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粉佳人休更老,浪子莫教贫”是什么意思
若要断酒法,醒眼看醉人。意思是:年轻俊俏的女子要让她永远展示她的美丽,举止洒脱的才子不能让他贫穷。
文人墨客下一句是什么_夸人文笔好,有才华的句子
文人墨客下一句是什么_夸人文笔好,有才华的句子
不知细叶谁裁⑹出, 二月⑺春风似剪刀。 【注释】 ⑴ 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
出自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增广贤文》。《增广贤文》集结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
桥回行欲断, 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 青楼扑酒旗。赏析:
因为女子的美丽会让人间显得更加美好,而才子的学识会让世界变得多姿多彩。所以,要为年轻美貌的女子留住青春,让举止洒脱的才子摆脱。
“红粉佳人休使老,浪子莫教贫”鲜明地说出了这一观点,尤其是后半句更是自古以来多少才子的呼声,他们虽然满腹才华,但却是因为家境贫寒、出身低微等原因而被埋没,一生才华无处施展,只得抑郁终生。
“浪子莫教贫”这是他们心底的呼声,他们希望当权者不计权势财富,更看重他们的才华,他们的学识,给他们一个展示抱负的舞台。这种情绪积累了几千年,在历代文人的诗词中也多有流露,可是这种状况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这不能不说是当时统治者的悲哀,的悲哀。
原文: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
当时若不登高望,谁信东流海洋深?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两人一般心,无钱堪买金;一人一般心,有钱难买针。
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
是亲不是亲,非亲却是亲。
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
莺花犹怕春光老,岂可教人枉度春?
相逢不饮空归去,洞口桃花也笑人。
红粉佳人休使老,浪子莫教贫。
黄芩无,阿魏无真。
客来主不顾,自是无良宾。
良宾主不顾,应恐是痴人。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
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
闹市挣钱,静处安身。
来如风雨,去似微尘。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
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
自恨枝无叶,莫怨太阳偏。
大家都是命,半点不由人。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
再三须慎意,莫欺心。
虎生犹可近,人熟不堪亲。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有茶有酒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
山中也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
力微休负重,言轻莫劝人。
无钱休入众,遭难莫寻亲。
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士乃国之宝,儒为席上珍。
求人须求英雄汉,济人须济急时无。
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
久住令人,频来亲也疏。
酒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
作品评价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增广贤文》也不例外。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必然打上那个时代的印记。不少内容反映了封建和道德观念,甚至带有明显的封建迷信、的色彩;有的内容以个人为中心,反映了当时及时下人们普遍存在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思想。
有的反映了在当时乃至当今制度下小市民阶层得过且过、畏缩苟安的心理和避祸厌世的消极人生哲学;有的在当时不失为对现象的正确反映,今天已失去了借鉴的意义;还有一些内容含义比较模糊,或者只有片面的真理性,如果不做正确的理解,就会变成错误的东西。
编:增广贤文,其实有它笼统的价值。我们鉴赏的时候要看清楚它每一句话的立场。一个是本位立场,一个是自然法则立场。不同的立场所产生的观念自然不同,更何况我们立场和自然立场完全是相反的。所以感觉到里面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
就像古贤圣人和我们绝大多数的人的立场相反一样。圣人适应于自然,而我们随流于。我们是欲得而终不能得,而圣人欲舍而终有得。我们修果,他们修根。我们修名利,他们修根本。
参考资料:
出自:《增广贤文》释义:漂亮的女人不要让她变老,的浪子不要让他。理解:女人爱美,男人爱,均是人之本性。可偏偏天不遂人愿,活脱脱带给美人和浪子各自一个克星:衰老和。不是美人、不是浪子也就罢了,可偏偏女人长得漂亮,男人性情倜傥,“朱颜辞镜花辞树”,美人怕就怕岁月的剪刀手,在脸上剪出若干皱纹,人老珠黄空悲切;“人不只为贫”,浪子怕就怕囊中空空,“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任凭你万千情种,也难以尽情发挥。其实我想,这样的诗句也都是文人墨客对现实中美人易迟暮、浪子难脱贫的感慨而已,哪个男人不想香车宝马、美人在抱?可是谁也挡不住岁月的流逝,谁也摆脱不了贫穷的困挠,这些都是没办子的事。在现在,丑女都可以整容变造美女,男人也应该想着法子挣钱致富不是?即便不能发大财,也应该好学求进,做自己喜欢的事,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意思也不能过于狭隘,代表的应该是:自由、洒脱、保持自我与积极向上!
大意:女人要做红粉佳人就趁年轻,否则人老珠黄了便吃不来这碗饭的了。那是靠青春做本钱的;男人想要浪荡,穷人家的孩子就别去学了。那是要靠钱财来撑持的。
九曲流觞什么意思(九曲流觞下一句)
这句话连起来的意思就是时间已经定下了,准备了一些酒水,以表达自己的尊敬之情,其实这是一句自谦的待客之道,也就是代表主人一种比较谦虚的说法,就是简单的准备了一些酒菜,希望能够表达我对你的敬意。2.”“流觞曲水”,是选择一个风雅静僻的地方,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在潺潺流波的曲水边,一人把盛满酒的杯子放在流水上让酒杯顺流而下,酒杯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喝掉,然后趁着前人认为此诗有本事,冯浩并认为系为洛阳歌妓柳枝作。由于年代久远,别无旁证,真实情况,已难考知。微醉作诗。
3.魏晋时,文人雅士喜袭古风之尚,整日饮酒作乐,纵情山水,清淡老庄,游心翰墨相见易得好,久住难为人。,进行这种“流觞曲水”的游戏。
4.这种有如“阳春白雪”的高雅酒令,不仅是一种罚酒手段,还因被罚作诗这种高逸雅致的精神活动的参和而不同凡响。
略备薄酒下一句是什么
咏 柳 [宋]曾 巩吉时已定,略备薄酒下一句是聊表敬意。
从“折尽向南枝”和“柔条过千尺”这样的词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习俗、时尚存在的普遍性。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如周邦彦词中提到的“隋堤”,还有下文的“霸陵”(附近有霸桥)即是。在古代很多文人喜欢用这样的话来希望邀请的朋友到自己家里面做客。另外这句话其实还有招待不周或者是希望客人在不满意的时候能够原谅自己的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一些意思,这是一些客套的说法。主人在招待客人的时候,即便用上好的酒水,但是也喜欢说是一杯薄酒。
古代文人招待客人的词句及解释如下:
薄酒数觞、敬备浊酒、粗置淡茶、粗置素宴、聊备薄酌都是用于酒宴邀请函的,是的谦词。聊表敬意:聊,略微;略微表示一下心意。古代文人墨客也有用诗词来表达北宋 苏轼 《次韵周开祖长官见寄》:“从今更踏青州曲,薄酒知君笑督邮。”
一年之计在于春上一句是什么?
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1、”一年之计在于春”下一句是,一日之计在于晨。
一、成语用法2、出处:《增广贤文》。
3、原文: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4、意思:一年的收成就在于春天的种植,不然秋后就不可能有收获。一天的学习就在于早晨的用功晨读,只有这样才能学到自己应该掌握的知其实这句话本没有下一句的,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人墨客尤其擅长对偶,很多学富五车的才子硬是给出了很多精彩的下句。比如有网友对曰:“没有金箍棒,别穿小短裙。”这句话虽然总体上对仗工整,但意思却令人难以参透,有人说意思是没有金箍棒一样的身材,就不要去穿小短裙,也有人说是没有降妖伏魔的本事,就不要去充当兄。识。
5、扩展:“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话是劳动在千百年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经验,它强调了春在一年四季中所占的重要位置。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对春的赞美诗更是比比皆是。人们还将人的年轻时期称为“青春”,歌颂春的创造力,强调春的宝贵。
文人墨客是指古代文人,那现代用什么成语代指呢?
借问酒家何处有?称呼现代文人的成语可以是“文人雅士”,或大多直接称之为“文人”。
1.文人雅士wénrényǎshì
释义:有学问和处事修养的孤高的人。
2.文人wénrén
释义:现代词,是一3.文人定义:个专有名词,指的是指会写文章的读书人。
诗人、作家、评论家张修林在《谈文人》一文中对"文人"作如下定义:并非写文章的人都算
文人。文人是指人文方面的、有着创造性的、富含思想的文章写作者。严肃地从事哲学、文
学、艺术以及一些具有人文情怀的科学的人,就是文人,或者说,文人是追求人格与
价值,更多地描述、研究和人性的人。正如林泽罡先生那种人。
4.近代著送别时不仅折柳相送,饯行饮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时还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现成的,几乎当时有点文化的人都可随口唱出;诗人们当然更要吟诗赋词以相赠。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相关的作品,可以说这是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名文人
、胡适、郭沫若、梁实秋、王元化、钱钟书、陈寅恪、季羡林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下一句是什么?是什么意思?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没有下一句,这是民间文人的杜撰,一般这样讲:“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
唐·温庭范《题望苑驿》“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源自清·《义妖传》。但“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也讲得通,这句话是通过《白蛇传》流传开的。诸如此类的还有像“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等等。
马行无力皆因瘦,人不只为贫。这都是那些文人墨客的笔墨游戏而已,是很严肃的,从来没有这些酸腐的话。!这里不管是“十年”“百年”“千年”都是概数,意在说明缘份不易。要努力珍惜。
也就是说:一百年的缘份,可以在今世坐同一座船,而做夫妻,则需要一千年的缘份。做夫妻不容易,所以要珍重缘份,好好关爱你的爱人。
文人墨客意思是什么?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1. 关于柳的诗句及含义鉴赏 一、“折柳”之深情 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在日常生活中,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有的就比较容易理解,有的不是很好理解,偶尔有时候会听见别人提到文人墨客这个词语,那么文人墨客意思是什么呢?
出自: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1、 解释:泛指文人、文士。拼音:wén rén mò kè。
关于文人墨客意思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关于柳的诗句和解析
咏柳作者:贺知章 年代:唐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
风弱知催柳,林青觉待花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理由有三:一是这诗句来自《诗经》,而且是名句,读书人人人熟悉;二是“杨柳依依”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为后来的的送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三是《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不容怀疑的,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当然来自经典。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把《渭城曲》中“客舍依依杨柳春”改为“客舍青青柳色新”,我以为不妥。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003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的就是这首诗。)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就是柳絮。
苏轼有《杨花词》) 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诗词中不仅写“折柳送别”这种行动,而且,凡是与柳相关的词语都要拿来抒发分别时的离愁别恨,朋友间的厚意深情。
如“柳丝”、“柳枝”、“柳阴”、“柳色”、“烟柳”“柳绵”(又可说成是“柳花”、“杨花”、“柳絮”)、“杨柳”、“折杨柳”、“杨柳春”、“杨柳依依”等等。“折柳”诗词中,还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
宋朝礼部属官李之问,爱上了都城名妓聂胜琼。李将回原籍时,聂胜琼为之送别,饮于莲花楼,唱了一首词,末一句是:“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
为这,李之问又留下来住了一个多月。后来因为妻子催促太紧,李不得不怅然离去。
不到十天,聂胜琼写了一首《鹧鸪天》,寄给李之问。李中途得之,藏在箱子里,回家后被妻子发现。
李只得以实相告。李夫人读了《鹧鸪天》,见其语句清健,非常高兴。
不但没有阻止李聂的这段情缘,反而拿出私房钱让李之问去都城迎娶聂胜琼。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二、“折柳”之缘由 分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呢?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忘怀。但是,这种解释我们感到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
折柳送别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习俗,恐怕不是一个“谐音”就能解释清楚的。因此,古代就有人从另外的角度探求这其中的缘由。
如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这种解释是很合理的。
但是,我以为,这还不是“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的最初缘由。最早的渊源应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古诗。
与之相关的乐曲有这样三首:一是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有一首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李白《塞下曲》:“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还有前面提到的《春夜洛城闻笛》,这两首诗中所言“闻折柳”,都应该是《折杨柳枝》这支曲子。二是唐朝的《渭城曲》,又称《阳关三叠》。
其实原来并不是一首歌曲,只是王维写的一首诗《送阮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由乐人谱入乐府,当作送别曲,并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重叠歌唱,所以称为《阳关三叠》。这在唐朝是一首非常流行的送别曲。
三是唐朝的《杨柳枝词》。是唐教坊曲名,作者多以此题咏柳,以。
2. 关于柳的诗 加赏析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杨柳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
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读者所经常看到的。
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
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
《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可爱”。
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从“碧玉妆成”到“剪刀”,读者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我国古代有不少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
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
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
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
而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相呼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
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之作。
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
比拟和比喻新奇贴切是此诗的成功之处。因此《唐诗笺注》云:“赋物入妙,语意温柔。”
3. 柳的诗句及赏析 学习古文的方法
咏柳⑴ 【唐】 贺知章 碧玉⑵妆⑶成一树⑷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⑸。
本诗描写的是垂柳。 ⑵ 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⑶ 妆:装饰,打扮。
⑷ 一树:满树。一,满,全。
在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⑸ 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⑹ 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状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⑺ 二月:农历二月,正是仲春时节。
⑻ 似:好像,如同。 【译文】 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
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象剪刀的二月春风啊! 【题解】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赏析】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
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
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
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李商隐的《柳》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
句句写柳,而全篇不着一个“柳”字;句句是景;句句咏物,而又句句写人,抒发对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叹之情。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
赠柳 作者:【李商隐】 年代:【唐】 体裁:【五律】 类别:【未知】 章台从掩映, 郢路更参。 见说极, 来当婀娜时。
【注释】: 《赠柳》,其实就是咏柳。咏而赠之,故题曰“赠”。
李商隐对柳很有感情,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这一首同他别的那些咏柳诗不同,它的背景不是一地一处,而是非常广阔的地域。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首联就从京城长安到大江之滨的江陵,写柳从北到南,无处不在,“掩映”“参”,秀色千里。
次联“”、“婀娜”,则是写柳的体态轻盈。柔长的柳枝,千枝万缕,春风吹拂,宛若妙龄女郎,翩跹起舞,姿态是非常动人的。
“见说”是听见别人说,包括古今之人对柳的赞赏。“来当”句是说自己见到眼前之柳的时候,正当其婀娜多姿之时,表现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上面四句,从广阔的背景上,对春柳作了生动具体的描绘,写出了她妩媚可爱的风姿。 下面接写柳色绵延不断。
一到春天,路旁堤畔之柳笼烟罩雾,葱茏翠绿,望之令人心醉。诗人的目光,正是被这迷人的柳色所牵引,向前移去,直到桥边,眼看柳色就要被隔断,可是跨过桥去,向旁一弯,却又顺着长堤,向前延伸,虽然眼中已望不见柳,但心中仿佛仍然见到青青的柳色向远方伸去。
“行”作“行踪”、“踪迹”解。“意相随”既指春柳傍随长堤而去,也指诗人的心为柳所系,紧随不舍,直至青楼酒旗、柳花似雪之处。
“青楼”、“酒旗”是人间繁华之地;飞花似雪是春柳盛极之时。“忍”即忍心之意,字里透露出诗人的痛惜之情。
花飞似雪,固然美极盛极,然而繁华已极,就意味着离凋谢不远。两句把春柳的繁华写到,也把人的爱惜之情写到极点。
纪昀评此诗云:“五、六句空外传神,极为得髓。结亦情致可思。”
(《李义山诗集辑评》)这四句,意境很美,言外之意不尽,很耐人寻味。 清代王士禛说:“咏物之作,须如禅家所谓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
(《带经堂诗话》)此诗全篇八句,纯用白描,篇中不着一个“柳”字,却句句写柳。而且,仔细玩味,又会发觉它们既是写柳,又象是在写人,字里行间,仿佛晃动着一位窈窕女郎的倩影,韵致,婀娜多情,非常逗人喜爱。
她也许是诗人的友人,也许就是诗人的情人,由于某种原因,他们分离了。咏柳即咏人,对柳之爱怜不舍,即对其所爱之人的依恋与思念。
李商隐的《柳》大致写于大中五年(851)。诗人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
4. 写柳的古诗及其赏析
对柳的吟咏: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刘禹锡(唐)——《竹枝词》
“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唐)——《钱塘湖春行》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曾 巩[宋]——《咏 柳 》
还有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唐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唐 杜甫《腊日
唐 杨巨源《城东早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
唐 韩愈《感春五首》
不觉春风换柳条
唐 韩滉《晦日呈诸判官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
唐·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落花满春光,疏柳映新塘
唐·储光羲《答王十三维》
唐·卢僎《岁晚还交台望城阙成口号先赠交亲
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
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
宋·张来《春日》
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
宋·苏轼《一丛花》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宋·李清照懈恋花》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宋·陆游《马上作》
宋·辛弃疾《感皇恩·为范倅寿
春色撩人,爱花风如扇,柳烟成阵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刘禹锡(唐)——《竹枝词》
“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唐)——《钱塘湖春行》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曾 巩[宋]——《咏 柳 》
5. 关于柳的诗 加赏析
咏柳
作者:贺知章 年代: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杨柳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读者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读者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我国古代有不少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而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相呼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之作。
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拟和比喻新奇贴切是此诗的成功之处。因此《唐诗笺注》云:“赋物入妙,语意温柔。”
6. 与柳有关的古诗词赏析
古今咏柳诗词集萃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读与写 阅读:116次
采 薇 《诗经·小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注]《诗经·小雅·采薇》写的是出征士兵保家卫国怀念亲人和乡土的情思,这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以杨柳作为意象的最早的一首诗。其大意是:当初我们出征啊,杨柳飘拂依依;如今我们归来啊,却是雨雪漫天纷飞。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有清霜”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如梦令 《红楼梦》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
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此词是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人物史湘云所写的“咏柳”词,读来别有生趣。
鹧鸪天 咏柳
意在闲闲
雨过新晴,一时光景尽清妍。
笼烟流翠添娇态,间有蝴蝶舞蹁跹。
柳腰瘦,叶眉欢。也挽人臂也拂肩。
前人惯作离情诉,我今翻成妩媚篇。
[注]这是一位网友所写的“咏柳”词,有古人遗风,更具时代新意。
(晓 雨/辑)
/onews.asp?id=198
墨客文人是什么意思
为人处事的过程中,不能够只显示自己多有本事,而忽略了别人的态度。特别是别人在认真做事的时候,不能随意打断别人的思路,这样的做法非常不礼貌。“文人墨客”是泛指文人、文士还有一首。并且,古人多用于形容读书人、有文采的人。
“文人墨客”这一成语出自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即“而那些封建旧文化培养出来的文人墨客、雅士,置国事于不问,整天吃花酒,作艳诗。”之中。
其实,简单来说,古代产生的一批诗歌巨匠就是当时文人墨客,例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隐——王维”等。当时古代文人墨客素有“以文会友”的传统,如:兰亭雅集、西园雅集、玉山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雅集、香山雅集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