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普通高考 >

高考生物公式讲解 高中生物公式大全总结整理版

求解答高中高考复习生物遗传计算问题

高中生物基础知识大全相关 文章 :

选B,该题可简化为AA(1/3),Aa(2/3)连续自交,淘汰aa个体,则淘汰后Aa的概率为2/(2N+1),N代表自交(p+q+r)2=p2+q2+r2+2pq+2pr+2qr=1,p+q+r=1。p、q、r各复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例如:在一个大种群中,基因型aa的比例为1/10000,则a基因的频4、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①相同点是染色体的行为特征相同,染色体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②区别: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植物细胞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动物细胞由细胞的两组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末期(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植物细胞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形成细胞壁将细胞质分裂为二;动物细胞: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将细胞质缢裂为二。率为1/100,Aa的频率约为1/50。次数,2N应该为2的N次方,水平太低,不好意思。但你的题目应该有问题,“则在第5代中符合理想表现型的能稳定遗传的个体中杂合体还占”应改为则在第5代中符合理想表现型的个体中杂合体还占,

高考生物公式讲解 高中生物公式大全总结整理版高考生物公式讲解 高中生物公式大全总结整理版


高考生物公式讲解 高中生物公式大全总结整理版


高考生物公式讲解 高中生物公式大全总结整理版


高中生物基础知识大全

③哈迪-温伯格定律:A%=p,a%=q;p+q=1;(p+q)2=p2+2pq+q2=1;AA%= p2,Aa% =2pq,aa%=q2。(复等位基因)可调整公式为:

一路走来,懵懵懂懂,跌跌撞撞,或欢欣或鼓舞,一个脚印一步成长,深深浅浅,感谢时光,教会了我如何成长,如何去演绎自己的人生,让我对这个未知世界有了一点感性的认识,它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完美,它和人一样有优点也有缺点。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基础 知识大全 ,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生物基础知识大全一

名词:

1、呼吸作用(不是呼吸):指生物体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 其它 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3、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等有机物分解为不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4、发酵:微生物的无氧呼吸。

语句:

1、有氧呼吸:①场所:先在细胞质的基质,后在线粒体。②过程:阶段、(葡萄糖)C6H12O6→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细胞质的基质);第二阶段、2C3H4O3(丙酮酸)→6CO2+20[H]+少量能量(线粒体);第三阶段、24[H]+O2→12H2O+大量能量(线粒体)。

2、无氧呼吸(有氧呼吸是由无氧呼吸进化而来):①场所:始终在细胞质基质②过程: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相同;第二阶段、2C3H4O3(丙酮酸)→C2H5OH(酒精)+CO2(或C3H6O3乳酸)②高等植物被淹产生酒精(如水稻),(苹果、梨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高等植物某些器官(如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产生乳酸,高等动物和人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4、呼吸作用的意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其它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6、产生ATP的生理过程例如:有氧呼吸、光反应、无氧呼吸(暗反应不能产生)。在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内,形成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叶绿体基粒(光反应)、线粒体(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高中生物基础知识大全二

植物的矿质营养

名词:

1、植物的矿质营养:是指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运输和利用。

2、矿质元素:一般指除了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有13种.其中大量元素7种N、S、P、Ca、Mg、K(Mg是合成叶绿素所必需的一种矿质元素)巧记:丹留人盖美家。Fe、Mn、B、Zn、Cu、Mo、Cl属于微量元素,巧记:铁门碰醒铜母(驴)。

3、交换吸附:根部细胞表面吸附的阳离子、阴离子与土壤溶液中阳离子、阴离子发生交换的过程就叫交换吸附。

4、选择吸收:指植物对外界环境中各种离子的吸收所具有的选择性。它表现为植物吸收的离子与溶液中的离子数量不成比例。

5、合理施肥:根据植物的需肥规律,适时地施肥,适量地施肥。

词语:

1、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①吸收的状态:离子状态②吸收的部位: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③、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可以分为两个过程:一是根细胞表面的阴、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离子进行交换吸附;二是离子被主动运输进入根细胞内一、选择题部,根进行离子的交换需要的HCO3-和H+是根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CO2与水结合后理解成的,根细胞主动运输吸收离子要消耗能量。④影响根对矿质元素吸收的因素:a、呼吸作用:为交换吸附提供HCO3-和H+,为主动运输供能,因此生产上需要疏松土壤;b、载体的种类是决定是否吸收某种离子,载体的数量是决定吸收某种离子的多少,因此,根对吸收离子有选择性。氧气和温度(影响酶的活性)都能影响呼吸作用。

2、植物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的过程。①吸收部位:都为成熟区表皮细胞。②吸收方式:根对水分的吸收---渗透吸水,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主动运输。③、所需条件:根对水分的吸收----半透膜和半透膜两侧的浓度,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能量和载体。④联系:矿质离子在土壤中溶于水,进入植物体后,随水运到各个器官,植物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的过程。

3、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①运输:随水分的运输到达植物体的各部分。②利用形式:矿质运输的利用,取决于各种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K在植物体内以离子状态的形式存在,很容易转移,能反复利用,如果植物体缺乏这类元素,首先在老的部位出现病态;N、P、Mg在植物体内以不稳定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能转移,能多次利用,如果植物体缺乏这类元素,首先在老的部位出现病态;Ca、Fe在植物体内以稳定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不能转移,不能再利用,一旦缺乏时,幼嫩的部分首先呈现病态。

4、合理灌溉的依据:不同植物对各种必需的矿质元素的需要量不同;同一 种植 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各种必需的矿质元素的需要量也不同。

5、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与呼吸作用相关,在一定的氧气范围内,呼吸作用越强,根吸收的矿质元素离子就越多,达到一定程度后,由于细胞膜上的载体的数量有限,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就不再随氧气的增加而增加。

高中生物基础知识大全三

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名词:

1、食物的消化:一般都是结构复杂、不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机物,经过消化,变成为结构简单、溶于水的小分子有机物。

2、营养物质的吸收:是指包括水分、无机盐等在内的各种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3、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

4、氨基转换作用:氨基酸的氨基转给其他化合物(如:丙酮酸),形成的新的氨基酸(是非必需氨基酸)。

6、非必需氨基酸:在人和动物体内能够合成的氨基酸。

7、必需氨基酸:不能在人和动物体内能够合成的氨基酸,通过食物获得的氨基酸。它们是甲硫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等8种。

8、糖尿病:当血糖含量高于160mg/dL会得糖尿病,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疾病由于糖的利用发生障碍,病人消瘦、虚弱无力,有多尿、多饮、多食的“三多一少”(体重减轻)症状。

9、低血糖病:长期饥饿血糖含量降低到50~80mg/dL,会出现头昏、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等低血糖早期症状,喝一杯浓糖水;低于45mg/dL时出现惊厥、昏迷等晚期症状,因为脑组织供能不足必须静脉输入葡萄糖溶液。

词语:

1、糖类代谢、蛋白质代谢、脂类代谢的图解参见课本。

2、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三类营养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程度不完全相同,一是转化的数量不同,如糖类可大量转化成脂肪,而脂肪却不能大量转化成糖类;二是转化的成分是有限制的,如糖类不能转化成必需氨基酸;脂类不能转变为氨基酸。

3、正常人血糖含量一般维持在80-100mg/dL范围内;血糖含量高于160mg/dL,就会产生糖尿;血糖降低(50-60mg/dL),出现低血糖症状,低于45mg/dL,出现低血糖晚期症状;多食少动使摄入的物质(如糖类)过多会导致肥胖。

4、消化:淀粉经消化后分解成葡萄糖,脂肪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氨基酸。

5、吸收及运输:葡萄糖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主动运输),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以甘油和脂肪酸和形式被吸收,大部分再度合成为脂肪,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中。以氨基酸的形式吸收,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

6、糖类没有N元素要转变成氨基酸,进而形成蛋白质,必须获得N元素,就可以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形成。蛋白质要转化成糖类、脂类就要去掉N元素,通过脱氨基作用。

7、唾液含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胃液含胃蛋白酶消化蛋白质;胰液含胰淀粉酶、胰麦芽糖酶、胰脂肪酶、胃蛋白酶(消化淀粉、麦芽糖、脂肪、蛋白质);肠液含肠淀粉酶、肠麦芽糖、肠脂肪酶(消化淀粉、麦芽糖、脂肪、蛋白质)。

8、胃吸收:少量水和无机盐;大肠吸收:少量水和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小肠吸收:以上所有加上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胃和大肠都能吸收的是:水和无机盐;小肠上皮细胞突起形成小肠绒毛,小肠绒毛朝向肠腔一侧的细胞膜有许多小突起称微绒毛微绒毛扩大了吸收面积,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高中生物基础知识大全四

细胞增殖

名词:

1、染色质:在细胞核中分布着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在细胞分裂间期,这些物质成为细长的丝,交织成网状,这些丝状物质就是染色质。

2、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期,细胞核内长丝状的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就形成了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见的染色体。

3、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在细胞有丝分裂(包括减数分裂)的间期进行自我,形成由一个着丝点连接着的两条完全相同的染色单体。(若着丝点分裂,则就各自成为一条染色体了)。每条姐妹染色单体含1个DNA,每个DNA一般含有2条脱氧核苷酸链。

4、有丝分裂:大多数植物和动物的体细胞,以有丝分裂的方式增加数目。有丝分裂是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亲代细胞的染色体一次,细胞分裂两次。

5、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这是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叫分裂间期。分裂期:在分裂间期结束之后,就进入分裂期。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长。

6、纺锤体:是在有丝分裂中期细胞质中出现的结构,它和染色体的运动有密切关系。

7、赤道板: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准确地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平面上,因此叫做赤道板。

8、无丝分裂: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例如,蛙的红细胞。

语句:

1、染色质、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关系:,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细胞中的两种不同形态。第二,染色单体是染色体经过(染色体数量并没有增加)后仍连接在同一个着点的两个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当着丝点分裂后,两染色单体就成为的染色体(姐妹染色体)。

2、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关系和变化规律: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以染色体着丝点的数目来确定的,无论一个着丝点上是否含有染色单体。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一个DNA分子,但当染色体(染色质)后且两染色单体仍连在同一着丝点上时,每个染色体上则含有两个DNA分子。

3、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1)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的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2)细胞分裂期:A、分裂前期: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记忆口诀:膜仁消失两体现(说明是染色体出现和纺锤体形成)B、分裂中期: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②在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观察染色体形态数目的时期;记忆口诀:着丝点在赤道板。C、分裂后期: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②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记忆口诀:着丝点裂体平分。D、分裂末期: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记忆口诀:膜仁重现新壁成。

5、DNA分子数目的加倍在间期,数目的恢复在末期;染色体数目的加倍在后期,数目的恢复在末期;染色单体的产生在间期,出现在前期,消失在后期。

6、有丝分裂中染色体、DNA分子数各期的变化:①染色体(后期暂时加倍):间期2N,前期2N,中期2N,后期4N,末期2N;②染色单体(染色体后,着丝点分裂前才有):间期0-4N,前期4N,中期4N,后期0,末期0。③DNA数目(染色体后加倍,分裂后恢复):间期2a-4a,前期4a,中期4a,后期4a,末期2a;④同源染色体(对)(后期暂时加倍):间期N前期N中期N后期2N末期N。

7、细胞以分裂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以后,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高中生物基础知识大全五

一、被动运输: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称为被动运输。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二、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的运输。保证了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除代谢废物和有害物质。

三、实验

1、比较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过程见课本P79)

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3+高得多

控制变量法: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定义。

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2、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要求用控制变量法,自己设计实验)

建议用淀粉酶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的原则。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1. 高中生物基础知识点归纳

2. 高中生物基础知识点归纳

3. 高中生物基础知识复习

4. 高中生物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5. 关于高中生物基本学习方法整理大全

6. 高中生物高考知识点汇总

7. 史上最全144条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8. 高考必备:高中生物基础知识点总结

9. 高考生物基础知识点

10. 人教版高中生物基础知识手册

江苏高考等级赋分计算公式

A.1% 2% B.8% 8% C. 2% 10% D.2% 8%

赋分制计算包含3个步骤如下:

公式:1)染色体的数目=着丝点的数目。2)DNA数目的计算分两种情况:①当染色体不含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只含有一个DNA分子;②当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

1、确定赋分区间。将每个科目考生的原始成绩,按从高到④DNA:2n个DNA分子;标记的DNA分子每一代都只有2个;标记的DNA分子占:2/2=1/2n-1;标记的DNA链:占1/2n。DNAn次需要原料:X(2n-1);第n次DNA需要原料:(2n-2n-1)X=2n-1X。[注:X代表碱基在DNA中个数,n代表次数]。低的顺序排列,并按照一定的比例划分出A、B、C、D、E五个等级,对应的分数区间分别为100~86、85~71、70~56、55~41、40~30。

2、确定原始分数区间。与赋分区间相对应,以每个科目实际参加考试的人数及其得分来确定原始分数区间。

3、利用公式进行计算。设原始分数区间值与原始分之为R,原始分与原始分数区间最小值之为r,赋分区间值为A,最小值为a,赋分成绩为未知数T,其余均为已知数。赋分公式为R/r=(A-T)/(T-a),经过计算,四舍五入取整即可得出T值。

比如小明同学生物成绩,必考题67分,加试题25分,卷面分为92分,如果他的成绩排名在当次考试的前1%,那么按照等级赋分方案,属于1等级,他计入高考的生物分数应该对应为100分。

如果他的成绩排名在当次考试的前4%,属于3等级,对应赋分为94分,计入高考总分。

如果他的成绩排名在当次考试的前10%,属于4等级,对应赋分为分,计入高考总分。

求高中生物光合作用全部常用公式

按照等级赋分的算分规则,你的高考分数取决于当次选考科目成绩全省的排名。同时等级赋分的结果之一,就是不管哪门选考科目,当次考试都将会“诞生”1%的满分考生。

选a

5、脱氨基作用:氨基酸通过脱氨基作用被分解成为含氮部分(即氨基)和不含氮部分:氨基可以转变成为尿素而排出体外;不含氮部分可以氧化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也可以合成为糖类、脂肪。

首先记住:

表观光和速率(即净光合)通常用:coB的基因频率为p,b的基因频率为q,则(p+q)=12的吸收量、o2的释放量、有机物的积累量表示;

真正光合速率(即实际光合)通常用:co2的固定量、o2的生成量、有机物的制造量表示。

a、虚线代表co2吸收量,所以是净光合曲线,所以此时是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所以a不等

b、图乙a、b两点都代表光合=呼吸,以a为例分析:a点前co2浓度升高,说明a点前光合<呼吸,a点后co2浓度降低,说明a点后光合>呼吸,所以a点(即转折点)时应相等

c、图丙光照强度为0时光合作用速率为0(原点)而非负值,所以此图的光合速率为真光合,否则应为负值(因为有呼吸存在)

d、图丁纵坐标代表净光合,道理同c,或者看“吸收co2”也可。

2023新高考生物大题题型 必背内容有哪些

5、关于呼吸作用的计算规律是:①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物质的量之比为1:3②产生同样数量的ATP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葡萄糖物质的量之比为19:1。如果某生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消耗的氧气量相等,则该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如果某生物不消耗氧气,只产生二氧化碳,则只进行无氧呼吸;如果某生物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比吸收的氧气量多,则两种呼吸都进行。

2023新高考生物学科是高中生很重要的一门学科,考试的大生物的呼吸作用题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填空题,解答题等。考试形式也十分复杂多变,有的具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具体有哪些题型,我们一同来看看。

4.有关细胞分裂、个体发育与DNA、染色单体、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等计算

2023新高考生物大题都有哪些题型

选择题是高考生物大题中最常见的题型,其基本结构包括题干、选项、正确三部分。在选择题中,考生必须从多个背景涉及的知识点中选出正确,根据所给材料,选择正确,才能得分。

二、判断题

判断题是高考生物大题中比较重要的题型,其特点是要求考生勾画出自己对题目的判断,即正确的就划“√”,错误的就划“×”。它的目的是验证考生对题目的判断能力,这种题型也是与其它类型题型搭配使用,以检测考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三、填空题

填空题是高考生物中重要的题型,考生要在空白处按照题目要求填写合适的文字或数字,回答的正确程度对于考生的得分是至关重要的。要正确命题,必须充分掌握该知识点,进而在此基础上运用语言或图形正确表达观点。

四、解答题

解答题是高考生物大题中最重要的题型,它涉及到考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具有比较高的分值,所以对考生来说,掌握解答题的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解答题着重用语准确、条理清楚、覆盖全面、内容丰富,以及运用丰富的实验数据、简图来说明知识点,突出重点、突出新意的点。

新高考生物大题必背内容有什么

高考生物作为一门重要科目,其大题通常涉及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考察。在备考过程中,掌握重点知识内容非常关键。分子生物学方面需要了解DNA、RNA和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并具备基本遗传规律的理解能力;在植物学方面需熟悉光合作用相关概念、反应公式,以及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等;还需要掌握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法规、污染处理技术等知识。在答题时还需注意选择适当且具体的例子进行论证,并采取简明扼要但准确无误的表述方式来展现自己对问题所持有的见解与思考。

其中,基因相关的题目涉及到遗传规律、DNA结构和变异等内容;细胞相关的题目则需要掌握各种细胞器官功能以及免疫系统等知识点;进化方面则要求了解物种起源和演化过程,并能够分析环境对种群产生的影响;而生态部分则与食物链、能量流动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有关。为顺利应对这些大题类型,在备考期间,我们可以通过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复习,并熟悉答题套路来提升自己在高考生物科目上的表现。

生物高考有计算题吗

实例分析:

有计算题。

一、有关生物膜层数的计算

双层膜=2层细胞膜;1层单层膜=1层细胞膜=1层磷脂双分子层=2层磷脂分子层。

二、有关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计算

1.实际(真正)光合速率=净(表观)光合速率+呼吸速率(黑暗测定):

③ 光合作用葡萄糖净生产量=光合作用实际葡萄生产量—呼吸作用葡萄糖消耗量。

④ 净有机物(积累)量=实际有机物生产量(光合作用)—有机物消耗量(呼吸作用)。

2.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混合计算

在氧气充足条件下,完全进行有氧呼吸,吸收O2和释放CO2量是相等。在无氧条件下,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但若在低氧条件下,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吸收O2和释放CO2就不一定相等。解题时,首先要正确书写和配应式,其次要分清CO2来源再行计算(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各产生多少CO2)。

三、有关蛋白质和计算

[注:肽链数(m);氨基酸总数(n);氨基酸平均分子量(a);氨基酸平均分子量(b);核苷酸总数(c);核苷酸平均分子量(d)]。

1.蛋白质(和多肽):氨基酸经脱水缩合形成多肽,各种元素的质量守恒,其中H、O参与脱水。每个氨基酸至少1个氨基和1个羧基,多余的氨基和羧基来自R基。

①氨基酸各原子数计算:C原子数=R基上C原子数+2;H原子数=R基上H原子数+4;O原子数=R基上O原子数+2;N原子数=R基上N原子数+1。

②每条肽链游离氨基和羧基至少:各1个;m条肽链蛋白质游离氨基和羧基至少:各m个;

③肽键数=脱水数(得失水数)=氨基酸数-肽链数=n—m ;

④蛋白质由m条多肽链组成:N原子总数=肽键总数+m个氨基数(端)+R基上氨基数=肽键总数+氨基总数 ≥ 肽键总数+m个氨基数(端);

O原子总数=肽键总数+2(m个羧基数(端)+R基上羧基数)=肽键总数+2×羧基总数 ≥ 键总数+2m个羧基数(端);

⑤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总分子量-脱水总分子量(-脱氢总原子量)=na—18(n—m);

2.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与双链DNA(基因)、mRNA碱基数的计算

①DNA基因的碱基数(至少):mRNA的碱基数(至少):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数目=6:3:1;

③DNA脱水数=核苷酸总数—DNA双链数=c—2;

mRNA脱水数=核苷酸总数—mRNA单链数=c—1;

④DNA分子量=核苷酸总分子量—DNA脱水总分子量=(6n)d—18(c—2)。

mRNA分子量=核苷酸总分子量—mRNA脱水总分子量=(3n)d—18(c—1)。

⑤真核细胞基因:外显子碱基对占整个基因中比例=编码的氨基酸数×3÷该基因总碱基数×;编码的氨基酸数×6≤真核细胞基因中外显子碱基数≤(编码的氨基酸数+1)×6。

3.有关双链DNA(1、2链)与mRNA(3链)的碱基计算

①DNA单、双链配对碱基关系:A1=T2,T1=A2;A=T=A1+A2=T1+T2,C=G=C1+C2=G1+G2。A+C=G+T=A+G=C+T=1/2(A+G+C+T);(A+G)%=(C+T)%=(A+C)%=(G+T)%=50%;(双链DNA两个特征:嘌呤碱基总数=嘧啶碱基总数)

DNA单、双链碱基含量计算:

(A+T)%+(C+G)%=1;(C+G)%=1―(A+T)%=2C%=2G%=1―2A%=1―2T%;(A1+T1)%=1―(C1+G1)%;(A2+T2)%=1―(C2+G2)%。

A1+T1=A2+T2=A3+U3=1/2(A+T);C1+G1=C2+G2=C3+G3=1/2(G+C);

若(A1+T1)/(C1+G1)=M,则(A2+T2)/(C2+G2)=M,(A+T)/(C+G)=M

b.DNA单、双链非配对碱基之和比:

若(A1+G1)/(C1+T1)=N,则(A2+G2)/(C2+T2)=1/N;(A+G)/(C+T)=1;若(A1+C1)/(G1+T1)=N,则(A2+C2)/(G2+T2)=1/N;(A+C)/(G+T)=1。④两条单链、双链间碱基含量的关系:

2A%=2T%=(A+T)%=(A1+T1)%=(A2+T2)%=(A3+U3)%=T1%+T2%=A1%+A2%;

2C%=2G%=(G+C)%=(C1+G1)%=(C2+G2)%=(C3+G3)%=C1%+C2%=G1%+G2%。

① DNA贮存遗传信息种类:4n种(n为DNA的n对碱基对)。

② 细胞分裂:染色体数目=着丝点数目;1/2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N)=体细胞染色

体数(2N)=减Ⅰ分裂后期染色体数(2N)=减Ⅱ分裂后期染色体数(2N)。

或卵细胞或极核染色体数(N)=1/2体细胞染色体数(2N)=1/2受精卵(2N)=1/2减数分裂产生细胞数目:一个卵原细胞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一个精原细胞形成四个。

配子(或卵细胞)DNA数为M,则体细胞中DNA数=2M;性原细胞DNA数=2M(DNA前)或4M(DNA后); 初级性母细胞DNA数=4M;次级性母细胞DNA数2M。

1个染色体=1个DNA分子=0个染色单体(无染色单体);1个染色体=2个DNA分子=2个染色单体(有染色单体)。四分体数=同源染色体对数(联会和减Ⅰ中期),四分体数=0(减Ⅰ后期及以后)。

③ 被子植物个体发育:

胚细胞染色体数(2N)=1/3受精极核(3N)=1/3胚乳细胞染色体数(3N)(同种杂交);

胚细胞染色体数=受精卵染色体数=染色体数+卵细胞染色体数(远缘杂交);

胚乳细胞染色体数=受精极核染色③a.DNA单、双链配对碱基之和比((A+T)/(C+G)表示DNA分子的特异性):体数=染色体数+卵细胞染色体数+极核染色体数;

1个胚珠(双受精)=1个卵细胞+2个极核+2个=1粒种子;1个子房=1个果实。

四、遗传定律概率计算

遗传题分为因果题和系谱题两大类。因果题分为以因求果和由果推因两种类型。以因求果题解题思路:亲代基因型→双亲配子型及其概率→子代基因型及其概率→子代表现型及其概率。由果推因题解题思路:子代表现型比例→双亲交配方式→双亲基因型。系谱题要明确:系谱符号的含义,根据系谱判断显隐性遗传病主要依据和推知亲代基因型与预测未来后代表现型及其概率方法。

1.基因待定法:由子代表现型推导亲代基因型。解题四步曲:a.判定显隐性或显隐遗传病和基因位置;b.写出表型根:aa、A_、XbXb、XBX_、XbY、XBY;IA_、IB_、ii、IAIB。

c.视不同情形选择待定法:①性状突破法;②性别突破法;③显隐比例法;④配子比例法。d。综合写出:完整的基因型。

2.单独相乘法(交并法):

求①亲代产生配子种类及概率;

②子代基因型和表现型种类;

③某种基因型或表现型在后代出现概率。解法:①先判定:必须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②再分解:逐对单独用分离定律(伴性遗传)研究。③再相乘:按需采集进行组合相乘。

注意:多组亲本杂交(无论何种遗传病),务必抢先找出能产生aa和XbXb+XbY的亲本杂交组来计算aa和XbXb+XbY概率,再求出全部A_,XBX_+XBY概率。注意辨别(两组概念):求患病男孩概率与求患病男孩概率的子代孩子(男孩、女孩和全部)范围界定;求基因型概率与求表现型概率的子代显隐(正常、患病和和全部)范围界定。

.有关遗传定律计算:Aa连续逐代自交育种纯化:杂合子(1/2)n;纯合子各1―(1/2)n。每对均为杂合的F1配子种类和结合方式:2 n ;4 n ;F2基因型和表现型:3n;2 n;F2纯合子和杂合子:(1/2)n1—(1/2)n。

4.基因频率计算

①定义法(基因型)计算:(常染色体遗传)基因频率(A或a)%=某种(A或a)基因总数/种群等位基因(A和a)总数=(纯合子个体数×2+杂合子个体数)÷总人数×2。(伴性遗传)X染色体上显性基因频率=雌性个体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雄性个体显性个体的基因型频率+1/2×雌性个体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雌性个体显性纯合子个体数×2+雄性个体显性个体个体数+雌性个体杂合子个体数)÷雌性个体个体数×2+雄性个体个体数)。注:伴性遗传不算Y,Y上没有等位基因。

②基因型频率(基因型频率=特定基因型的个体数/总个体数)公式:A%=AA%+1/2Aa%;a%=aa%+1/2Aa%;

5.有关染色体变异计算

①m倍体生物(2n=mX):体细胞染色体数(2n)=染色体组基数(X)×染色体组数(m);(正常细胞染色体数=染色体组数×每个染色体组染色体数)。

6.基因突变有关计算:一个种群基因突变数=该种群中一个个体的基因数×每个基因的突变率×该种群内的个体数。

1.种群数量的计算

①标志重捕法:种群数量[N]=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捕获数中的标志数

②J型曲线种群增长率计算:设种群起始数量为N0,年增长率为λ(保持不变),t年后该种群数量为Nt,则种群数量Nt=N0λt。S型曲线的增长率计算:种群容量为K,则种群增长率为K/2。

2.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

①能量传递效率=下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

②同化量=摄入量-粪尿量;净生产量=同化量-呼吸量;

④ 欲使第n营养级生物增加Ykg,需第m营养级(m<n)生物≥Y(2、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把糖类等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20%)n-mKg。

⑤若某生态系统被某中在生物体内有积累作用的有毒物质污染,设第m营养级生物体内该物质浓度为Zppm,则第n营养级(m<n)生物体内该物质浓度≥Z/(20%)n-mppm。

⑥食物网中一定要搞清营养分配关系和顺序,按顺序推进列式:由前往后;由后往前。

生物基因频率的完全平方公式

③生产者固定全部太阳能X千焦,则第n营养级生物体内能量≤(20%)n-1X千焦,能被第n营养级生物利用的能量≤(20%)n-1(1161/2870)X千焦。

生物基因频率的完全平方公式:

②单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本物种体细胞染色体数(2n=mX)÷2。

(p+q)2=p2+2pq+q2

则BB的基因型频率为,Bb的基因型频率为2pq,bb的基因型频率为q2。

基因频率,是指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对于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如下:

1、通过基因型个数计算基因频率

方法:某种基因的基因频率=此种基因的个数/(此种基因的个数+其等位基因的个数)

例1: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分别是30、60和10个.求基因A与a的频率是多少?

解析:就A与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每个个体可以看做含有2个基因.那么,这100个个体共有200个基因,其中,A基因有2×30+60=120个,a基因有2×10+60=80个.于是,在这个种群中,

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120÷200=60%

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80÷200=40%

方法:某种基因的基因频率=某种基因的纯合体频率+1/2杂合体频率

例2: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8%,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8%,aa的个体占4%.基因A和a的频率分别是:

A.18%、82% B.36%、64% C.57%、43% D.92%、8%

该题为C.

[解析1]: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18% +78%×1/2=57%

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五、种群数量、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计算 4%+78%×1/2=43%

[解析2]:先把题目转化为基因型个数(即种计算方法).不妨设该种群为100个个体,则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分别是18、78和4个.就这对等位基因来说,每个个体可以看做含有2个基因.那么,这100个个体共有200个基因,其中,A基因有2×18+78=114个,a基因有2×4+78=86个.于是,在这个种群中,

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114÷200=57% ,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86÷200=43%

也可以先算出一对等位基因中任一个基因的频率,再用1减去该值即得另一个基因的频率.

例3:据调查,某地人群基因型为XBXB的比例为42.32%、XBXb为7.36%、XbXb为0.32%、XBY为46%、XbY为4%,求在该地区XB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解析]取100个个体,由于B和b这对等位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 Y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故基因总数为150个,而XB和Xb基因的个数XB、Xb分别为42.32×2+7.36+46=138,7.36+0.32×2+4=12,再计算百分比.XB、Xb基因频率分别为138/150=92%,12/150=8%

3、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基因频率

遗传平衡定律:一个群体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群体中各个体的比例可从一代到另一代维持不变.

遗传平衡定律是由Hardy和Weinberg于1908年分别应用数学方法探讨群体中基因频率变化所得出一致结论.符合遗传平衡定律的群体,需满足的条件:(1)在一个很大的群体中;(2)随机婚配而非选择性婚配;(3)没有自然选择;(4) 没有突变发生;(5)没有大规模迁移.群体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一代一代繁殖传代中保持不变.

这样,用数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p+q)2=1,p2+2pq+q2=1,p+q=l.其中p代表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q代表另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运用此规律,已知基因型频率可求基因频率;反之,已知基因频率可求基因型频率.

例4:某人群中每10000人中有一白化病患者(aa),问该人群中带有a基因的杂合体概率是

[解析]:已知基因型aa的频率为1/10000则基因a的频率q= 0.01,基因A的频率p=1-0.01=0.99,则基因型Aa的频率为2pq=2×0.99×0.01=0.0198

例5:若在果蝇种群中,XB的基因频率为80%,Xb的基因频率为20%,雌雄果蝇数相等,理论上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依次为( )

[解析]:雌性果蝇XbXb的基因型频率按照遗传平衡定律计算,为Xb的平方,即4%,但雌雄性比为1:1,则XbXb的频率为4%×1/2=2%.

由于雄性果蝇只有一条X性染色体,则雄果蝇的X基因频率就是基因型频率,为20%,但雌雄性比为1:1,则XbY的频率为20%×1/2=10%。

生物与地理折成分数怎么算的

② 光合作用实际O2释放量=实侧(表观光合作用)O2释放量+呼吸作用O2吸收量;

首先创建一个中考分数计算表。

输入我们生物和① 实际光合作用CO2吸收量=实侧CO2吸收量+呼吸作用CO2释放量;地理的原始成绩,原始成绩为百分制的成绩。

折算分数时,用生物成绩0.3即可得出生物的折分成绩。

4用地理成绩0.3即可得出地理的折分成绩。

生物地理考试按40分折算,也就是如果考试考了10②肽键数(得失水数)+肽链数=氨基酸数=mRNA碱基数/3=(DNA)基因碱基数/6;0分满分,折合后为40分,就是用实得分乘以40%的结果。

生物地理卷面成绩均为100分,初二考生考试成绩公布采用等级分,各科成绩公布为A、B、C、D、无等级五个等级。

卷面成绩转换为等级分:单科等级根据单科原始分从高到低排位比例确定,初二考生单独排位计算,

各等级(A、B、C、D)各占实考人数(不含0分考生数)的25%(即A≤25%,25%<B≤50%,50%<C≤75%,75%<D≤),0分为无等级。成绩相同等级相同。

生物地理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试成绩按100分制计算,采用等级评价,具体如下::90-100分(含90分,下同)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0-59分在高考总分中,生物地理科目按照6%的比例计入总分,具体折算公式为:生物地理成绩 ÷ 100 × 6% × 高考总分 = 生物地理科目得分例如,如果某位考生生物地理成绩为85分,高考总分为600分,那么该考生的生物地理科目得分为:85 ÷ 100 × 6% × 600 = 30.6(约等于31分)因此,该考生的高考总分中,生物地理科目得分为31分。

关于生物必修二碱基计算公式,规律都有那些?

2、通过基因②DNA单链之间碱基数目关系:A1+T1+C1+G1=T2+A2+G2+C2=1/2(A+G+C+T);型频率计算基因频

__A1___T1_______C1_______G1___

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①场所:有氧呼吸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②O2和酶:有氧呼吸、二阶段不需O2,;第三阶段:需O2,、二、三阶段需不同酶;无氧呼吸--不需O2,需不同酶。③氧化分解: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不。④能量释放:有氧呼吸(释放大量能量38ATP)---1mol葡萄糖氧化分解,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中;无氧呼吸(释放少量能量2ATP)--1mol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共放出196.65kJ能量,其中61.08kJ储存在ATP中。⑤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阶段相同。

__T2___A2_______G2_______C2___

两条单链上的对应相等关系记住

再记住总数上A=T C=G

然后再做点题应用一下 就没有不会的了 何必麻烦记那么多规律,要是这么多规律你能不混,那好我宣布你可以上文科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