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这一成语出自于《旧唐书·魏征传》,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的重要思想原则。该成语最早是由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提出的。
实事求是的作者: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在位期间,虚心纳谏,广听众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他经常告诫自己的臣子,要实事求是,不要粉饰太平,更不要欺上瞒下。唐太宗认为,只有摸清实情,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解决问题,造福百姓。
唐太宗的这一思想被后来历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所继承和发扬。宋代思想家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解释说:"实事,实情也;求,索也。谓只就实情求索,不可随人情,亦不可徇己意。"明代思想家王阳明也提出:"知行合一,事上磨练,方能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这一思想原则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要求人们在处理问题时,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不能主观臆断,也不能盲目跟风。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高度重视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将其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他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根本观点。"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实事求是这一思想原则始终发挥着指导作用。
实事求是也是一种科学的态度,要求人们在认识和探索事物时,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尊重事实,不夸大,不缩小,不主观臆断,不强词夺理。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做出正确的判断,获得正确的结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