外在诸侯国建立怨仇,要想没有危险,是不能得到的。
谏逐客书创作背景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他在临行前主动上书劝说秦王不要逐客,写下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3-5]
谏逐客书作品赏析 内容鉴赏
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体现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主张和用人路线。文章所表现出的不分地域,任人唯贤的思想。
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作者先谈历史,以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接着再谈现实,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之纤离之马等,都来自诸侯各国。作者一方面列举客卿对于秦国的历史功绩,得出砥“使秦成帝业……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以负于秦哉”,打动秦王;另一方面,分析留客逐客的利弊,晓以利害,“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然后反复推论,归结到重色乐珠玉而轻,“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这就是“动言中务”,从利害关系上立论,正点到秦王要称霸的雄心。接下来又从“地广者多”等联系到泰山、河海的比喻,再转到“弃黔首以资敌国”的错误,归结到“今逐客以资敌国”的危殆,进一步证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这样波澜起伏,正是“飞文敏以济辞”(刘勰语),终于打动了秦王。[6-7]
文章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畅,理气充足,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末尾作结,指出秦人“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的危害,有极强的理论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谏逐客书》精彩的是中间一段,语辞泛滥,意杂诙嘲,语奇字重,兔起鹘落,可谓骈体之祖。李斯虽为羁旅之臣,然其抗言陈词,有一种不可抑制的气势,成为后世奏疏的楷模。[1] [4]
谏逐客书艺术特色 作者善用比喻。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如文中写道:“夫击瓮叩缶……适观而矣已。”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德。此外,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借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益雠”的愚蠢行为,形象而具有说服力。
文章气势奔放,文采斐然。这与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有密切关系。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其中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拨、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了珍物一段,不仅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偶,文气充畅,言调谐美,不乏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有文采。清代李兆洛《骈体文钞》选录此篇为“骈体初祖”,指出了本篇对后世骈文写作的深远影响。[8]
谏逐客书历史评价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称:“李斯之止逐客,并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9]
宋代李涂在《文章精义》写道:“中原诸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犹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复议论,深得作文之法。”
林云铭《古文新义》:“秦之逐客,以宗室大臣谓诸侯人来事秦者,皆为其主游间耳。李斯既在逐中,其上书不便作谏止语故。……利害凿凿可睹,不必请除其令,而令自除,乃不谏止之谏止也。细玩行文,落笔时必有一段无因见逐不能自平之气。故不禁其拉杂错综,忽而正说,忽而倒说,忽而复说,莫可端倪,如此所以为佳。”
谏逐客书原文翻译及注解赏析
活用:
西取由余于戎。“西”袤,名词作状语。
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来”,不及物动词使动用法,“使……来”。
强公室。“强”,形容词使动,“使……强”。
蚕食诸侯。“蚕”,名词作状语。
故能明其德。“明”,形容词使动,“使……明显”。
却宾客以业诸侯。“业”,名词用为使动,“使……成就功业。”
文字通用:
昔缪公求士。“缪”通“穆”。
至今治[弓畺]。“弓畺”同“强”,今通用“强”。
遂散六国之从:“从”同“纵”。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内”,同“纳”。
而陛下说之。俦“说”同“悦”。
西蜀丹青不为采。“采”同“彩”。
饰后宫、充下陈。“陈”通“墀”。(此陆宗达说)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太”同“泰”。
以上称“同”者为古今字,有些人把这类字也算通,故一并列出。
谏逐客书
先秦 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 秦朝庭有大量外国人做智囊和客卿引发了本土士大夫不满,李斯就是其中一位,如果要驱逐客卿,李斯也在列。李斯李斯(?~前208年),战国末 楚国褫 上蔡 (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重阳办事处李斯楼社区 人 。 秦朝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少为郡吏,曾从 荀卿 学。战国末年入 秦国 ,初为秦相 吕不韦 舍人,被任命为郎。旋任长史,拜 客卿 。 秦王政 十年(前237)下 逐客令 时,上书力谏客不可逐,为秦王采纳。又为秦并六国谋划,建议先攻取 韩国 ,再逐一消灭各诸侯国,完成统一大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全国后,作为 廷尉 奉命与丞相 王绾 、御史大夫 冯劫 等议定“”之号。后任丞相,多次随始巡行。反对 淳于越 分封子弟之议,主张禁私学、废《诗》、《书》、六国史记及“百家语”。又以 小篆 为标准,整理文字,作《 仓颉篇 》以为范文。
始后,与 赵高 矫诏迫扶苏,立 胡亥 为帝。 秦末农民 爆发后,劝二世更为法律,行“督责之术”,加强君权。后被赵高诬为谋反, 具五刑 ,腰斩于咸阳市, 夷三族 。 】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1、 秦缪公:秦穆公(?—前621年), 嬴姓 ,赵氏,名任好,雍城(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南郊)人。 春秋时期 家, 秦国 第九位国君(前659年-前621年在位),“ 春秋五霸 ”之一,秦德公少子。
秦穆公元年(前659年),秦穆公正式继位,继位后任用 百里奚 、 蹇叔 为谋臣,励精图治,击败晋国,俘获 晋惠公 ,灭亡 梁国 、 呪芮国 、 滑国 等。秦穆公二十三年(前637年),帮助晋怀公回国即位,秦穆公二十四年(前636年),帮助 晋文公 回国即位,实现 秦晋之好 。秦穆公三十三年(前627年),秦穆公派兵攻打中原,经历“ 崤之战 ”和“ 彭衙之战 ”的惨败,东进之路行不通。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穆公向西发展,任用由余为谋士,逐渐灭掉戎人,受到周天子赏赐金鼓,继续攻打 蜀国 和关西( 函谷关 以西)的,开辟国土千里,被 周襄王 任命为“西方诸侯之伯”,称霸西戎,对秦国的发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秦穆公三十九年(前621年),秦穆公,安葬于 雍城 (今陕西省 凤翔 县东南),谥号为穆(一作缪)。
2、 由余由余,一作繇余,罕之第三十七世孙。(轩辕黄帝之五世孙夏禹的三子少康氏,又名罕,封于无余;为无余王,余氏即由此始),春秋时天水人。由余的祖先原为晋国人,因避乱才逃到西戎。后来,由余奉命出使秦国。他见秦穆公贤明大度,便留在了秦国,秦穆公元年(前659年)投入秦国,被秦穆公任为上卿(即宰相),为秦穆公出谋划策,帮助秦国攻伐西戎,一举攻伐锦诸戎、绲戎、翟戎、义渠等十二个戎国,遂称霸西戎,使秦位列春秋五霸。由余的子孙遂以他的名字以姓氏,称为由氏和余氏。公元前623年1月2日,由余病殁,秦穆公悲痛万分,辍朝一日以示哀悼,又为他建造坟墓4座:陕西雍州、武功郡丁山、西安等3座,江南淮安府武功山等。
3、 百里奚(约前725—公元前621年),姜姓,百里氏,名奚,字子明,号五羖大夫, 春秋 虞国 (今 山西 平陆北)人。春秋时期家、思想家。
百里奚本是虞国大夫。晋献公途伐虢后,灭亡了虞国,俘获百里奚。作为秦穆公夫人(穆姬)的陪嫁奴隶送到秦国。百里奚逃离秦国,跑到楚国宛邑。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从市井之中换回后,进入秦国成为大夫,人称“五羖大夫”。(羖,汉字,读音g,出自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指黑色的公羊,也可指山羊或过的羊。)主持秦国国政期间,百里奚“谋无不当,举必有功”,辅佐秦穆公倡导文明教化,实行“重施于民”的政策,内修国政,外图霸业,开地千里,称霸西戎,统一西北地区,促进了秦国的崛起。这一时期,秦孝公称之为“甚光美”的时代。史载百里奚“三置晋国之君”,“救荆州之祸”,“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使秦国成为 春秋五霸 之一,为秦国崛起和统一六国奠定了牢固基础,堪称一代名相。 秦穆公三十九年,百里奚。
4、 蹇叔(jin部首:足五笔:PFJH释义:1.跛足。 2.迟钝;不顺利。 3幚.指驽马。也指驴。)(约前690年—前610年),子姓,蹇氏,宋国 铚邑 (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人。春秋时的家和军事家。
早年游历齐国时,收留百里奚。后来,经过百里奚引荐,进入秦国,辅佐秦穆公,授上大夫,迁右庶长。反对秦穆公偷袭郑国,没有得到采纳,导致崤之战,秦军受到 晋军 伏击,全军覆没,主帅孟明视等被俘。用心辅佐秦穆公成就霸业螭,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秦康公十鳝一年,,时年八十一岁。
5、 丕豹(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 晋国 大夫 丕郑 的儿子,在丕郑为 晋惠公 所杀后逃奔 秦国 ,成为秦国大夫。因晋国杀父之恨而一心劝说 秦穆公 攻鸱打晋国。
6、 公孙支(生卒年不详), 嬴姓 ,名支(《东周列国志》中作公孙枝),字子桑,岐州 (今陕西凤翔南) 人,为现今 桑姓 之先祖, 春秋 时期 秦饬国 大夫。向秦穆公举荐了百里奚。公孙支,又称公孙子桑。秦国大夫。秦穆公时期, 晋惠公 背秦,天旱民饥,求秦借粮,有人劝 秦穆公 乘机伐晋,他主张运粮于晋,争取民心,其谋为秦穆公采用。
此句中涉及到四个秦穆公时的人物,都是不是生长在秦地的谋士,来自各诸候国,经历各异,都曾经辅佐缪公,出谋划策,甚至背叛故国国君,让秦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李斯借用历史人物对秦国的贡献来说明客卿对秦国有益,对秦可以忠心耿耿,以此反驳本土官员对客卿的非议。 】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称霸西戎:
春秋时期,在今陕甘宁一带,生活着许多戎狄的部落和小国,如 陇山 以西有昆戎、绵诸、翟,泾北有义渠、乌氏、 朐衍 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陆浑之戎。他们生产落后,披发衣皮,各有君长,不相统一。他们常常突袭秦的边地,抢掠粮食、牲畜,掳夺子女,给秦人造成很大的苦难。秦穆公向西发展,采取了比较谨慎的策略墀,先强后弱,次第征服。
春秋五霸形势图
当时,西戎诸部落中较强的是 绵诸 (在今甘肃天水市东)、 义渠 (在今甘肃宁县北)和大荔(今陕西大荔东)。其中,绵诸有王,住地在秦的故土附近,与秦疆土相接。正好,绵诸王听说秦穆公贤能,派了由余出使秦国。秦穆公隆重接待由余,向他展示秦国壮丽的宫室和丰裕的积储,向他了解西戎的地形、兵势。又用内史廖的策略,挽留 由余 在秦居住。同时,给绵诸王送去女乐十六人。动听美妙的秦国音乐舞蹈,使戎王大享眼耳之福。他终日饮酒享乐,不理政事,国内大批牛马亡,也不加过问。等到绵诸国内政事一塌糊涂,秦穆公这才让由余回国。由余看到这种情况,进行劝谏,受到戎王的拒绝。在秦人的规劝下,由余终于归降秦国。秦穆公以宾客之礼接待由余,和他讨论统一西方戎族的策略。由余长期生活在戎人中,对他们的情况非常熟悉,他的建议秦穆公很重视。秦国根据由余的,逐渐灭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12个(一说20个),开辟国土千余里。因为秦穆公对戎人的胜利,周王特加祝贺,并赐金鼓,希望他擂鼓继续向戎人进攻,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秦穆公“称霸西戎”。
为了使强盛,秦穆公四处搜求人才,重用他国来的客卿,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活用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 丕豹 、公孙支。 这些谋臣武士,辅佐秦穆公,使秦国兵强马壮。
】孝公用商鞅【 商 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 卫国 人。 战国时期 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 法家 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商鞅辅佐 秦孝公 ,积极实行变法,使 秦国 成为富裕强大的,史称“ 商鞅变法 ”。上,他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 度量衡 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他主张 重农抑商 、奖励耕战;军事上,他统率秦军收复了 河西 之地,被秦孝公赐予 商於 十五邑,号为“ 商君 ”,史称为商鞅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后,商鞅被 公子虔 诬为谋反,于彤地(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尸身被运至咸阳 车裂 ,全家 。
】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 【张仪(?-公元前309年),魏国 安邑 (今山西 万荣 县王显乡 张仪村 )人。战国时期的 纵横家 、 外交家 和谋略家。
早年入于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出山之后,首创“ 连横 ”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 秦 。得到秦惠文王赏识,封为相国,奉命出篪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受封为武信君。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后, 秦武王 继位。张仪失去宠信,出逃魏国,担任相国。
公元前309年,张仪。 】 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嗤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 【嬴 稷(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又称秦昭王。 嬴姓 赵氏 ,名鸱则,一名稷 。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 秦惠文王 之子, 秦武王 异母弟,是历史上在位时间较长的国君之一,在位五十六年间,发生了的 伊阙之战 ,五国伐齐, 鄢郢之战 , 华阳之战 和 长平之战 。
早年在燕国为人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公子稷在赵燕两国的武力护送,以及右相 樗里疾 、 魏冉 、 宣太后 等人的拥立下继承王位 。秦昭襄王即位初期,由其母 宣太后 当权, 魏冉 为咸阳将军,王叔樗里疾为相 。公元前304年,年满二十二岁的秦昭襄王在举行冠礼后开始亲自处理决策国事 。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当时被称为四贵的 穰侯 魏冉、 华阳君 芈戎、 泾阳君 公子芾、 高陵君 公子悝擅权,出现了私家财富重于秦王室的局面,昭王听从魏人 范雎 的建议,收回宣太后的干政权,驱㤘逐四贵,拜范雎为相,采用范雎所提出的 远交近攻 策略,奠定了秦统一的胜利基础 。
秦昭襄王在位期间任用 白起 为将军,先后战胜 三晋 、齐国、楚国,攻取魏国的河东郡和南阳郡、楚国的黔中郡和郢都。发动长平之战,大胜赵军。攻陷 东周句式 王都 洛邑 ,俘虏周赧王,迁 九鼎 于咸阳,结束周朝八百年统治。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昭襄王,享年七十五岁,葬于 秦东陵
】 得范雎【 范雎([su]释义: 1.水名。在河南,流入汩水,早已湮塞,上游一支流流入惠济河。2.睢县,在河南。3.见“恣睢”。4.姓。)(?~前255年),亦作范且,或误作范睢,字叔, 魏国 芮城 (今 山西 省 芮城 县)人, 战国 时期家、纵横家、军事谋略家、战略家、外交家、 秦国 宰相,因封地在应城,所以又称为“应侯”。范雎辅佐 秦昭襄王 上承 秦孝公 、 商鞅 变法图强之志,下开 秦始皇 、 李斯 统一帝业。他是 秦国 历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名相。 李斯 曾高度评价范雎:“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范雎本是魏国中大夫 须贾 门客,因被诬陷通齐卖魏,点被魏国相国 魏齐 鞭笞致,后在 郑安平 的帮助下,易名张禄,潜随秦国使者 王稽 入秦。
公元前271年,范雎见 秦昭王 之后,提出了 远交近攻 的策略,他主张将韩、魏、赵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秦昭王拜范雎为 客卿 。前266年,他又提醒秦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 秦昭王 遂废太后,并将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拜范雎为相。
范雎为人 恩怨分明 ,掌权后先羞辱魏使 须贾 ,之后又迫使 魏齐 自尽。又举荐郑安平出任秦国大将,王稽出任河东郡守。凡是以前帮助过他而处境困苦的人,他都散家财物给予酬谢。
范雎任相后,还创修 褒斜栈道 ,发展秦同巴蜀之间的往来交通,终“使籀天下皆畏秦”。
后 长平之战 爆发,范雎设计在外交上孤立赵国,防止各国合纵,两军对垒三年后,范雎( 又以 反间计 使 赵国 启用无实战能力的 赵括 代 廉颇 为将,助力长平,使得 白起 大破赵军。
晚年举荐 蔡泽 接替自己的相位,辞归封地,不久病。
】,废穰(rng 释义: 1.同“瓤”。2.丰盛) 侯 【魏冉(?—约前264年),梼亦作魏厓、魏焻,因食邑在穰(战国韩邑,今河南省邓州市),号曰穰侯,战国时 秦国 大臣。 宣太后 异父同母的长弟, 秦昭襄王 之舅。从惠王时起,就任职用事。 秦武王 23岁因举鼎而,没有儿子,各兄弟争位。魏冉实力较大,拥立了秦昭襄王,亦帮秦昭襄王清除了争位的对手。之后魏冉凭着他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国独揽大权,一生四任秦相,羽众多,深受宣太后宠信。
曾保举 白起 为将,东向攻城略地,击败“三晋”和强楚,战绩卓著,威震诸侯,“苞河山,围大梁,使诸侯敛手而事秦”。
公元前288年10月,秦昭襄王派穰侯魏冉去齐国,约 齐湣王 与秦昭襄王同时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准备联合五国攻赵,并三分赵国。但秦国这一连横策略没有成功,被苏代的合纵破坏。
公元前284年,秦、韩、赵、魏、燕五国,合纵破齐,他秦国的武力专注于攻齐,夺取 陶邑 (今山东定陶),为己加封,扩大自己的势力。由于他权势赫赫,导致人心不附,对秦王政权构成了威胁。
公元前266年,被秦王罢免,迁到关外 封邑 ,由 范雎 代相,“身折势夺而以忧”卒于陶邑,葬于此地。】
,逐华阳【 华阳夫人(约公元前296年—公元前230年 ), 芈姓 ,熊氏,楚国贵族, 秦孝文王 嬴柱的王后。
秦孝文王嬴柱为太子时的封号为 安国君 ,因安国君的兄长 悼太子 在秦昭襄王四十年(公元前267年),安国君得以在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65年)被立为太子。由于安国君嬴柱宠爱华阳夫人,因此立她为正夫人。
华阳夫人虽为 安国君 所宠幸,却没有儿子,后在 吕不韦 的推动下,收嬴子楚为嗣子。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后,安国君继位,史称“秦孝文王”,封华阳夫人为王后,嬴子楚为太子。 秦孝文王 在位三日,之后嬴子楚异人继位,史称“秦庄襄王”。秦庄襄王之母 夏姬 被尊为夏太后,华阳夫人被尊为华阳太后。
秦始皇 嬴政十七年 (公元前230年),华阳太后,后与秦孝文王合葬寿陵。】
,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这是下定义之笔,认为没有客卿的功劳就没有现在秦国的强大,上述都是以历史史实来证明纳天下之士而不整理问出处的好处。】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 昆山之玉指昆仑山的美玉,相传这种玉燔以炉炭,三日三夜,色泽不变,是玉中之美者。比喻杰出的人才。】 , 有随和之宝【 随候之珠,和氏壁:《 和氏璧 传》是一篇传记,讲述的是 春秋时期 ,楚国有一位叫 卞和 的 琢玉 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 玉璞 ,呈给 楚厉王 、 武王 、 文王 去,均不被认可,而终,文王命人剖开这块 璞玉 ,见真是稀世之玉,便命名为 和氏璧 的故事。 】 , 垂明月之珠 【 又叫夜明珠,是一种稀有的宝物,古称“ 随珠 ”、“ 悬珠 ”、“ 垂棘 ”、“明月珠”等。通常情况下所说的夜明珠是指荧光石、 夜光石 。它是大地里的一些发光物质由初的岩浆喷发,到后来的地质运动,集聚于矿石中而成,含有这些发光稀有元素的石头,经过加工,就是人们所说的夜明珠,常有黄绿、 浅蓝 、橙红等颜色,把荧光石放到白色荧光灯下照一照,它就会发出美丽的荧光,这种发光性明显的表现为昼弱夜强。此外,部分工艺品也利用 萤石 的特征制作一些冠以“夜明珠”名称的饰品。】 ,服太阿之剑 【 泰阿ti (又名太阿)是古代 十大名剑 之一,是东周时期 越国 欧酬冶子 和 吴国 干将 两大剑师联手所铸。
《战国策》记载“ 韩卒之剑戟…… 龙渊 、太阿,皆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即斩坚。】
,乘纤离之马【 《荀子性恶》:“驊骝、騹骥、纎离、词类绿耳,此皆古之良马也。”《史记 李斯列传 》:“服 太阿 之剑,乘纤离之马。”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纎离、蒲梢,皆骏马名。” 明 何景明 《画马行》:“紫燕纎离各惆怅,其馀驽劣何足夸。” 】 ,建翠凤之旗【 翠风是古代的一种鸟,立起翠凤羽毛装饰的锦旗】 ,树灵鼍之鼓【 灵鼍(tu 释义: 扬子鳄。) 之鼓,击奏膜鸣乐器。先秦时期,鼍被视为灵物,鼍即古代鳄鱼,因鼓用鳄鱼皮蒙制,故称。 】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 说明国与国之间的物品交流,才能得到奇珍异宝,才能让天下的宝物为帝王所用。 】 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 读音ju t,亦作"駃题",古时良马名,现为公马与母驴所生的力畜,外貌偏似驴,耐粗饲,适应性强,挽力大而持久,但均不及骡,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北农业区,也称驴骡。 )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 丹指丹砂,青指青雘(音“霍”),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 】不为采。【 如果在有秦国土生土长的物品才可用的话,外来物品就不能在宫殿内所使用,那些实用而有价值的东西就使用不上,李斯这里以腌国与国之间的物品交流的重要性来衬托人才交流的重要性 】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 司马贞 索隐:“或云 宛 珠, 随 珠也, 随 在 汉水 之南, 宛 亦近 汉,故云 宛。” 一说,回旋缠绕作为装饰的宝珠。 司马贞 索隐:“宛谓以珠宛转而装其簪。” 】,傅玑之珥【 耳上的坠玉 】,阿缟【 读音为 go,指古代织物、一种细软的薄缯。 】 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 这些是秦的本土音乐 】,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指出秦王喜欢上了外国音乐,而放弃了本国音乐,那是因为外国音乐同样很好听,让人快乐。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指 出轻人重物的危害,这不是统治天下,臣服诸候的正确方法。 】
臣闻地广者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神降福,此五帝三王 【 泛指我国上古的帝王。三王: 夏禹、商汤、周文王。五帝: 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 之所以也。今乃弃黔首 【 “黔首”叫法的来历以及历史背景 黔首在战国以及秦朝时期是对的称呼,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服饰皆为黑色。而平民出门会用黑色头巾裹头当成行头,所以就被称为“黔首” 】 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借 寇兵 , 赍盗粮 ”,【 读音是“ji ku bng,j do ling”,汉语词汇,意思是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比喻帮助自己的敌人增强力量。 】 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这句是总结性陈词,那不产在秦国的宝物很多,士人不是出生在秦国,然而愿意效忠秦国的众多。现在驱逐卿来资助敌国,损失民众来让仇国得好处,让自己内部空虚却在外面树怨于各个诸侯国,要想无危难,那是不可能的。 】
《谏逐客书》是李斯给秦王的一个奏章全篇以古论今,凭借他高超的文学水平和清晰的逻辑思路,成功的劝服了秦王嬴政。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谏逐客书原文翻译及注解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谏逐客书原文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藿,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锕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亜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谏逐客书翻译
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
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胄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因此殷实,因此富强,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安定,国力强盛。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侍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 砺天。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的局面,蚕食诸侯领搒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如今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宫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人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韶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功能的需要么?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大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北,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神降赐福运,嗤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抛弃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侍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谏逐客书注解
(1)过:错。
(2)穆公:春秋秦君,姓嬴,名任好,都雍(今陕西凤翔县)。在位三十九年。
(3)由余:春秋晋人。入戎,戎王命出使秦国,为秦穆公所用。献策攻戎,开境千里,使穆公称霸。
(4)百里奚:春秋楚人,字井伯,为虞大夫。虞亡,走宛,为楚人所执。秦穆公闻其名,以五羖(公羊)皮赎他,用为相。
(5)蹇叔:春秋时人,居宋,穆公迎为大夫。穆公出兵袭郑,蹇叔谏阻,不听。秦军为晋军在肴地击败。
(6)丕豹:春秋晋人,父丕郑为晋惠公所杀,因奔秦,穆公用为大夫。公孙支:秦人,游晋,后归秦,穆公用为大夫。荐孟明于穆公,为人所称。
(7)并国二十:指用由余而攻占的西戎二十部落。
(8)孝公:战国秦君,名渠梁。在位二十四年。商鞅:即公孙鞅,战国卫人,仕魏为中庶子。入秦,说孝公变法,为左庶长。定变法令,废井田,开阡陌,倡农战,使国富兵强。封于商,称商君。孝公,为惠王所杀。
(9)获楚魏之师:商鞅率兵攻魏,虏公子卬,大破魏军。魏献河西地于秦。商鞅获楚师事不详。
(10)惠王:秦孝公子,名驷。用张仪为相,使司马错灭蜀,又夺取楚汉中地六百里,始称王,在位二十七年。 张仪:战国魏人,与苏秦同师谷子,同为纵横家。苏秦主合纵,合六国拒秦。张仪相秦惠王,主连横,散六国合纵,敕使六国西向事秦。惠王卒,仪到魏为相卒。
(11)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张仪与司马错争论,张仪主张取三川,司马错主张取蜀,惠王用司马错取蜀。当时张仪为相,故归功张仪。惠王,武王立。命甘茂取宜阳,通三川,也归功张仪。三川,东周以伊水、洛水、黄河为三川。巴蜀,指今四川省。
(12)北收上郡:惠王十年,魏献上郡(今陕西省北部)十五县。
(13)南取汉中:惠王十三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汉中,今陕部。九夷:楚地的各种夷族。鄢郢:在今湖北宜城县。
(14)成皋:在今河南汜水县。
(15)昭王:战国秦武王弟,名稷。并西周,用范雎为相。范雎:参前《范雎说秦王》篇。
(16)穰侯:魏冉,秦昭王母宣太后的异父同母弟。昭王即位,年少,宣太后用冉执政,封为穰侯。 华阳:芈戎,宣太后弟,封华阳君。华阳,在今陕西商县。
(17)内:同纳。
(18)昆山:镑即昆冈,出宝玉,在于阗(今属新疆)。随和之宝:相传春秋时随侯救了受伤的大蛇,后蛇于江中衔大珠以报,称随珠。春秋时楚人卞和得璞,剖璞得宝玉,琢为璧,称和懤璧。明月之珠:即夜光珠。
(19)太阿:春秋时楚王命欧冶子、干将铸龙渊、太阿、工布三宝剑。纤离:良马名。翠凤:用翡翠羽毛作成凤形装饰的旗子。灵鼍(tu驼)之鼓:用扬子鳄皮制成的鼓。
(20)说:同“悦”。
(21)駃騠(jut决提):北狄良马。
(22)下陈:犹后列。
(23)宛珠之簪:用宛(今河南南阳县)地的珠来装饰的簪。簪,定发髻的长针。傅玑之珥:装有玑的耳饰。玑,不圆的珠。阿缟:东阿(在今山东)出产的丝织品。
(24)随俗雅化:随着世俗使俗变为雅。
(25)搏髀(b闭):拍大腿以节歌。
(26)郑卫桑间:《礼乐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魑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桑间,卫国濮水上的地名。以上指当时民间的音乐。韶虞武谏象:韶是虞舜时的音乐。武是周武王时的乐舞,故称武象。以上指当时的雅乐。
(27)五帝:《史记五帝本纪》以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
(28)黔首:以黑巾裹头,指平民。业:立功业。赍(j几):给。
谏逐客书赏析
《谏逐客书》是李斯给秦王的一个奏章。这件事是在秦王嬴政十年。秦国宗室贵族借韩国派水工修灌溉渠,阴谋消耗秦的国力,谏秦皇下令驱逐一切客卿。秦王读了李斯这一奏章,取消了逐客令。可见本文说服力之强。
作者先谈历史,以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接着再谈现实,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之纤离之马等等,都是来自诸侯各国。
实效性:
首先是《谏逐客书》具有明显的实效性。实效,就是要讲求实用,注重效果,这就涉及到公文的目的及功能。公文不像艺文那样,优游浸渍,潜移默化,以美感人,公文乃是“政事之先务”,它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特定的公务,它的功能是可以解决实际的问题。从本质上说公文是一种实用性程式性的文书,以此区别于一般的文章或文学作品。公文所产生的客观效果是衡量公文实用性大小的一个重要尺度。所以公文撰制时必须事先预计效果,办理时讲究效率,客观上注重功效。徐望之《公牍通论》指出:“事前体察周详,令出务求实效。”这说的是下行公文。上行公文也要做到“下情不壅于上闻,谋事惟期其必达”。一篇公文,如果实用性不大,效果不显著,就很难说是上乘之作。因此,实效性显著,应是好公文的重要条件。以此看来《谏逐客书》正是具有实效性显著的特点。这篇公文成功之处就在于,该文一上秦王,就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满意的效果。司马迁在《李斯列传》中曾这样叙述过李斯上书的前因后果:“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当时秦王的逐客令已下,李斯也在被逐之列,而凭此上书,竟能使秦王收回成命,由逐客变为留客、用客、重客,这就不能不承认《谏逐客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公文的实效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论断:
其次,《谏逐客书》在“对事的论断”方面堪称。笔者以为“对事的论断”应视为公文的一个重要特征。事是公文的内容,论断是对公文内容的表达方式。“对事的论断”体现了公文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显然,公文须有事,刘勰所说“言事于主”、“指事造实”,徐望之所说“谋事惟期其必达”、“尚实事不尚虚文”,都指出公文的内容就是事,因为公文就是办实事的。但是公文在表达事时,不必对其来龙去脉进行具体的叙述,往往是高度概括,或者点到为止。公文对于事,主要是用“论断”的方法。正如《公牍通论》所述,“陈言论事”、“公文本质,重论断”。论断是个合成词,包含论和断两个方面。断,判断、决断之谓,对事的是非、得失、功过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对事的实施提出一定的办法。论是论事理,要受文者承办事务,必须把事理论说明白。简言之,断就是要办什么事,论就是办这事的理由。论是断的前提,如果不把事理论清说透,断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说服力。在古代公文中,由于文种不同,对事论断的情况也有别,如下行的君命文种,比较偏重于断,凡戒敕、废立、告谕、政令等,都显示独断的至高权威,而上行文种的章、奏、表、议等则较侧重于论(当然也应有断),凡谏说、劝请、陈乞、弹劾、执异等,本身就需要有充分的理由,不论说何以达其目的。况且上奏文种面对的是国君这个特殊对象,更要情至理足。《谏逐客书》在这一点上,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全文的断就是开头一句话:“臣闻吏议逐客伬,窃以为过矣。”希望通过这一判断成立,使秦王接受,并收回成命,不要逐。为此在下文展开了有力的论说。开头这一断语的
特点是,在客卿已被逐的紧急情势下(《史记集解新序》:“斯在逐中,道上上谏书。”),用非常警醒而委婉的言辞开宗明义,起句发意振聋发聩。本文尤具特色的更在其论的部分,对事理的论说充分深刻,令人信服。这里有必要指出两点,其一是用重笔浓墨,铺张排比,列举事例。如文中铺排了四君用客的大量事实,铺陈了秦王所喜爱的大量生活享和用,由于事例充实,铺垫充足,加强了与下文的对比,因而得出的结论极其有力。而这些事例都有所依傍,且经过精心选择,因而显得可靠典型。从铺排的技巧来说,排比句接踵联翩,文意饱满,文气流畅,文势充沛,极有感染力。其二,在论证上的特点是正反并反复对比,层层深化。如在论证的首层,四君用客(实笔)与“却客不内”(虚笔)的对比,首层四君用客与次层秦王轻客的对比,次层重物与轻人的对比,处处在对比之中显示逐客之谬误。全文在逻辑关系上是步步推进,层层深化。时间上由远到近,推移有序:先言古代,次论现实,再次言及未来。在言及逐客的危害时,程度上由轻到重,步步升级:先说如果没有客卿,秦国就不会“富利”和“强大”;接着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直接落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比上层更切近要害;再说弃
黔首、却宾客,是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资助了敌人削弱了自己,对秦国的不利更些;指出特殊“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不仅不能统一天下,而且有亡国的危险,把逐客的危害引申到极点。这种由轻到重、步步推进的说理过程,避免一开始就突兀冲撞,造成相反结果,它符合人的心理接受规律。
针对性:
再者《谏逐客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公文的针对性一方面是指每件公文都是针对某一具体的事务而发,另方面也指公懋文具有比较具体的的受文对象,受文者具有确定性。周知性的公文读者面较宽,但也有一定的范围;下行文受文的面相对说要窄一些,在现代的公文中有的还规定了阅读传达范围;上行文一般是给一个上级机关,受文对象很具体。古代的上奏文种是专门给君主的,对象明确。公文写作时都视受文者的不同情况进行斟酌,有的放矢。《谏逐客书》的针对性,从内容上来说,是对着逐客这事而发,全文紧紧扣住逐客以论说其错误。文章这样处理很高明,因这逐客的起因是韩国人郑国劝秦王修筑一条灌溉渠,其目的是企图以浩大的工程耗费秦国的财力,使之不能对外用兵,如果就此事进行辩解,显然是没有道理的。李斯避开这个起因不谈,只抓住逐客对秦不利来论说,完全从秦国的利益着眼,这就容易使秦王接受。另外,李斯当时也无辜受牵连,畴但他在上书中片言不涉及自己,这样完全符合公文的本质要求,徐望驺之说:“公文本质之可贵,贵在一字一句皆从民生国计上着想。”针对逐客对秦不利来论说,正是从国计民生着想的体现。
《谏逐客书》的针对性,还表现在针对特定的受文者来采取谏说的策略。李斯上书是给秦王政这个具体的人看的,如果不熟悉这个人,不揣摩这个人的愿望、想法,不去迎合他的心理需求,那就很容易碰壁。对这个问题,刘勰有中肯的评价:“烦(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出之喜说者也。”顺着秦王的感情、心理,引到统一六国的关键问题,符合主要任务的需要。当时秦王的欲望是兼并天下,凡是违反这一欲望,就难以立足,凡是利于达到这一欲望,就容易被接受。李斯紧紧抓住秦王的这一心理,把秦国的霸业作为整篇谏书的灵魂,贯串始终。在论说的首层以秦王政的祖先重用客卿造成“霸西戎”、“治强”、“散六国之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等成就去耸动秦王;在论说的次层则把用客卿提到“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的高度;再接着以古代五帝三王“不却众庶”天下去打动秦王。总之,每个层次都反复论述这样一个根本的利害关系: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就有亡国危险。以利劝之,以害怵之,这就紧紧抓住了秦王的心,深深击中其要害,使秦王顺理成章地接纳其意见,并收回逐客令,达到了上书的目的。
以上论述了《谏逐客书》是如何有针对性地、成功地对逐客之事加以论断,使该公文收到了显著的实效。实效性、针对性、对事加以论断,这三个特征在文中体现为突出。当然,该文还有个别其他的公文特征,像当时李斯已在被逐之中,写这篇上书必须十分注意时效,除了“道上上谏书”急就此文之外,在写法上开头单刀直入,指出逐客之错,使秦王为之震动。可见首句发意、开门见山,既为当时紧急情势决定,也是公文时效性的要求。
谁有《谏逐客书》的古汉语知识总结 通字 词类活用 等等
活用:
西取由余于戎。“西”,名词作状语。
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来”,不及物动词使动用法,“使……来”。
强公室。“强”,形容词使动,“使……强”。
蚕食诸侯。“蚕”,名词作状语。
故能明其德。“明”,形容词使动,“使……明显”。
却宾客以业诸侯。“业”,名词用为使动,“使……成就功业。”
文字通用:
昔缪公求士。“缪”通“穆”。
至今治[弓畺]。“弓畺”同“强”,今通用“强”。
遂散六国之从:“从”同“纵”。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内”,同“纳”。
而陛下说之。“说”同“悦”。
西蜀丹青不为采。“采”同“彩”。
饰后宫、充下陈。“陈”通“墀”。(此陆宗达说)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太”同“泰”。
以上称“同”者为古今字,有些人把这类字也算通,故一并列出。
注《谏逐客书》完成
活用:
西取由余于戎。“西”,名词作状语。
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来”,不及物动词使动用法,“使……来”。
强公室。“强”,形容词使动,“使……强”。
蚕食诸侯。“蚕”,名词作状语。
故能明其德。“明”,形容词使动,“使……明显”。
却宾客以业诸侯。“业”,名词用为使动,“使……成就功业。”
文字通用:
昔缪公求士。“缪”通“穆”。
至今治[弓畺]。“弓畺”同“强”,今通用“强”。
遂散六国之从:“从”同“纵”。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内”,同“纳”。
而陛下说之。“说”同“悦”。
西蜀丹青不为采。“采”同“彩”。
饰后宫、充下陈。“陈”通“墀”。(此陆宗达说)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太”同“泰”。
以上称“同”者为古今字,有些人把这类字也算通,故一并列出。
谏逐客书
先秦 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 秦朝庭有大量外国人做智囊和客卿引发了本土士大夫不满,李斯就是其中一位,如果要驱逐客卿,李斯也在列。李斯李斯(?~前208年),战国末 楚国 上蔡 (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重阳办事处李斯楼社区 人 。 秦朝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少为郡吏,曾从 荀卿 学。战国末年入 秦国 ,初为秦相 吕不韦 舍人,被任命为郎。旋任长史,拜 客卿 。 秦王政 十年(前237)下 逐客令 时,上书力谏客不可逐,为秦王采纳。又为秦并六国谋划,建议先攻取 韩国 ,再逐一消灭各诸侯国,完成统一大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全国后,作为 廷尉 奉命与丞相 王绾 、御史大夫 冯劫 等议定“”之号。后任丞相,多锕次随始巡行。反对 淳于越 分封子弟之议,主张禁私学、废《诗》、《书》、六国史记及“百家语”。又以 小篆 为标准,整理文字,作《 仓颉篇 》以为范文。
始后,与 赵高 矫诏迫扶苏,立 胡亥 为帝。 秦末农民 爆发后,劝二世更为法律,行“督责之术”,加强君权。后被赵高诬为谋反, 具五刑 ,腰斩于咸阳市, 夷三族 。 】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1、 秦缪公:秦穆公(?—前621年), 嬴姓 ,赵氏,名任好,雍城(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南郊)人。 春秋时期 家, 秦国 第九位国君(前659年-前621年在位),“ 春秋五霸 ”之一,秦德公少子。
秦穆公元年(前659年),秦穆公正式继位,继位后任用 百里奚 、 蹇叔 为谋臣,励精图治,击败晋国,俘获 晋惠公 ,灭亡 梁国 、 芮国 、 滑国 等。秦穆公二十三年(前637年),帮助晋怀公回国即位,秦穆公二十四年(前636年),帮助 晋文公 回国即位,实现 秦晋之好 。秦穆公三十三年(前627年),秦穆公派兵攻打中原,经历“ 崤之战 ”和“ 彭衙之战 ”的惨败,东进之路篪行不通。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穆公向西发展,任用由余为谋士,逐渐灭掉戎人,受到周天子赏赐金鼓,继续攻打 蜀国 和关西( 函谷关 以西)的,开辟国土千里,被 周襄王 任命为“西方诸侯之伯”,称霸西戎,对秦国的发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秦穆公三十九年(前621年),秦穆公,安葬于 雍城 (今陕西省 凤翔 县东南),谥号为穆(一作缪)。
2、 由余由余,一作繇余,罕之第三十七世孙。(轩辕黄帝之五世孙夏禹的三子少康氏,又名罕,封于无余;为无余王,余氏即由此始),春秋时天水人。由余的祖先原为晋国人,因避乱才逃到西戎。后来,由余奉命出使秦国。他见秦穆公贤明大度,便留在了秦国,秦穆公元年(前659年)投入秦国,被秦穆公任为上卿(即宰相),为秦穆公出谋划策,帮助秦国攻伐西戎,一举攻伐锦诸戎、绲戎、翟戎、义渠等十二个戎国,遂称霸西戎,使秦位列春秋五霸。由余的子孙遂以他的名字以姓氏,称为由氏和余氏。公元前623年1月2日,由余病殁,秦穆公悲痛万分,辍朝一日以示哀悼,又为他建造坟墓4座:陕西雍州、武功郡丁山、西安等3座,江南淮安府武功山等。
3、 百里奚(约前72整理5—公元前621年),姜姓,百里氏,名奚,字子明,号五羖大夫, 春秋 虞国 (今 山西 平陆北)人。春秋时期家、思想家。
百里奚本是虞国大夫。晋献公途伐虢后,灭亡了虞国,俘获百里奚。作为秦穆公夫人(穆姬)的陪嫁奴隶送到秦国。百里奚逃离秦国,跑到楚国宛邑。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从市井之中换回后,进入秦国成为大夫,人称“五羖大夫”。(羖,汉字,读音g,出自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指黑色的峯公羊,也可指山羊或过的羊。)主持秦国国政期间,百里奚“谋无不当,举必有功”,辅佐秦穆公倡导文明教化,实行“重施于民”的政策,内修国政,外图霸业,开地千里,称霸西戎,统一西北地区,促进了秦国的崛起。这一时期,秦孝公敕称之为“甚光美”的时代。史载百里奚“三置晋国之君”,“救荆州之祸”,“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使秦国成为 春秋五霸 之一,为秦国崛起和统一六国奠定了牢固基础,堪称一代名相。 秦穆公三十九年,百里奚。
4竑、 蹇叔(jin部首:足五笔:PFJH释义:1.跛足。 2.迟钝;不顺利。 3.指驽马。也指驴。)(约前690年—前610年),子姓,蹇氏,宋国 铚邑 (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人。春秋时的家和军事家。
早年游历齐国时,收留百里奚。后来,经过百里奚引荐,进入秦国,辅佐秦穆公,授上大夫,迁右庶长。反对秦穆公偷袭郑国,没有得到采纳,导致崤之战,秦军受到 晋军 伏击,全军覆没,主帅孟明视等被俘。用心辅佐秦穆公成就霸业,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秦康公十一年,,时年八十一岁。
5、 丕豹(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 晋国 大夫 丕郑 的儿子,在丕郑为 晋惠公 所杀后逃奔 秦国 ,成为秦国大夫。因晋国杀父之恨而一心劝说 秦穆公 攻打晋国。
6、 公孙支(生卒年不详), 嬴姓 ,名支(《东周列国志》中作公孙枝),字子桑,岐州 (今陕西凤翔驺南) 人,为现今 桑姓 之先祖, 春秋 时期 秦国 大夫。向秦穆公举荐了百里奚。公孙支,又称公孙子桑。秦国大夫。秦穆公时期, 晋惠公 背秦,天旱民饥,求秦借粮,有人劝 秦穆公 乘机伐晋,他主张运粮于晋,争取民心,其谋为秦穆公采用。
此句中涉及到四个秦穆公时的人物,都是不是生长在秦地的谋士,来自各诸候国,经历各异,都曾经辅佐缪公,出谋划策,甚至背叛故国国君,让秦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李斯借用历史人物对秦国的贡献来说明客卿对秦国有益,对秦可以忠心耿耿,以此反驳本土官员对客卿的非议。 】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称霸西戎:
春秋时期,在今陕甘宁一带,生活着许多戎狄的部落和小国,如 陇山 以西有昆戎、绵诸、翟,泾北有义渠、乌氏、 朐衍 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陆浑之戎。他们生产落后,披发衣皮,各有君长,不相统一。他们常常突袭秦的边地,抢掠粮食、牲畜,掳夺子女,给秦人造成很大的苦难。秦穆公向西发展,采取了比较畴谨慎的策略,先强后弱,次第征服。
春秋五霸形势图
当时,西戎诸部落中较强的是 绵诸 (在今甘肃天水市东)、 义渠 (在今甘肃宁雠县北)和大荔(今陕西大荔东)。其中,绵诸有王,住地在秦的故土附近,与秦疆土相接。正好,绵诸王听说秦穆公贤能,派了由余出使秦国。秦穆公隆重接待由余,向他展示秦国壮丽的宫室和丰裕的积储,向他了解西戎的地形、兵势。又用内史廖的策略,挽留 由余 在秦居住。同时,给绵诸王送去女乐十六人。动听美妙的秦国音乐舞蹈,使戎王大享眼耳之福。他终日饮酒享乐,不理政事,国内大批牛马亡,也不加过问。等到绵诸国内政事一塌糊涂,秦穆公这才让由余回国。由余看到这种情况,进行劝谏,受蜯到戎王的拒绝。在秦人的规劝下,由余终于归降秦国。秦穆公以宾客之礼接待由余,和他讨论统一西方戎族的策略。由余长期生活在戎人中,对他们的情况非常熟悉,他的建议秦穆公很重视。秦国根据由余的,逐渐灭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12个(一说20个),开辟国土千余里。因为秦穆公对戎人的胜利,周王特加祝贺,并赐金鼓,希望他擂鼓继续向戎人进攻,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秦穆公“称霸西戎”。
为了使强盛 峁,秦穆公四处搜求人特殊才,重用他国来的客卿,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 丕豹 、公孙支。 这些谋臣武士,辅佐秦穆公,使秦国兵强马壮。
】孝公用商鞅【 商 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 卫国 人。 战国时期 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 法家 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商鞅辅佐 秦孝公 ,积极实行变法,使 秦国 成为富裕强大的,史称“ 商鞅变法 ”。上,他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 度量衡 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他主张 重农抑商 、奖励耕战;军事上,他统率秦军收复了 河西 之地,被秦孝公赐予 商於 十五邑,号为“ 商君 ”,史称为商鞅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后,商鞅被 公子虔 诬为谋反,于彤地(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尸身被运至咸阳 车裂 ,全家 。
】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 【张仪(?-公元前309年),魏国 安邑 (今山西 万荣 县王显乡 张仪村 )人。战国时期的 纵横家 、 外交俦家 和谋略家。
早年入于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出山之后,首创“ 连横 ”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 秦 。得到秦惠文王赏识,封为相国,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受封为武信君。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后, 秦武王 歯继位。张仪失去宠信,出逃魏国,担任相国。
公元前309年,张仪。 】 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活用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 【嬴 稷(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又称秦昭王。 嬴姓 赵氏 ,名则,一名稷 。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 秦惠文王 之子, 秦武王 砺 异母弟,是历史上在位时间较长的国君之一,在位五十六年间,发生了的 伊阙之战 ,五国伐齐, 鄢郢之战 , 华阳之战 和 长平之战 。
早年在燕国为人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公子稷在赵燕两国的武力护送,以及右相 樗里疾 、 魏冉 、 宣太后 等人的拥立下继承王位 。秦昭襄王即位初期,由其母 宣太后 当权, 魏冉 为咸阳将军,王叔樗里疾为相 。公元前304年,年满二十二岁的秦昭襄王在举行冠礼后开始亲自处理决策国事 。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当时被称为四贵的 穰侯 魏冉、 华阳君 芈戎、 泾阳君 公子芾、 高陵君 公子悝擅权,出现了私家财富重于秦王室的局面,昭王听从魏人 范雎 的建议,收回宣太后的干政权,驱逐四贵,拜范雎为相,采用范雎所提出的 远交近攻 策略,奠定了秦统一的胜利基础 。
秦昭襄王在位期间任用 白起 为将军,先后战胜 三晋 、齐国、楚国,攻取魏国的河东郡和南阳郡、楚国的黔中郡和郢都。发动长平之战,大胜赵军。攻陷 东周 王都 洛邑 ,俘虏周赧王,迁 九鼎 于咸阳,结束周朝八百年统治。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昭襄王,享年七十五岁,葬于 秦东陵
】 得范雎【 范雎([su]释义: 1.水名。在河南,流入汩水,早已湮塞,上游一支流流入惠济河。2.睢县,在河南。3.见“恣睢”。4.姓。)(?~前255年),亦作范且,或误作范睢,字叔, 魏国 芮城 (今 山西 省 芮城 县)人, 战国 时期家、纵横家、军事谋略家、战略家、外交家、 秦国 宰相,因封地在应城,所以又称为“应侯”。范雎辅佐 秦昭襄王 上承 秦孝公 、 商鞅 变法图强之志,下开 秦始皇 、 李斯 统一帝业。他是 秦国 历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名相。 李斯 曾高度评价范雎:“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范雎本是魏国中大夫 须贾 门客,因被诬陷通齐卖魏,点被魏国相国 魏齐 鞭笞致,后在 郑安平 的帮助下,易名张禄,潜随秦国使者 王稽 入秦。
公元前271年,范雎见 秦昭王 之后,提出了 远交近攻 的策略,他主张将韩、魏、赵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秦昭王拜范雎为 客卿 。前266年,他又提醒秦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 秦昭王 遂废太后,并将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拜范雎为相。
范雎为人 恩怨分明 ,掌权后先羞辱魏使 须贾 ,之后又迫使 魏齐 自尽。又举荐郑安平出任秦国大将,王稽出任河东郡守。凡是以前帮助过他而处境困苦的人,他都散家财物给予酬谢。
范雎任相后,还创修 褒斜栈道 ,发展秦同巴蜀之间的往来交通,终“使天下皆畏秦”。
后 长平之战 爆发,范雎设计在外交上孤立赵国,防止各国合纵,两军对垒三年后,范雎( 又以 反间计 使 赵国 启用无实战能力的 赵括 代 廉颇 为将,助力长平,使得 白起 大破赵军。
晚年举荐 蔡泽 接替自己的相位,辞归封地,不久病。
】,废穰(rng 释义: 1.同“瓤”。2.丰盛) 侯 【魏冉(?—约前264年),亦作魏厓、魏焻,因食邑在穰(战国韩邑,今河南省邓州市),号曰穰侯,战国时 秦国 大臣。 宣太后 异父同母的长弟, 秦昭襄王 之舅。从惠王时起,就任职用事。 秦武王 23岁因举鼎而,没有儿子,各兄弟争位。魏冉实力较大,拥立了秦昭襄王,亦帮秦昭襄王清除了争位的对手。之后魏冉凭着他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国独揽大权,一生四任秦相,羽众多,深受宣太后宠信。
曾保举 白起 为将,东向攻城略地,击败“三晋”和强楚,战绩卓著,威震诸侯,“苞河山,围大梁,使诸侯敛手而事秦”。
公元前288年10月,秦昭襄王派穰侯魏冉去齐国,约 齐湣王 与秦昭襄王同时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准备联合五国攻赵,并三分赵国。但秦国这一连横策略没有成功,被苏代的合纵破坏。
公元前284年,秦、韩、赵、魏、燕五国,合纵破齐,他秦国的武力专注于攻齐,夺取 陶邑 (今山东定陶),为己加封,扩大自己的势力。由于他权势赫赫,导致人心不附,对秦王政权构成了威胁。
公元前266年,被秦王罢免,迁到关外 封邑 ,由 范雎 代相,“身折势夺而以忧”卒于陶邑,葬于此地。】
,逐华阳【 华阳夫人(约公元前296年—公元前230年 ), 芈姓 ,熊氏,楚国贵族, 秦孝文王 嬴柱的王后。
秦孝文王嬴柱为太子时的封号为 安国君 ,因安国君的兄长 悼太子 在秦昭襄王四十年(公元前267年),安国君得以在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65年)被立为太子。由于安国君嬴柱宠爱华阳夫人,因此立她为正夫人。
华阳夫人虽为 安国君 所宠幸,却没有儿子,后在 吕不韦 的推动下,收嬴子楚为嗣子。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后,安国君继位,史称“秦孝文王”,封华阳夫人为王后,嬴子楚为太子。 秦孝文王 在位三日,之后嬴子楚异人继位,史称“秦庄襄王”。秦庄襄王之母 夏姬 被尊为夏太后,华阳夫人被尊为华阳太后。
秦始皇 嬴政十七年 (公元前230年),华 媸阳太后,后与秦孝文王合葬寿陵。】
,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这是下定义之笔,认为没有客卿的功劳就没有现在秦国的强大,上述都是以历史史实来证明纳天下之士而不问出处的好处。】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 昆山之玉指昆仑山的美玉,相传这种玉燔以炉炭,三日三夜,色泽不变,是玉中之美者。比喻杰出的人才。】 , 有随和之宝【 随候之珠,和氏壁:《 和氏璧 传》是一篇传记,讲述的是 春秋时期 ,楚国有一位叫 卞和 的 琢玉 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 玉璞 ,呈给 楚厉王 、 武王 、 文王 去,均不被认可,而终,文王命人剖开这块 璞玉 ,见真是稀世之玉,便命名为 和氏璧 的故事。 】 , 垂明月之珠 【 又叫夜明珠,是一种稀有的宝物,古称“ 随珠 ”、“ 悬珠 ”、“ 垂棘 ”、“明月珠”等。通常情况下所说的夜明珠是指荧光石、 夜光石 。它是大地里的一些发光物质由初的岩浆喷发,到后来的地质运动,集聚于矿石中而成,含有这些发光稀有元素的石头,经过加工,就是人们所说的夜明珠,常有黄绿、 浅炿蓝 、橙红等颜色,把荧光石放楱到白色荧光灯下照一照,它就会发出美丽的荧光,这种发光性明显的表现为昼弱夜强。此外,部分工艺品也利用 萤石 的特征制作一些冠以“夜明珠”名称的饰品。】 ,服太阿之剑 【 泰阿ti (又名太阿)是古代 十大名剑 之一,是东周时期 越国 欧冶子 和 吴国 干将 两大剑师联手所铸。
《战国策》记载“ 韩卒之剑戟…… 龙渊 、太阿,皆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即斩坚。】
,乘纤离之马【 《荀子性恶》:“驊骝、騹骥、纎离、绿耳,此皆古之良马也。”《史记 李斯列传 》:“服 太阿 之剑,乘纤离之马。”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纎离、蒲梢,皆骏马名。” 明 何景明 《画马行》:“紫燕纎离各惆怅 骤, 雠其馀驽劣何足夸。” 】 ,建翠凤之旗【 翠风是古代的一种鸟,立起翠凤羽毛装饰的锦旗】 ,树灵鼍之鼓【 灵鼍(tu 释义: 扬子鳄。) 之鼓,击奏膜鸣乐器。先秦时期,鼍被视为灵物,鼍即古代鳄鱼,因鼓用鳄鱼皮蒙制,故称。 】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 说明国与国之间的物品交流,才能得到奇珍异宝,才能让天下的宝物为帝王所用。 】 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 读音ju t,亦作黐"駃题",古时良马名,现为公马与母驴所生的力畜,外貌偏似驴,耐粗饲,适应性强,挽力大而持久夿,但均不及骡,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北农业区,也称驴骡。 )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 丹指丹砂,青指青雘(音“霍”),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咮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 】不为采。【 如果在有秦国土生土长的物品才可用的话,外来物品就不能在宫殿内所使用,那些实用而有价值的东西就使用不上,李斯这里以国与国之间的物品交流的重要性来衬托人才交流的重要性 】 所活用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 司马贞 索隐:“或云 宛 珠, 随 珠也, 随 在 汉水 之南, 宛 亦近 汉,故云 宛。” 一说,回旋缠绕作为装饰的宝珠。 司马贞 索隐:“宛谓以珠宛转而装其簪。” 】,傅玑之珥【 耳上的坠玉 】,阿缟【 读音为 go,指古代织物、一种细软的薄缯。 】 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 这些是秦的本土音乐 】,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薨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指出秦王喜欢上了外国音乐,而放弃了本国音乐,那是因为外国音乐同样很好听,让人快乐。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指 出轻人重物的危害,这不是统治天下,臣服诸候的正确方法。 】
臣闻地广者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神降福,此五帝三王 【殠 泛指我国上古的帝王。三王: 夏禹、商汤、周文王。五帝: 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 之所以也。今乃弃黔首 【 “黔首”叫法的来历以及历史背景 黔首在战国以及秦朝时期是对的称呼,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服饰皆为黑色。而平民出门会用黑色头巾裹头当成行 侴头,所以就被称为“黔首” 】 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借 寇兵 , 赍盗粮 ”,【 读音是“ji ku bng,j do ling”,汉语词汇,意思是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比喻帮助自己的敌人增强力量。 】 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这句是总结性陈呪词,那不产在秦国的宝物很多,士人不是出生在秦国,然而愿意效忠秦国的众多。现在驱逐卿来资助敌国,损失民众来让仇国得好处,让自己内部空虚却在外面树怨于各个诸侯国,要想无危难,那是不可能的。 】
文言文断句特殊句式
活用:
西取由余于戎。“西”,名词作状语。
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来”,不及物动词使动用法,“使……来”。
强公室。“强”,形容词使动,“使……强”。
蚕食诸侯。“蚕”,名词作状语。
故能明其德。“明”,形容词使动,“使……明显”。
却宾客以业诸侯。“业”,名词用为使动,“使……成就功业。”
文字通用:
昔缪公求士。“缪”通“穆”。
至今治[弓畺]。“弓畺”同“强”,今通用“强”。
遂散六国之从:“从”同“纵”。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内”,同“纳”。
而陛下说之。“说”同“悦”。
西蜀丹青不为采。“采”同“彩”。
饰后宫、充下陈。“陈”通“墀”。(此陆宗达说)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太”同“泰”。
以上称“同”者为古今字,有些人把这类字也算通,故一并列出。
谏逐客书
先秦 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 秦朝庭有大量外国人做智囊和客卿引发了本土士大夫不满,李斯就是其中一位,如果要驱逐客卿,李斯也在列。李斯李斯(?~前208年),战国末 楚国 上蔡 (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重阳办事处李斯楼社区 人 。 秦朝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少为郡吏,曾从 荀卿 学。战国末年入 秦国 ,初为秦相 吕不韦 舍人,被任命为郎。旋任长史,拜 客卿 。 秦王政 十年(前237)下 逐客令 时,上书力谏客不可逐,为秦王采纳。又为秦并六国谋划,建议先攻取 韩国 ,再逐一消灭各诸侯国,完成统一大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全国螭后,作为 廷尉 奉命与丞相 王绾 、御史大夫 冯劫 等议定“”之号。后任丞相,多次随始巡行。反对 淳于越 分封子弟之议,主张禁私学、废《诗》、《书》、六国史记及“百家语”。又以 小篆 为标准,整理文字,作《 仓颉篇 》以为范文怞。
始后,与 赵高 矫诏迫扶苏,立 胡亥 为帝。 秦末农民 爆发后,劝二世更为法律,行“督责之术”,加强君权。后被赵高诬为谋反, 句式具五刑 ,腰斩于咸阳市, 夷三族 。 】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1、 秦缪公:秦穆公(?—前621年), 嬴姓 ,赵氏,名任好,雍城(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南郊)人。 春秋时期 家, 秦国 第九位国君(前659年-前621年在位),“ 春秋五霸 ”之一,秦德公少子。
秦穆公元年(前659年),秦穆公正式继位,继位后任用 百里奚 、 蹇叔 为谋臣,励精图治,击败晋国,俘获 晋惠公 ,灭亡 梁国 、 芮国 、 滑国 等。秦穆公二十三年(前637年),帮助晋怀公回国即位,秦穆公二十四年(前636年),帮助 晋文公 回国即位,实现 秦晋之好 。秦穆公三十三年(前627年),秦穆公派兵攻打中原,经历“ 崤之战 ”和“ 彭衙之战 ”的惨败,东进之路袤行不通。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穆公向西发展,任用由余为谋士,逐渐灭掉戎人,受到周天子赏赐金鼓,继续攻打 蜀国 和关西( 函谷关 以西)的,开辟国土千里,被 周襄王 任命为“西方诸侯之伯”,称霸西戎,对秦国的发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秦穆公三十九年( 侴前621年),秦穆公,安葬于 雍城 (今陕西省 凤翔 县东南),谥号为穆(一作缪)。
2、 由余由余,一作繇余,罕之第三十七世孙。(轩辕黄帝之五世孙夏禹的三子少康氏,又名罕,封于无余;为无余王,余氏即由此始),春秋时天水人。由余的祖先原为晋国人,因避乱才逃到西戎。后来,由余奉命出使秦国。他见秦穆公贤明大度,便留在了秦国,秦穆公元年(前659年)投入秦国,被秦穆公任为上卿(即宰相),为秦穆公出谋划策,帮助秦国攻伐西戎,一举攻伐锦诸戎、绲戎、翟戎、义渠等十二个戎国,遂称霸西戎,使秦位列春秋五霸。由余的子孙遂以他的名字以姓氏,称为由氏和余氏。公元前623年1月2日,由余病殁,秦穆公悲痛万分,辍朝一日以示哀悼,又为他建造坟墓4座:陕西雍州、武功郡丁山、西安等3座,江南淮安府武功山等。
3、 百里奚(约前725—公元前621年),姜姓,百里氏,名奚,字子明,号五羖大夫, 春秋 虞国 (今 山西 平陆北)人。春秋时期家、思想家。
百里吜奚本是虞国大夫。晋献公途伐虢后,灭亡了虞国,俘获百里奚。作为秦穆公夫人(穆姬)的陪嫁奴隶送到秦国。百里奚逃离秦国,跑到楚国宛邑。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从市井之中换回后,进入秦国成为大夫,人称“五羖大夫”。(羖,汉字,读音g,出自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书,指黑色的公羊,也可指山羊或过的羊。)主持秦国国政期间,百里奚“谋无不当,举必有功”,辅佐秦穆公倡导文明教化,实行“重施于民”的政策,内修国政,外图霸业,开地千里,称霸西戎,统一西北地区,促进了秦国的崛起。这一时期,秦孝公称之为“甚光美”的时代。史载百里奚“三置晋国之君”,“救荆州之祸”,“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使秦国成为 春秋五霸 之一,为秦国崛起和统一六国奠定了牢固基础,堪称一代名相。 秦穆公三十九年,百里奚。
4、 蹇叔(jin部首:足五笔:PFJH释义:1.跛足。 2.迟钝;不顺利。 3.指驽马。也指驴。)(约前690年—前610年),子姓,蹇氏,宋国 铚邑 (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人。春秋时的家和军事家。
早年游历齐国时,收留百里奚。后来,经过百里奚引荐,进入秦国,辅佐秦穆公,授上大夫,迁右庶长。反对秦穆公偷袭郑国,没有得到采纳,逐客导致崤之战,秦军受到 晋军 伏击,全军覆没,主帅孟明视等 瞓被俘。用心辅佐秦穆公成就霸业,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秦康公十一年,,时年八十一岁。
5、 丕豹(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 晋国 大夫 丕郑 的儿子,在丕郑为 晋惠公 所杀后逃奔 秦国 ,成为秦国大夫。因晋国杀父之恨而一心劝说 秦穆公 攻打晋国。
6、 公孙支(生卒年不详), 嬴姓 ,名支(《东周列国志》中作公孙枝),字子桑,岐州 (今陕西凤翔南) 人,为现今 桑姓 之先祖, 春秋 时期 秦国 大夫。向秦穆公举荐了百里奚。公孙支,又称公孙子桑。秦国大夫。秦穆公时期, 晋惠公 背秦,天旱民饥,求秦借粮,有人劝 秦穆公 乘机伐晋,他主张运粮于晋,争取民心,其谋为秦穆公采用。
此句中涉及到四个秦穆公时的人物,都是不是生长在秦地的谋士,来自各诸候国,经历各异,都曾经辅佐缪公,出谋划策,甚至背叛故国国君,让秦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李斯借用历史人物对秦国的贡献来说明客卿对秦国有益,对秦可以忠心耿耿,以此反驳本土官员对客卿的非议。 】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称鸠霸西戎:
春秋时期,在今陕甘宁一带,生活着许多戎狄的部落和小国,如 陇山 以西有昆戎、绵诸、翟,泾北有义渠、乌氏、 朐衍 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陆浑之戎。他们生产落后,披发衣皮,各有君长,不相统一。他们常常突袭秦的边地,抢掠粮食、牲畜,掳夺子女,给秦人造成很大的苦难。秦穆公向西发展,采取了比较谨慎的策略,先强后弱,次第征服。
春秋五霸形势图
当时,西戎诸部落中较强的是 绵诸 (在今甘肃天水市东)、 义渠 (在今甘肃宁县北)和大荔(今陕西大荔东)。其中,绵诸有王,住地在秦的故土附近,与秦疆土相接。正好,绵诸王听说秦穆公贤能,派了由余出使秦国。秦穆公隆重接待由余,向他展示秦国壮丽的宫室和丰裕的积储,向他了解西戎的地形、兵势。又用内史廖的策略,挽留 由余 在秦居住。同时,给绵诸王送去女乐十六人。动听美妙的秦国音乐舞蹈,使戎王大享眼耳之福。他终日饮酒享乐,不理政事,国内大批牛马亡,也不加过问。等到绵诸国内政事一塌糊涂,秦穆公这才让由余回国。由余看到这种情况,进行劝谏,受到戎王的拒绝。在秦人的规劝下,由余终于归降秦国。秦穆公以宾客之礼接待由余,和他讨论统一西方戎族的策略。由余长期生活在戎人中,对他们的情况非常熟悉,他的建议秦穆公很重视。秦国根据由余的,逐渐灭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12个(一说20个),开辟国土千余里。因为秦穆公篪对戎人的胜利,周王特加祝贺,并赐金鼓,希望他擂鼓继续向戎人进攻,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秦穆公“称霸西戎”。
为了使强盛,秦穆公四处搜求人才,重用他国来的客卿,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 丕豹 、公孙支。 这些谋臣武士,辅佐秦穆公,使秦国兵强马壮。
】孝公用商鞅【 商 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 卫国 人。 战国时期 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 法家 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商鞅辅佐 秦孝公 ,积极实行变法,使 秦国 成为富裕强大的,史称“ 商鞅变法 ”。上,他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 度量衡 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他主张 重农抑商 、奖励耕战;军事上,他统率秦军收复了 河西 之地,被秦孝公赐予 商於 十五邑,号为“ 商君 ”,史称为商鞅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后,商鞅被 公子虔 诬为谋反,于彤地(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尸身被运至咸阳 车裂 ,全家 。
】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 【张仪(?-公元前309年),魏国 安邑 (今山西 万荣 县王显乡 张仪村 )人。战国时期的 纵横家 、 外交家 和谋略家。
早年入于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出山之后,首创“ 连横 ”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 秦 。得到砾秦惠文王赏识,封为相国,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受封为武信君。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后, 秦武王 继位。张仪失去宠信,出逃魏国,担任相国。
公元前309年,张仪。 】 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 【嬴 稷(公元前325年~公元前咮251年),又称秦昭王。 嬴姓 赵氏 ,名则,一名稷 。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 秦惠文王 之子, 秦武王 异母弟,是历史上在位时间较长的国君之一,在位五十六年间,发生了的 伊阙之战 ,五国伐齐, 鄢郢之战 , 华阳之战 和 长平之战 。
早年在燕国为人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公子稷在赵燕两国的武力护送,以及右相 樗里疾 、 魏冉 、 宣太后 等人的拥立下继承王位 。秦昭襄王即位初期,由其母 宣太后 当权, 魏冉 为咸阳将军,王叔樗里疾为相 。公元前304年,年满二十二岁的秦昭襄王在举行冠礼后开始和亲自处理决策国事 。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当时被称为四贵的 穰侯 魏冉、 华阳君 芈戎、 泾阳君 公子芾、 高陵君 公子悝擅权,出现了私家财富重于秦王室的局面,昭王听从魏人砥 范雎 的建议,收回宣太后的干政权,驱逐四贵,拜范雎为相,采用范雎所提出的 远交近攻 策略,奠定了秦统一的胜利基础 。
秦昭襄王在位期间任用 白起 为将军,先后战胜 三晋 、齐国、楚国,攻取魏国的河东郡和南阳郡、楚国的黔中郡和郢都。发动长平之战,大胜赵军。攻陷 东周 王都 洛邑 ,俘虏周赧王,迁 九鼎 于咸阳,结束周朝八百年统治。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昭襄王,享年七十五岁,葬于 秦东陵
】 得范雎【 范雎([su]释义: 1.水名。在河南,流入汩水,早已湮塞,上游一支流流入惠济河。2.睢县,在河南。3.见“恣睢”。4.姓。)(?~前255年),亦作范且,或误作范睢,字叔, 魏国 芮城 (今 山西 省 芮城 县)人, 战国 时期家、纵横家、军事谋略家、战略家、外交家、 秦国 宰相,因封地在应城,所以又称为“应侯”。范雎辅佐 秦昭襄王 上承 秦孝公 、 商鞅 变法图强之志,下开 秦始皇 、 李斯 统一帝业。他是 秦国 历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名相。 李斯 曾高度评价范雎:“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范雎本是魏国中大夫 须贾 门客,因被诬陷通齐卖魏,点被魏国相国 魏齐 鞭笞致,后在 郑安平 的帮助下,易名张禄,潜随秦国使者 王稽 入秦。
公元前271年,范雎见 秦昭王 之后,提出了 远交近攻 的策略,他主张将韩、魏、赵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秦昭王拜范雎为 客卿 。前266年,他又提醒秦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 秦昭王 遂废太后,并将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拜范雎为相。
范雎为人 恩怨分明 ,掌权后先羞辱魏使 须贾 ,之后又迫使 魏齐 自尽。又举荐郑安平出任秦国大将,王稽出任河东郡守。凡是以前帮助过他而处境困苦的人,他都散家财物给予酬谢。
范雎任相后,还创修 褒斜栈道 ,发展秦同巴蜀之间的往来交通,终“使天下皆畏秦”。
后 长平之战 爆发,范雎设计在外交上孤立赵国,防止各国合纵,两军对垒三年后,范雎( 又以 反间计 使 赵国 启用无实战能力的 赵括 代 廉颇 为将,助力长平,使得 白起 大破赵军。
晚年举荐 蔡泽 接替自己的相位,辞归封地,不久病。
】,废穰(rng 释义: 1.同“瓤”。2.丰盛) 侯 【魏冉(?—约前264年),亦作魏厓、魏焻,因食邑在穰(战国韩邑,今河南省邓州市),号曰穰侯,战国时 秦国 大臣。 宣晷太后 异父同母的长弟, 秦昭襄王 之舅。从惠王时起,就任职用事。 秦武王 23岁因举鼎而,没有儿子,各兄弟争位。魏冉实力较大,拥立了秦昭襄王,亦帮秦昭襄王清除了争位的对手。之后魏冉凭着他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国独揽大权,一生四任秦相,羽众多,深受宣太后宠信。
曾保举 白起 为将,东向攻城略地,击败“三晋”和强楚,战绩卓著,威震诸侯,“苞河山,围大梁,使胄诸侯敛手而事秦”。
公元前288年10月,秦昭襄王派穰侯魏冉去齐国,约 齐湣王 与秦昭襄王同时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准备联合五国攻赵,并三分赵国。但秦国这一连横策略没有成功,被苏代的合纵破坏。
公元前284年,秦、韩、赵、魏、燕五国,合纵破齐,他秦国的武力专注于攻齐,夺取 陶邑 (今山东定陶),为己加封,扩大自己的势力。由于他权势赫赫,导致人心不附,对秦王政权构成了威胁。
公元前266年,被秦王罢免,迁到关外 封邑 ,由 范雎 代相,“身折势夺而以忧”卒于陶邑,葬于此地。】
,逐华阳【 华阳夫人(约公元前296年—公元前230年 ), 芈姓 ,熊氏,楚国贵族, 秦孝文王 嬴柱的王后。
秦孝文王嬴柱为太子时的封号为 安国君 ,因安国君的兄长 悼太子 在秦昭襄王四十年(公元前267年),安国君得以在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65年)被立为太子。由于安国君嬴柱宠爱华阳夫人,因此立她为正夫人。
华阳夫人虽为 安国君 所宠幸,却没有儿子,后在 吕不韦 的推动下,收嬴子楚为嗣子。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后,安国君继位,史称“秦孝文王”,封华阳夫人为王后,嬴子楚为太子。 秦孝文王 在位三日,之后嬴子楚异人继位,史称“秦庄襄王”。秦庄襄王之母 夏姬 被尊为夏太后,华阳夫人被尊为华阳太后。
秦始皇 嬴政十七年 (公元前230年),华阳太后,后与秦孝文王合葬寿陵。】
,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这是下定义之笔,认为没有客卿的功劳就没有现在秦国的强大,上述都是以历史史实来证明纳天下之士而不问出处的好处。】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 昆山之玉指昆仑山的美玉,相传这种玉燔以炉炭,三日三夜,色泽不变,是玉中之美者。比喻杰出的人才。】 , 有随和之宝【 随候之珠,和氏壁:《 和氏璧 传》是一篇传记,讲述的是 春秋时期 ,楚国有一位叫 卞和 的 琢玉 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 玉璞 ,呈给 楚厉王 、 武王 、 文王 去,均不被认可,而终,文王命人剖开这块 璞玉 ,见真是稀世之玉,便命名为 和氏璧 的故事。 】 , 垂明月之珠 【 又叫夜明珠,是一种稀有的宝物,古称“ 随珠 ”、“ 悬珠 ”、“ 垂棘 ”、“明月珠”等。通常情况下所说的夜明珠是指荧光石、 夜光石 。它是大地里的一些发光物质由初的岩浆喷发,到后来的地质运动,集聚于矿石中而成,含有这些发光稀有元素的石头,经过加工,就是人们所说的夜明珠,常有黄绿、 浅蓝 、橙红等颜色,把荧光石放到白色荧光灯下照一照,它就会发出美丽的荧光,这种发光性明显的表现为昼弱夜强。此外,部分工艺品也利用 萤石 的特征制作一些冠以“夜明珠”名称的饰品。】 ,服太阿之剑 【 泰阿t峯i (又名太阿)是古代 十大名剑 之一,是东周时期 越国 欧冶子 和 吴国 干将 两大剑师联手所铸。
《战国策》俦记载“ 韩卒之剑戟…… 龙渊 、太阿,皆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即斩坚。】
,乘纤离之马【 《荀子性恶》:“驊骝、騹骥、纎离、绿耳,此皆古之良马也。”《史记 李斯列传 》:“服 太阿 之剑,乘纤离之马。”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纎离、蒲梢,皆骏马名。” 明 何景明 《画马行》:“紫燕纎离各惆怅,其馀驽劣何足夸。” 】 ,建翠凤之旗【 翠风是古代的一种鸟,立起翠凤羽毛装饰的锦旗】 ,树灵鼍之鼓【 灵鼍(tu 释义: 扬子鳄。) 之鼓,击奏膜鸣乐器。先秦时期,鼍被视为灵物,鼍即古代鳄鱼,因鼓用鳄鱼皮蒙制,故称。 】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 说明国与国之间的物品交流,才能得到奇珍异宝,才能让天下的宝物为帝王所用。 】 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 读音ju t,亦作"駃题",古时良马名,现为公马与母驴所生的力畜,外貌偏似驴,耐粗饲,适应性强,挽力大而持久,但均不及骡,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北农业区,也称驴骡。 )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 丹指丹砂,青指青雘(音“霍”),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 】不为采。【 如果在有秦国土生土长的物品才可用的话,外来物品就不能在宫殿内所使用,那些实用而有价值的东西就使用不上,李斯这里以国与国之间的物品交流的重要性来衬托人才交流的重要性 】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 司马贞 索隐:“或云 宛 珠, 随 珠也, 随 在 汉水 之南, 宛 亦近 汉,故云 宛。” 一说,回旋缠绕作为装饰的宝珠。 司马贞 索隐:“宛谓以珠宛转而装其簪。” 】,傅玑之珥【 耳上的坠玉 】,阿缟【 读音为 go,指古代织物、一种细软的薄缯。 】 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 峁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 这些是秦的本土音乐 】,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指出秦王喜欢上了外国音乐,而放弃了本国音乐,那是因为外国音乐同样很好听,让人快乐。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指 出轻人重物的危害,这不是统治天下,臣服诸候的正确方法。 】
臣闻地广者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踌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神降福,此五帝三王 【 泛指我国上古的帝王。三王: 夏禹、商汤、周文王。五帝: 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 之所以也。今乃弃黔首 【 “黔首”叫法的来历以及历史背景 黔首在战国以及秦朝时期是对的称呼,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服饰皆为黑色。而平民出门会用黑色头巾裹头当成行头,所以就被称为“黔首” 】 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借 寇兵 , 赍盗粮 ”,【 读音是“ji ku 闳丒bng,j do ling”,汉语词汇,意思是把武器借给篪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比喻帮助自己的敌人增强力量。 】 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这句是总结性陈词,那不产在秦国的宝物很多,士人不是出生在秦国,然而愿意效忠秦国的众多。现在驱逐卿来资助敌国,损失民众来让仇国得好处,让自己内部空虚却在外面树怨于各个诸侯国,要想无危难,那是不可能的。 】
《谏逐客书》是李斯给秦王的一个奏章全篇以古论今,凭借他高超的文学水平和清晰的逻辑思路,成功的劝服了秦王嬴政。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谏逐客书原文翻译及注解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谏逐客书原文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懋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书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谏逐客书翻译
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
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因此殷实,因此镑富强,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安定,国力强盛。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懤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侍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如今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宫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人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韶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功能的需要么?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大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北,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抛弃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侍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谏逐客书注解
(1)过:错。
(2)穆公:春秋秦君,姓嬴,名任好,都雍(今陕西凤翔县)。在位三十九年。
(3)由余:春秋晋人。入戎,戎王命出使秦国,为秦穆公所用。献策攻戎,开境千里,使穆公称霸。
(4)百里奚:春秋楚人,字井伯,为虞大夫。虞亡,走宛,为楚人所执。秦穆公闻其名,以五羖(公羊)皮赎他,用为相。
(5)蹇叔:春秋时人,居宋,穆公迎为大夫。穆公出兵袭郑,蹇叔谏阻,不听。秦军为晋军在肴地击败。
(6)丕豹:春秋晋人,父丕郑为晋惠公所杀,因奔秦,穆公用为大夫菗。公孙支:秦人,游晋,后归秦,穆公用为大夫。荐孟明于穆公,为人所称。
(7)并国二十:指用由余而攻占的西戎二十部落。
(8)孝公:战国秦君,名渠梁。在位二十四年。商鞅:即公孙鞅,战国卫人,仕魏为中庶子。入秦,说孝公变法,为左庶长。定变法令,废井田,开阡陌,倡农战,使国富兵强。封于商,称商君。孝公,为惠王所杀。
(9)获楚魏之师:商鞅率兵攻魏,虏公子卬,大破魏军。魏献河西地于秦。商鞅获楚师事不详。
(10)惠王:秦孝公子,名驷。用张仪为相,使司马错灭蜀,又夺取楚汉中地六百里,始称王,在位二十七年。 张仪:战国魏人,与苏秦同师谷子,同为纵横家。苏秦主合纵,合六国拒秦。张仪相秦惠王,主连横,散六国合纵,使六国西向事秦。惠王卒,仪到魏为相卒。
(11)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张仪与司逐客马错争论,张仪主张取三川,司马错主张取蜀,惠王用司马错取蜀。当时张仪为相,故归功张仪。惠王,武王立。命甘茂取宜阳,通三川,也归功张仪。三川,东周以伊水、洛水、黄河为三川。巴蜀,指今四川省。
(12)北收上郡:惠王十年,魏献上郡(今陕西省北部)十五县。
(13)南取汉中:惠王十三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汉中,今陕部。九夷:楚地的各种夷族。鄢郢:在今湖北宜城县。
(14)成皋:在今河南汜水县。
(15)昭王:战国秦武王弟,名稷。并西周,用范雎为相。范雎:参前《范雎说秦王》篇。
(16)穰侯:魏冉,秦昭王母宣太后的异父同母弟。昭王即位,年少,宣太后用冉执政,封为穰侯。 华阳:芈戎,宣太后弟,封华阳君。华阳,在今陕西商县。
(17)内:同纳。
(18)昆山:即昆冈,出宝玉,在于阗(今属新疆)。随和之宝:相传春秋时随侯救了受伤的大蛇,后蛇于江中衔大珠以报,称随珠。春秋时楚人卞和得璞,剖璞得宝玉,琢为璧,称和璧。明月之珠:即夜光珠。
(19)太阿:春秋时楚王命欧冶子、干将铸龙渊、太阿、工布三宝剑。纤离:良马名。翠凤:用翡翠羽毛作成凤形装饰的旗子。灵鼍(tu驼)之鼓:用扬子鳄皮制成的鼓。
(20)说:同“悦”。
(21)駃騠(jut决提):北狄良马。
(22)下陈:犹后列。
(23)宛珠之簪:用宛(今河南南阳县)地的珠来装饰的簪。簪,定发髻的长针。傅玑之珥:装有玑的耳饰。玑,不圆的珠。阿缟:东阿(在今山东)出产的丝织品。
(24)随俗雅化:随着世俗使俗变为雅。
(25)搏髀(b闭):拍大腿以节歌。
(26)郑卫桑间:《礼乐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桑间,卫国濮水上的地名。以上指当时民间的音乐。韶虞武象:韶是虞舜时的音乐。武是周武王时的乐舞,故称武象。以上指当时的雅乐。
(27)五帝:《史记五帝本纪》以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
(28)黔首:以黑巾裹头,指平民。业:立功业。赍(j几):给。
谏逐客书赏析
《谏逐客书》是李斯给秦王的一个奏章。这件事是在秦王嬴瘛政十年。秦国宗室贵族借韩国派水工修灌溉渠,阴谋消耗秦的国力,谏秦皇下令驱逐一切客卿。秦王读了李斯这一奏章,取消了逐客令。可见本文说服力之强。
作者先谈历史,以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接着再谈现实,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之纤离之马等等,都是来自诸侯各国。
实效性:
首先是《谏逐客书》具有明显的实效性。实效,就是要讲求实用,注重效果,这就涉及到公文的目的及功能。公文不像艺文那样,优游浸渍,潜移默化,以美感人,公文乃是“政事之先务”,它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特定的公务,它的功能是可以解决实际的问题。从本质上说公文是一种实用性程式性的文书,以此区别于一般的文章或文学作品。公文所产生的客观效果是衡逐客量公文实用性大小的一个重要尺度。所以公文撰制时必须事先预计效果,办理时讲究效率,客观上注重功效。徐望之《公牍通论》指出:“事前体察周详,令出务求实效。”这说的是下行公文。上行公文也要做到“下情不壅于上闻,谋事惟期其必达”。一篇公文,如果实用性不大,效果不显著,就很难说是上乘之作。因此,实效性显著,应是好公文的重要条件。以此看来《谏逐客书》正是具有实效性显著的特点。这篇公文成功之处就在于,该文一上秦王,就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满意的效果。司马迁在《李斯列传》中曾这样叙述过李斯上书的前因后果:“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当时秦王的逐客令已下,李斯也在被逐之列,而凭此上书,竟能使秦王收回成命,由逐客变为留客、用客、重客,这就不能不承认《谏逐客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公文的实效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论断:
其次,《谏逐客书》在“对事的论断”方面堪称。笔者以为“对事的论断”应视为公文的一个重要特征。事是公文的内容,论断是对公文内容的表达方式。“对事的论断”体现了公文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显然,公文须有事,刘勰所说“言事于主”、“指事造实”,徐望之所说“谋事惟期其必达”、“尚实事不尚虚文”,都指出公文的内容就是事,因为公文就是办实事的。但是公文在表达事时,不必对其来龙去脉进行具体的叙述,往往是高度概括,或者点到为止。公文对于事,主要是用“论断”的方法。正如《公牍通论》所述,“陈言论事”、“公文本质,重论断”。论断是个合成词,包含论和断两个方面。断,判断、决断之谓,对事的是非、得失、功过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对事的实施提出一定的办法。论是论事理,要受文者承办事务,必须把事理论说明白。简言之,断就是要办什么事,论就是办这事的理由。论是断的前提,如果不把事理论清说透,断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说服力。在古代公文中,由于文种不同,对事论断的情况也有别,如下行的君命文种,比较偏重于断,凡戒敕、废立、告谕、政令等,都显示独断的至高权威,而上行文种的章、奏、表、议等则较侧重于论(当然也应有断),凡谏说、劝请、陈乞、弹劾、执异等,本身就需要有充分的理由,不论说何以达其目的。况且上奏文种面对的是国君这个特殊对象,更要情至理足。《谏逐客书》在这一点上,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全文的断就是开头一句话:“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希望通过这一判断成立,使秦王接受,并收回成命,不要逐。为此在下文展开了有力的论说。开头这一断语的
特点是,在客卿已被逐的紧急情势下(《史记集解新序》:“斯在逐中,道上上谏书。”),用非常警醒而委婉的言辞开宗明义,起句发意振聋发聩。本文尤具特色的更在其论的部分,对事理的论说充分深刻,令人信服。这里有必要指出两点,其特殊一是用重笔浓墨,铺张排比,列举事例。如文中铺排了四君用客的大量事实,铺陈了秦王所喜爱的大量生活享用,由于事例充实,铺垫充足,加强了与下文的对比,因而得出的结论极其有力。而这些事例都有所依傍,且经过精心选择,因而显得可靠典型。从铺排的技巧来说,排比句接踵联翩,文意饱满,文气流畅,文势充沛,极有感染力。其二,在论证上的特点是正反并反复对比,层层深化。如在论证的首层,四君用客(实笔)与“却客不内”(虚笔)的对比,首层四君用客与次层秦王轻客的对比,次层重物与轻人的对比,处处在对比之中显示逐客之谬误。全文在逻辑关系上是步步推进,层层深化。时间上由远到近,推移有序:先言古代,次论现实,再次言及未来。在言及逐客的危害时,程度上由轻到重,步步升级:先说如果没有客卿,秦国就不会“富利”和“强大”;接着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直接落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比上层更切近要害;再说弃
黔首、却宾客,是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资助了敌人削弱了自己,对秦国的不利更些;指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不仅不能统一天下,而且有亡国的危险,把逐客的危害引申到极点。这种由轻到重、步步推进的说理过程,避免一开始就突兀冲撞,造成相反结果,它符合人的心理接受规律。
针对性:
再者《谏逐客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公文的针对性一方面是指每件公文都是针对某一具体的事务而发,另方面也指公文具有比较具体的的受文对象,受文者具有确定性。周知性的公文读者面较宽,但也有一定的范围;下行文受文的面相对说要窄一些,在现代的公文中有的还规定了阅读传达范围;上行文一般是给一个上级机关,受文对象很具体。古代的上奏文种是专门给君主的,对象明确。公文写作时都视受文者的不同情况进行斟酌,有的放矢。《谏逐客书》的针对性,从藿内容上来说,是对着逐客这事而发,全文紧紧扣住逐客以论说其错误。文章这样处理很高明,因这逐客的起因是韩国人郑国劝秦王修筑一条灌溉渠,其目的是企图以浩大的工程耗费秦国的财力,使之不能对外用兵,如果就此事进镬行辩解,显然是没有道理的。李斯避开这个起因不谈,只抓住逐客对秦不利来论说,完全从秦国的利益着眼,这就容易使秦王接受。另外,李斯当时也无辜受牵连,但他在上书中片言不涉及自己,这样完全符合公文的本质要求,徐望之说:“公文本质之可贵,贵在一字一句皆从民生国计上着想。”针对逐客对秦不利来论说,正是从国计民生着想的体现。
《谏逐客书》的针对性,还表现在针对特定的受文者来采取谏说的策略。李斯上书是给秦王政这个具体的人看的,如果不熟悉这个人,不揣摩这个人的愿望、想法,不去迎合他的心理需求,那就很容易碰壁。对这个问题,刘勰有中肯的评价:“烦(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荭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出之喜说者也绉。”顺着秦王的感情、心理,引到统一六国的关键问题,符合主要任务的需要。当时秦王的欲望是兼并天下,凡是违反这一欲望,就难以立足,凡是利于达到这一欲望,就容易被接受。李斯紧紧抓住秦王的这一心理,把秦国的霸业作为整篇谏书的灵魂,贯串始终。在论说的首层以秦王政的祖先重用客卿造成“霸西戎”、“治强”、“散六国之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等成就去耸动秦王;在论说的次层则把用客卿提到“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的高度;再接着以古代五帝三王“不却众庶”天下去打动秦王。总之,每个层次都反复论述这样一个根本的利害关系: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就有亡国危险。以利劝之,以害怵之,这就紧紧抓住了秦王的心,深深击中其要害,使秦王顺理成章地接纳其意见,并收回逐客令,达到了上书的目的。
以上论述了《谏逐客书》是如何有针对性地、成功地对逐客之事加以论断,使该公文收到了显著的实效。实效性、针对性、对事加以论断,这三个特征在文中体现为突出。当然,该文还有个别其他的公文特征,像当时李斯已在被逐之中,写这篇上书必须十分注意时效,除了“道上上谏书”急就此文之外,在写法上开头单刀直入,指出逐客之错饬,使秦王为之震动。可见首句发意、开门见山,既为当时紧谏急情势决定,也是公文时效性的要求。
1. 文言文断句技巧 一、明词性
文言文中,名词、代词常作主语和宾语,所以我们拿到一个文段后先找出其中的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谥号等,找出其中的代词,如人称(自、吾、尔、汝、余、我、予、彼),谦称(寡人、臣、妾、朕、孤),敬称(君、公、卿、子、先生、足下),
再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次出现时往往亜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二、找句式
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还有一些固定句式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
“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三、看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易被发现,因为这里涉及到一些表示对话的标志性字词,如“曰、云、言”。但在这里需注意两点: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
四、据修辞
文言文中往往会用到排比、对偶、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好这些特点对我们断句很有帮助。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是用了顶真手法,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
五、依总分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扩展资料;
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当然,他们之间还有相异的地方,学习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句式的相异点。
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文薨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我们常讲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
2. 文言文断句技巧
文言文断句技巧如下:一、读文段,通文意—鸠—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
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雠具体来说,就是走“四步路”:(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
此时切勿动手标点,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丒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给以推断。
【例】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特殊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之词类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这样,对上文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本文是讲湖阳公主新寡,帝为他物色丈夫之事。
主要分两层:一是“微观”湖阳公主之意,了解女方的意向;二是询问宋弘,了解男方的态度。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便可按照从大到小,逐层、逐句标点。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
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例】(2004•)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5分)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③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该段文字讲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得”与“失”。“好事”与“坏事”,“福”与“祸”,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断句时,就可抓住“失马——得马——儿子堕马”这一发展过程,抓住人们的看法和“塞翁”的态度,去逐层、逐句点断。【】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③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者十九 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二、标名(代)词,定主宾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句式时间等。
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在文言文阅读中常见代词基本有下面三种: ⑴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相”作互指代词,偢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啻《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⑵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⑶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俦指示代词。注意:文言文中,人名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例】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韩非子•说林下》【注释】 (1)刻削:雕刻。道:指道理,规律。
2)举事:做任何事情。然:这样。
(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其事寡败【例】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2005年。
3. 文言文断句练习100句
1.阅读下面文言文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天子尝欲教子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①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由此上益重爱之[注]①不至:可译为“不必”。(1)用“/”给这段话标上句读(断句)(2)翻译这段文字。
2.阅读下面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选自唐刘觫隋唐嘉话(1)用“/”给这段话标上句读(断句)。
(2)翻译这段文字。 3、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茂盛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庄子山木》)(注:这里的"雁"是"鹅")(1)用“/”给这段话标上句读(断句)。
(2)翻译这段文字。4、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为之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问解狐非子之仇也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吕氏春秋孟春纪》)(注:令,邑的行政长官。
尉,朝廷的)(1)用“/”给这段话标上句读(断句)。(2)翻译这段文字。
5、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竑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城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李斯《谏逐客书》)(1)用“/”给这段话标上句读(断句)。
/Channel_13/SoftShow.Asp?SoftID=834521 点此链接,不行的话,就粘贴到地址栏中。
4. 文言文怎么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
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
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
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谏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2)、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
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
(3)、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王充《订》)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4)、据排偶,定句读。
一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5)、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6)、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墀》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5. 文言文如何断句
个人来说:把人名地名等挖出来,剩下的字词,分析词性,是动词,形容词,名字还是介词等等,找出一种断句方法,让意思能翻译得通顺。断错了意思往往会偏很多,但是译法还是通畅的,这就要涉及更深的学术方面了。
教学来说:
两个原则
1不破坏词语相对完整性
比如青山不能断为青/山
2符合我们平常朗读习惯
否则就像上面人说的,一个标点断一下就行了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殠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
6. 文言文断句的方法(不要太长)
语感的确是很重要的,读与不读,读的多少是会有明显别的。
还是在网上找了一个通用的方法,觉得说得还比较在理,看看有没有帮助吧。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考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瘛有许多不妥之处。
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
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
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2.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易被发现。
文嚟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如广东卷中的 “史官曰”。 4.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传为美谈。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 雠志。
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①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例如清人彭吜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
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
“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5. 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6.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
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炿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
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7.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人写文章,十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