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分择校 >

百家讲坛范蠡_百家讲坛范蠡第七集

迄今《百家讲坛》讲过的专题有哪些?

孙立群:《吕不周思源:《周思源评说红楼梦》、《三国人物》韦》、《李斯》、《范蠡》、《千古中医人物之扁鹊》

百家讲坛从2001年7月9日开播,至今已有7年。

百家讲坛范蠡_百家讲坛范蠡第七集百家讲坛范蠡_百家讲坛范蠡第七集


百家讲坛范蠡_百家讲坛范蠡第七集


我从2002年吧,开始马未都:《马未都说家具收藏》、《马未都说陶瓷收藏》收看“百家讲坛”。最早的百家讲坛许多节目只是一期而已,后来科教频道改版后才出现一些系列的专题。所以,要问有多少专题,恐怕你得问“百家讲坛”的制片万卫(他基本从一开始就在做“百家讲坛”的制片)去了。

百家讲坛有哪些历史经典讲解

金正昆:《金正昆谈现9、华夏春秋志代礼仪》

王立群讲过一回太后系列的,选取故事经典,很好,百度打(百家讲坛 )即可,本人也是这个爱好者,同喜情给分

7、风雅百代存经典的我个人讲袁崇焕的

隋丽娟《说慈禧》_

《两宋风云》

求百家讲坛节目单

讲座名录

楼主,太多了,在这里发不全,我把精彩的发这里,02到09的全部目录发你的邮箱去了,注意查收 [编辑本段]讲座名录 阎崇年:《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

于 丹: 《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论语〉感悟》

王立群:《汉代风云人物之项羽》、《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王立群读〈史记〉之秦 始皇》、《千古中医人物之华佗》

纪连海:《正说和珅》、《正说纪晓岚》、《正说多尔衮》、《正说鳌拜》、《正说吴三桂》、《李连英》、《千古中医故事之张仲景》

钱文忠:《玄奘西游记》、《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千古中医故事之李用现代人(其实准确地说,我们国人现在还不能算是现代人,顶多现代人的初级阶段而已)的眼光来看,王实甫用不错的文笔讲述了一个磨磨唧唧但又很有味道的爱情故事。时珍》、《规》(即将播出)、《墨子与鲁班》(即将播出)、《我的老师季羡林》(即将播出)

金正昆:《身边的礼仪》、《金正昆谈现代礼仪》(两个讲座有重复)

张望朝:《杨子荣》、《抗日名将杨靖宇》

蒙 曼: 《品读》、《太平公主》、《唐玄宗》(即将播出)

乔 良: 《新解三十六计》

康 震: 《诗圣杜甫》、《苏轼》、《诗仙李白》、《李清照》

孟宪实:《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出书时与上一讲座合编为《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唐高宗真相》

隋丽娟:《慈禧》、《孝庄》(即将播出)

马 骏: 《二战人物》

刘心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秦可卿,贾元春,妙玉,宝玉,黛玉,宝钗,湘云,众人物结局,情榜多个单元)

孔庆东:《孔庆东看武侠》、《鲁迅》

孙丹林:《楹联的故事》、《唐伯虎》、《陆游》

马瑞芳:《马瑞芳说聊斋》

方尔加:《孔子》、《汉代国策风云》

李 蕾: 《红旗渠的故事》

马未都:《马未都说家具收藏》、《马未都说陶瓷收藏》、《马未都说玉器收藏》、《马未都说杂项收藏》

喻大华:《道光与》、《嘉庆》、《咸丰》(即将播出)

吴建民:《吴建民论风云》、《吴建民外交》、《吴建民盘点2004形势》、《吴建民盘点2004外交》段怀清:《四大爱情故事》(梁祝传奇、孟姜女传奇、牛郎织女传奇、白娘子传奇)

周岭: 《曹雪芹》

曾仕强:《胡雪岩的启示》、《易经的道理》(即将播出)

鲍鹏山:《新说水浒》(林冲、武松、李逵、鲁智深、宋江)

:《两宋风云》、《塞北三朝》(敬请关注,以-10实际节目预告为准)

江英:《回首开国大典》(近期播出,敬请关注)

百家讲坛有哪些讲解

“百家讲坛”是第十套(-10)2001年7月9日开播的讲座式栏目,栏目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选题范围包括大学通选课、选修课精华;名校有影响的专题讲座、主题演讲;各界学者、名流的精彩演讲。选择观众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已经成为科教频道的品牌栏目.

易中天 “三国” 现在正讲“诸子百家”本周六(12.13.)墨家与法家于丹 “论语”等最近 人大历史系博导 毛佩奇 “刘伯温”专题

为主存忠,

马明达 纪年海 王立群 易中天

清史:阎崇年《清十二帝疑案》《康熙大帝》;纪连海《多尔衮》《和珅》《纪晓岚》《刘墉》《李莲英》《吴三桂》《鳌拜》;喻大华《道光与》《评说嘉庆王朝》;隋丽君《慈禧》;王晓秋《甲午风云》;曾仕强《胡雪岩的启示》

清史中我阎崇年和隋丽娟的节目

明史:毛佩琦《明十七帝疑案》《大明谋臣刘伯温》《郑12、女人说话(上)和下西洋六百年祭》;孙丹林《唐伯虎》;阎崇年《明亡清兴六十年》

在明史方面百家讲坛比较欠缺,毛佩琦的《明十七帝疑案》关于明朝前期的讲座很不错

宋史没有,只有关于宋朝几位词人的讲座,有康震《李清照》《苏轼》《陆游》,不过在今年百家讲坛会推出主讲的《两宋风云》

唐朝:蒙曼《》《太平公主》;孟宪实《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唐高宗真相》

孟宪实的《贞观之治》《玄武门之变》不错,蒙曼一般

两晋南北朝和隋朝没有讲座

三国:《易中天品三国》;周国平《鲁肃》《关羽》等

汉朝: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王立群《吕后》《项羽》《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先秦和秦朝:王立群《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孙立群《吕不韦》《李斯》《范蠡》;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求助】我想要百家讲坛到现在所播出的所有节目单

易中天 《品三国》 于丹《论语》《老子》《孟子》《庄子》 阎崇年《清12帝》《明亡清兴60年》 太多了

播出时间:周一至周日

41、我心中的陈嘉庚

中午12:45首播,晚上11:10

48、于丹《论语》感悟

次日上午6:40重播。

播出时长:43分钟

1、不停息的旋律

2、传乘的神韵

3、当茶遇到咖啡

4、地球成长史(上)

5、地球成长史(中)

6、地球成长史(下)

8、撼天之旅

10、建筑不是房子

11、冷眼看热点

13、女人说话(下)

14、品读水浒

15、人的生与活

16、生命的奥秘

17、时代的加速器——数字

18、探寻宇宙

19、文明的发动机

20、文学的个性

21、物理的挑战

22、相识数学

23、与健康手拉手

24、智慧的痛苦

25、清十二帝疑案

26、论争象牙塔

27、缪斯女神

28、企业的方向盘——管理

29、的源动力——经济

30、新解《红楼梦》

31、语言的方程

33、孔庆东看武侠

34、明亡清兴六十年

35、易中天品三国

36、于丹《论语》心得

37、于丹《庄子》心得

38、王立群读《史记》

39、我读经典

40、玄奘西游记

42、新解三十六计

43、

44、马未都说家具收藏

45、诗歌唐朝

47、唐高宗真相

49、李清照

阎崇年:《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

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国》、《汉代风云人物》

于 丹: 《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论语〉感悟》

王立群:《汉代风云人物之项羽》、《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王立群读〈史记〉之秦 始皇》

纪连海:《正说和珅》、《正说纪晓岚》、《正说多尔衮》、《正说鳌拜》、《正说吴三桂》、《李连英》

钱文忠:《玄奘西游记》

张望朝:《扬子荣》、《抗日名将杨靖宇》

蒙 曼:《》

乔 良:《新解三十六计》

康 震:《诗圣杜甫》、《苏轼》、《诗仙李白》、《李清照》

孟宪实:《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唐高宗真相》

隋丽娟:《慈禧》

马 骏:《二战人物》

孔庆东:《孔庆东看武侠》、《鲁迅》

孙丹林:《楹联的故事》、《唐伯虎》、《陆游》

马瑞芳:《马瑞芳说聊斋》

方尔加:《孔子》、《汉代国策风云》

李 蕾:《红旗渠的故事》

赵晓岚:《李煜》

孙立群的评价

孙立群:《吕不韦》毛佩琦:《明十七帝疑案》、《郑和下西洋六百年祭姚淦铭:《老子》》、《李斯》、《范蠡》

百家讲坛每期都什么名?

赵晓岚:《金戈铁马辛弃疾》、《李煜》

百家讲坛每期都有不同的嘉宾,主题和题目。因此每期的名称也不尽相同。但是每期的名称都会紧密围绕着该期讲述的历史人物、、文化等主题内容,会取简洁、生动、富有概括性的名称,以便吸引听众的关注和兴趣,同时又能准确表达该期讲述的内容。

32、身边的礼仪

《百家讲坛》每期的节目名字在开播前是不知道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国》、《汉代风云人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共六部:实话孔子、儒墨之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前因后果、继往开来)的,只有主讲人讲完后才能知道!

百家讲坛中关于历史的讲解都有哪些

郦波:《大明名臣 风雨张居正》(近期播出,敬请关注在央视《百家讲坛》播出的春秋时期越国谋士范蠡与美女西施的传奇故事吸引了广大观众,主讲人是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孙立群。易中天称赞他的主讲风格是“满腹经纶,胸有成竹,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他是一个谦逊、低调的人。)

家讲坛是10套于前两年开始的历史文化知识讲座节目,它的开设是央视文化类节目的一个创新,在上也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许多中等程度的历史文化爱好者通过这个节目学习到了很多知识,而阎崇年、易中天、于丹、刘心武、纪连海等学者专家也是因此而红遍全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百家讲坛造就了一批“学术超男”、“国学女星”以及“历史文化热潮”现象,对此,我有自己的几点看法。 1、总的来说,百家讲坛开辟了一个向大众讲解传统历史文化的途径,各个主持人(专家学者)用自己的有独特个性魅力的语言讲解历史和文化。这在当前浮躁的经济里,尤其难能可贵。首先是电视这种最广泛的文化传播方式,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和听众,让他们用这种有别于正史和评书的、新的、融入了现代人读书习惯的方式学习;同时也为学者们的成功提供了宣讲载体。其次,讲的内容和方式都是“雅俗共赏偏于俗”的,这个定位和切入点也决定了其观众的层次以及的反响热烈程度。总评:这是一次成功的创新!2、百家讲坛所讲解的知识都是这些专家学者数十年研究心血的结晶,他们的观点都有新颖、灵活之处。如:刘心武讲解的《红楼梦》,从秦可卿入手,可以解释红楼中的许多疑难问题。易中天讲解《三国演义》,他依据《三国志》史书,把历史故事和文学演义结合起来进行联系讲解、辨析区分。他们另外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个人魅力语言的运用(方言和普通话的结合),那种特殊的语音、语调,对观众有特殊的吸引力。如同实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都用浓重的陕西话讲话一样,正是这种特色才更吸引人。3、我同时觉得这种讲解方式很浪费时间,他们的讲解速度很慢,每天只能讲一点。根本没有看书得来的快!!看书还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在讲解时只是跟着专家的思路去走,失去了想象的机会。但是,电视台的节目中间经常插播一些和地图讲解,有的书中则没有。另外是这些主题片头插播也占用一些时间,对观众也是一种浪费。4、从现在来看,百家讲坛的题材和内容已经从三国、红楼、史记、清史扩展到了论语、苏轼。这是个可喜的进步,但题材和内容还应该再扩展大些,放眼更多的历史文化艺术典籍。这样才能充满发展的活力。5、现在,出版业很发达,每天就有成千上万种书籍摆上书店\书摊。可是能够让人看几遍的书籍很少,大多是看一遍就丧失了兴趣,就冷落在了一边或者进入了废旧书摊。也许现在的读者追求的就是媒体的炒作制造的时尚,盲目跟风——只要是媒体宣传的就是好的。读书的过程“不求甚解”,不求天长地久的深刻,只追求曾经拥有的。如同韩寒一类的青春作家的作品,成为一种浅薄的时尚。我是各种文艺都读的,但是他们的书我就读不下去。于丹的书《论语心得》我觉得也是只能读一遍的书。它们没有多少深度!这也是它们的致命弱点!!我还是愿意去读真正的《论语》,那使我开卷有益,常读常新,受益匪浅!6、时代不同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也就出现异,这很正常。但是,正确和错误的分界也并不是那么截然。易中天表示;“现代的任何学者都不愿放弃大众传媒这一平台;如果孔子生活在今天,他肯定会上电视,不然,像他那样坐着牛车四处讲学太辛苦了。”也许孔子会这样做的,他老人家也是智者,也肯定明白与时俱进的道理的。在那个时代,孔子周游列国彷佛是一次文化礼仪文明传播的长征,使孔子收取了很多追随者,也使孔子学到了很多其它的知识,这是孔子只呆在鲁国所不可想象的。孔夫子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哲理。今天的学者,空头学问太多,能转化为实际功效的理论太少。孔子也整理了《诗经》、《尚书》等典籍,以此来传接文化。孔子在那个时代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理应受到今天人们的尊重。易中天的俏皮话也具有现代人的“X搞”的幽默,所以受到新时期人们的欢迎。的包容性很强,易中天和孔子都有市场,我们都要理解和接受。工具书和时尚周刊,对我们都有用!

<<两宋风云>>最典型的讲解历刘心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史的

明亡清兴六十年

西厢记读后感500字

46、李连英

【第1篇】

“爱骑一匹白战马,

看了《西厢记》之后我觉的这样的爱情史完美无缺的,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有现在难得的一见钟情,有经历各种给予的磨难,有来自双方家长的阻扰,他们之间的爱情可谓是越演越切,在我们看来可谓是天作之合。

这个故事的结尾以似的大团圆给大众一个交代。而我却不太喜欢这样的结尾,我觉的过于通俗化,所以有时我会去看一些国外的经典电视及作品,我觉得他们的结尾都会留下一些空间让观众自己去细细品味,我觉的这样才让作品更有意义,才会促使人们去回味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太喜欢大团圆的结局或直接不用想就可以猜到的结尾,所以我不怎么喜欢看韩剧结尾不是女主角得不治之症就是大团圆。

看了结尾在看一下他的正文,你是否觉得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是否太过于完美了呀?好像他集聚了所有经典爱情的必要情节于一身,就一见钟情而言,现在科学家研究机率很低,况且在古代女子足不出户,所以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开始就有点梦幻般的感觉。后来又经历了的考验,为心爱的女子于权贵做斗争,可谓是要美人不要江山的壮举,验证了爱情史盲目的。在后来来自父母的阻扰,就想现在的父母一样有爱情还不行没面包我的女儿会受苦的,于是一介书生张生为爱情上京赶考,得到上天眷顾荣归故里娶了崔莺莺,这好似现代大多数人的爱情观鲜花于面包不可兼的,就会放弃爱情,但是张生做到了鲜花面包都要,即使高中也没有抛弃崔莺莺这也很不容易,现在很多人都在爆发后抛弃自己的发妻,我觉的《西厢记》中的这一点我比较喜欢。

这一段爱情流传至今,可能是因为它留给了人们对心中美好爱情一方净土吧!所以一直被后人推崇,但是这样的纯净的爱情在此时物质横流的现实中还剩多少,让我们在自己的心里回答吧!

【第2篇】

“呖呖莺声花外啭,行一步可人怜。解舞腰肢娇又软,千般袅娜,万般 ,似垂柳晚风前。”——《西厢记》

《西厢记》的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诗人元稹的传奇《莺莺传》,在时代长河总流传甚广,一些文人、民间艺人纷纷将其改编成说唱和戏剧。《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也是一部优美动人的戏剧,也是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名著。

剧本讲述的是张生与崔莺莺这一对情人冲破困阻终成眷属的故事。全剧共五本二十折。故事内容生动,情节曲折,缠绵悱恻,跌宕起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如同身临其境。

看见这些运用极其娴熟的传统技法的文字,我的内心总是会涌起一种潺潺的崇拜感。再看见这些刻画的细腻而生动的人物形象,好像再现了这个千古传诵的爱情故事。

如彪虎。

使一柄大刀,

冠绝今古。

扶社稷,

清毛佩琦:《明十七帝疑案》、《郑和下西洋六百年祭》、《大明谋臣刘伯温》寰宇,

安邦国。

愿削平祸乱,

开疆展土。”

——《西厢记》

在听完这一段简短小诗语的此时此刻,我不得不想把文学家元稹的那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改为“不是文中偏爱汝,此诗消去更无诗”啊!

总之,人不能永远沉困在那暗无天日的等待当中,应该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梦寐以求的物品或,去追求自己的那段缠绵的爱情,应该向《西厢记》当中记述的一样——与自己的另一半一起冲破困阻,追求自己的幸福。

【第3篇】

近来无事闲看,遇到《西厢记》,将其版看完。

张生一见倾心崔莺莺,经过退贼赖婚、门第赖婚、状元蜚语等几波浮起,终于抱着美人归的故事。故事最精彩处在红娘往返与莺莺和张生之间,张生和莺莺书信往来,以致花影重叠的精细描写。比如“有闰年闰月何不闰个五更”,再比如“恨不能拜托枫树林梢挂住那已经西斜的太阳”,情爱洗礼,跌宕机谋,很多章节读罢让人很是入味。也想起了《聊斋》里的,但故事多凄婉玄幻,云雨直白,远非《西厢记》的绵思清悠所能比也。

试想古人在传统礼教的压迫下争取婚爱自由是何其难也。又试想那古人安全措施不健全,往往一夜之欢而玷污清白,又何其悲也。再试想古代很多婚姻只是条件的比较和父母的总承包,失之太多的人生创意,又何其憾也。

或许也正缘于此,才有那么多动人的故事流传:牛郎和织女的相遇,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私奔,范喜良和孟姜女的悲剧,周郎与小乔的绝美,曹植对甄氏相思入骨,范蠡携西施泛舟江湖,以及梁祝化蝶、娥皇哭虞舜、神女会襄王、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苏小小风华残落历代伤……

某一年,绍兴的夜晚,独自来到沈园,看墙上依旧残留着当年的词,听婉转悠长的越剧《钗头凤》,想起陆游和唐婉凄美的爱情,心潮澎湃,久难平息。

想起了央视百家讲坛的有个老,评论古代经典中的爱情,讲到动情处竟是手抖声颤。这些爱情串起来,就是一部伟大的史诗。

三国时代为什么大部分人物都是单名?

张飞,关羽

应该说这个确实是王莽的问题。楼上说道王莽长孙改名的事情,是可以查到史料的,是真的。百家讲坛“胡阿祥说国号莽的‘新朝’”之中说起过这件事。

儿为什么王莽之前就有单名,有人说是单名为尊,但是单名为尊是在王莽之后,之前并没有很严格的说法,王莽之前虽仍是单名比较尊贵,但也有很多人是双名的。比如汉昭帝就叫刘弗陵。到了三国之后,就不是太讲究这个了,很多人物都是双字名。不过,历代的名字(少数民族政权除外),除了明朝,其他朝代的,大多是单名。

问的好,看的出你蛮细心的,因为那时候王莽篡位,发法令规定只有有罪的人或者下等人才能给多个名,其宰天下,他一律是单字,虽然王莽是在三国之前的人物,但是人们已经习惯了法令也就没改了。

在先秦及更早的古代,很多名字都是一个字,如尧、舜、禹等,后来慢慢有两个字的,再有三个字的。古代的人相对现代要少,能识文断字的更少,能起正规名字的人更少,所以即使单名也很少重复。还有大约是古人的习惯,认为单字的名字比较尊贵,这一点从古代的王爵分封就可以看出,一字王的地位要比两字三字王要尊贵的多。貌似谥号也是。

古代在东晋时期出现的 “门阀制度” ,严格要求 “辈分” 的清晰,所以在名字中加入了 “辈分” 的字,逐渐就出现了 “双名” 的现象。

到了唐朝,一辈是 “单名” ,一辈是 “双名” :李渊、李世民、李治.....等等。体现了单名的延续性和双名的普遍性。

现在的 “家谱” ,都是有一个“谱系” ,事先规定了这个家族以后的辈分。

因为有字,字多体现一个人的性格与信念

那时姚淦铭:《老子》候还限制在单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