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高考题库 >

魏晋之首富是东汉末年王粲所作的_魏晋时期谁

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隋朝建立前)有哪些文学(或者说是文人)?

史上有名的是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其中除孔融时代较先于其他人外,其他人都是曹的幕僚)

魏晋之首富是东汉末年王粲所作的_魏晋时期谁魏晋之首富是东汉末年王粲所作的_魏晋时期谁


魏晋之首富是东汉末年王粲所作的_魏晋时期谁


竹林七贤是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丘迟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竹林七贤中有名的是嵇康和阮籍。另,文学史上有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出自嵇康之手,故事发生在嵇康和山巨源(就是山涛)之间,颇有意思。

基本上百度百科都有具体介绍,这里略作概括。

在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开始的。

建安文学实际上包括了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这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8),在文学史上习惯于正始文学泛指魏朝后期的文学。

在文学史上,正始文学的主要代表是嵇康和阮籍。

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太康诗风以繁缛为特点,丧失了建安诗歌的那种风力,但在语言的运用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宋初由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谢灵运是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人。

在晋宋易代之际,出现了一位伟大的诗人陶渊明。他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就的,也是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人物。

齐梁两代,周颙发现汉语的四声,沈约将四声的知识运用到诗歌的声律上,并与谢朓、王融共同创立了“永明体”。

梁陈两代,浮靡轻艳的宫体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它主要是以艳丽的词句表现宫廷生活。

梁代末年,庾信的北上促进了南北文风的交流,而他也成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

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萧统的《文选》是现存早的文学总集,李善注《文选》六十卷。

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二十四友、三张二陆应该也算是一个。

建安七子、曹父子、竹林七贤、晋朝的谢王两家等等。

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庾信,萧统的《文选》创作集体

王羲之父子 顾恺之 谢安 祖冲之 陶渊明 田园派开创者 萧统

竹林七贤,三曹七子(曹氏三父子和建安七子)

竹林七贤,建安七子,三曹

正好我看过~~~

洛阳伽蓝记,写寺庙的

续高僧传(唐)

形象这个……太庞杂了,你自己读吧………………

王粲《登楼赋》中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任昉

王粲才能卓绝,但生逢乱世。十四岁时,军阀董卓劫持汉献帝和文武百官从洛阳西迁长安,王粲和父亲随行。汉献帝初平三年(192),王粲十六岁时,为躲避长安的董卓之乱,南下荆州。史称荆州牧刘表“爱民养士,从容自保,关西、兖、豫学士归之者以千数”(《资治通鉴》卷六十二),王粲与刘表又是同乡,所以投奔刘表。刘表原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王粲,因王粲“形陋”,改变了主意。王粲没有受到刘表的重用,怀抱利器,竟久淹客地。在他避难荆州第十三年(建安十年)的某个秋日,登上当阳县东南的麦城城楼,骋目四望,自然万感横集,愁思泉涌,于是写下了这篇传送不衰的名赋。

孔稚珪

内容述评

东汉末年到魏晋时代,人们开始对自己的生命和命运重新发现、思索和追求,这就是一般所说的“人的觉醒”。作家关注自己的生存处境,于是发出了“怀才不遇”这样一种时代的典型音调。作为文中的首唱,大概要算王粲的《登楼赋》了。

王粲在赋中抒发的苦闷和怨愤,表达出了封建中身处困境但心志甚高的文人的共同感受,故颇能激起历代有志者的强烈共鸣。“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李商隐《安定城楼》)王粲登楼,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典故。

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产生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表现了作者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和对和平统一的希望,也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情

抒发了:有钱就有一切。

有钱就有跑车,别墅,美女!

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

建安诗坛的作品曹的? 王粲的? 蔡文姬的?、

禅林僧宝传(宋)释觉范

曹——短歌行 王粲——登楼赋 蔡文姬——胡笳十八拍

高僧传(东汉到南朝)

问题提的太含糊,没办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回答。

是的

魏晋南北朝有哪些的文学家

观沧海,七哀诗,悲愤诗。

在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开始的。

建安文学实际上包括了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这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8),在文学史上习惯于正始文学泛指魏朝后期的文学。

在文学史上,正始文学的主要代表是嵇康和阮籍。

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太康诗风以繁缛为特点,丧失了建安诗歌的那种风力,但在语言的运用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宋初由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谢灵运是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人。

在晋宋易代之际,出现了一位伟大的诗人陶渊明。他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就的,也是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人物。

齐梁两代,周颙发现汉语的四声,沈约将四声的知识运用到诗歌的声律上,并与谢朓、王融共同创立了“永明体”。

梁陈两代,浮靡轻艳的宫体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它主要是以艳丽的词句表现宫廷生活。

梁代末年,庾信的北上促进了南北文风的交流,而他也成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

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萧统的《文选》是现存早的文学总集,李善注《文选》六十卷。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文学家

徐干

王粲

刘桢

陈琳

阮瑀

应玚

蔡琰

曹丕

曹植

阮籍

嵇康

应璩

陈寿

潘岳

陆机

左思

刘琨

郭璞

孙绰

许询

陶渊明

颜延之

谢灵运

谢惠连

范晔

刘义庆

鲍照

沈约

江淹

陶宏景

谢朓

王融

何逊

阴铿

吴均

徐摛

刘孝绰

王筠

庾肩吾

温子升

刑邵

徐陵

王褒

郦道元

杨炫之

干宝

王嘉孔融

<<三国志 王粲传>>中写了王粲的哪些才能?

以下是齐梁两代,在和太子周围聚集了一批文人,形成三个文学,分别以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梁代萧衍、萧统,和梁代萧纲为中心。你求的写僧人的

过目不忘之才 王粲少时即有才名,博闻强记,有过目不忘之才。《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说他“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作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用现在通俗的语言解释,就是王粲的语文算术成绩都好,是一个文理科俱佳的全才。《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记载的两件小事,证明了王粲确实是一个记忆力超强的人。 有一天,王粲与几个伙伴到郊外玩耍,走到半路上,发现路旁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满了密密麻麻的碑文。勤奋好学的王粲见碑文写得不错,就大声读了起来。伙伴们早就听说他有过目成诵的本领,就和他开玩笑说: “王粲,你读完这一遍,能背下来吗?” 王粲谦虚地说:“试试看吧。” 于是,他把脸背过去,一句句地背诵起来。伙伴们一边听,一边对照原文看,他们吃惊地发现,王粲竟然背得一字不!大家不禁为他喝起彩来。 还有一次,王粲在旁边看人下围棋,一不小心把棋盘给碰翻了。下棋的人见是王粲,就故作生气地说:“这可怎么办啦!我们就要见分晓了,本可以赢他一盘,看,却让你给搅了!” 王粲说:“对不起,我给你们复盘成吗?”说着他捡起棋子,按刚才的棋势摆了起来。摆好之后,下棋的人和观棋的人,都不信王粲摆的和原来是一样的,就用东西把棋盘盖起来,要王粲另外再摆一盘,看看两盘摆的是不是完全一样。王粲二话不说,就在旁边重新摆过了一盘。摆好后,经过对照,一子儿不。从此,王粲惊人的记忆力便远近闻名了。 王粲(公元177—217年),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出身于东汉的上层官僚之家,曾祖王龚顺帝时官至太尉,祖父王畅灵帝时官至司空,都曾位列三公。父亲王谦是大将军何进的长史。王粲是我国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和幕府名士。优越的家庭条件,加上本人的刻苦努力,终于使王粲成就了自己在文学上的不朽事业,写下了的《登楼赋》和《七哀诗》等作品。当时,有七位创作成就很高的人被称作“建安七子”,王粲不仅名列其中,而且是七子中成就较大的一个,与曹植并称“曹王”。梁朝大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赞誉王粲为“七子之冠冕”。同时,由于王粲的特殊经历和贡献,也使他成了我国古代幕府中的一名佼佼者。

王粲登楼的典故及何所指?

张华

〈登楼赋〉传诵已久。晋代陆云在同他的兄长陆机切磋文章技巧时,就以它作为标的,说:「〈登楼〉名高,恐未可越尔」(〈与兄平原书〉)。南朝梁代刘勰在谈论「魏晋之赋首」(《文心雕龙˙诠赋》)时,也以王粲列为家。宋代朱熹则认为〈登楼赋〉「犹过曹植、潘岳、陆机愁咏、闲居、怀旧众作,盖魏之赋极此矣」(〈楚辞后语〉),到元代,更有郑以此为题材,编了一出杂剧《王粲登楼》,开了敷演赋意为舞台艺术的先例。当然,〈登楼赋〉的盛名,不是虚揽而得的。这篇作品篇幅短小,内容充实,艺术上很见特色,在辞赋发展史上,它是抒情小赋成功地显示其优点的代表作之一。 赋共三小段萧纲。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 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 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 少留! 首二句述登楼缘起:是为了「销忧」。次十句写楼上所见景物,同时交代楼的地点方位:它在荆州漳、沮二水之侧,靠近范蠡之坟陶牧、楚昭王之墓昭丘。末两句点明作者之忧乃是出于对故土的思念。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雍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本段先回顾作者经历:他适逢汉末战乱,避难至荆州,已逾十二年。「情眷眷」句以下,宣泄因旧乡壅隔而不能北归的悲思,他涕泪交坠,悲情强烈。接着用孔子困于陈时曾叹息「归欤,归欤!」(《论语˙公冶长》)以及春秋时楚人钟仪被囚于晋国而南音、越人庄舃在楚国任显职而喜越声的故实,进一步衬托自己对故土的强烈眷念。这里「钟仪」句和「庄舃」句,所诵事迹相反,而用意正同,它们是所谓「反对」修辞手法。从这一「反对」中又引出末两句来:穷达虽异,而怀土情同。这一段里表现了更深的忧思,到了「孰可任」的地步。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高衢而骋力。惧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分,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潜测。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本段在内容上进一步发展。作者提出了他期待着「河清」之日的到来,希冀「王道」普施,天下清平,说如此则可以藉之驰骋才力,改变如徒悬的匏瓜和无人取饮的洁井那样长期被弃置埋没的处境。从情绪上说,本段也比前二段更加强烈。作者始登楼为了「销忧」,至此循阶而下时,不仅忧思未消,反而更凄怆愤慨起来,甚至夜半不寐,怅恨不已。总的来看,本篇的三个段落,也就是三个层次,它们是层层转进的关系,以「销忧」始,而以更加强烈的「气交愤」结束。 怎样理解赋中的这种强烈的思乡怀土内容?它的思想实质是什么?这是应当结合作者的身世志尚做进一步考察的。 王粲在十七岁时遭逢董卓作乱,不得已逃离长安到荆州避难。对于汉末军阀肆恶、荼毒生灵情状,他是亲眼目睹了的,他在〈七哀诗〉中就曾记述了「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惨象。他在蒙难,自身又多年远适他乡的情况下,忆念桑梓,希冀治定,这是一种很朴素自然的感情。不过这还只是一方面。从另一方面看,王粲出身名门,曾祖王龚、祖王畅,都曾位列三公,在汉末极重视门第的风气中,他自少即出入洛阳、长安两京,很得势要者赏识。史载他初访蔡邕,邕即「倒屣迎之」,而蔡邕「此王公孙也」的一句介绍,就使在场众宾客肃然起敬。因此,王粲对功名一向怀有很强的信心。他虽然不得不到荆州避难,但是甫到时热情并未为之稍歇,还曾积极参与荆州牧刘表的一些活动,并赞讼刘表「荆衡作守,时迈淳德,勋格皇穹,声被四宇」(《荆州文学记官志》)等。在当时,并未见他流露出什么厌倦怀归心情。王粲在荆州后期才有思乡情绪的大迸发,这是同他的处境有很大的关系的。 原来刘表其人「外貌儒雅,心多疑忌」(《魏志˙刘表传》),对于王粲这样的名门公子,一时尚能礼遇,根本上却不可能加以重用。刘表还颇以貌取人,而王粲又偏「貌寝」,仪表上略些,就更为刘表所轻。于是随着岁月流逝,王粲就愈感到自己受着冷落。这种境况,对于上不甘的人来说,实在是难以长期忍受的。所以,「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这话至少有一半是从上说的,意思是荆州的环境使他不能久留。他在赋中还说要「高衢而骋力」,又说「惧匏瓜之徒悬」、「畏井渫之莫食」,都表现了求取功名的内心愿望。总之,在〈登楼赋〉的思乡怀土内容中,很大程度上包含著作者因功名不遂而产生的怀才不遇成分。 明乎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当曹挟战胜之威,长驱占领荆州后,王粲为什么尽管身尚在荆州,他的「忧」、「怅」却不翼而飞,他的情绪突然高涨了起来。这除了他看到了回归故土的希望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曹甫据荆州,即辟他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满足了他的功名心。曹曾在汉水之滨举行庆祝收取荆州的宴会,会上王粲发表了一篇祝辞,其中有几句话可以视为他对自己在荆州前后状况的说明,他说:「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刘)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魏志》本传)。可知王粲在荆州的不满,主要由于未得刘表「所任」,一旦被曹「置之列位」,他也就立即「望风」而「回心」了。王粲把「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说成是「三王之举」,这也正好可以给〈登楼赋〉中「冀王道之一平兮,高衢而骋力」二句做注脚,证明王粲所希冀「王道」亦即理想,是同他个人的功名心紧密联系著的。 这篇赋在艺术上可注意的是他的景物描写。此赋每段都写景,而且写得极有特色。首先是写得精练。在两汉大赋中,对景物环境的描写实在是过于铺张扬厉了,东南西北,前后左右,细致周详,面面俱到。王粲完全舍弃了那种传统。试观本篇段,从第三句以下十句为写景,它们固然写得「局面阔大」(清姚范语),而且形象清新,但并不专事铺采摛文,唯以描写的必要为限。这里有北而无南,取西而舍东,看似不够全面对称,实则十分精要,略无冗言赘语。 更重要的是,赋中的写景与作者感情的抒发之间,有巧妙的契合。如上所说,此赋的三个段落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三个层次;而其中的景物描写,也随著作者思路的转进和感情的发展,表现了不同的色调和风貌。如段的景物描写,是承「四望」而来的,它们重在衬托作者心目中的「显敞」和「信美」两点,所以就写「通浦」、「长洲」、「广陆」、「沃流」、「华实蔽野」、「黍稷盈畴」等等。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是配合著「怀归」、「怀土」之思的,所以就写「平原远」、「路逶迤」、「高岑」、「修迥」等。至于第三段,作者的情绪已发展到「心凄怆」、「意忉怛」的程度,所以景物描写也一变而为「风萧瑟」、「天惨惨」,白日西匿,鸟兽狂顾等。它们不仅具有陪衬意味,而且起著「感发」情绪的作用,真正做到了情与景的融合。王粲的这种紧密配合感情发展的、有层次的景物描写,表现了很高超的技巧。这在整个建安文学中,也称得上是杰出的一例。看来「魏晋之赋首」,王粲是当之无愧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