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吐下之余,何以无完气——论其理论基础
在中医理论中,“吐”和“下”是两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吐指呕吐,以祛除胃腑中的秽物;下指泄泻,以排出肠道中的积滞。然而,传统理论认为,吐下之后,人体往往会出现“定无完气”的现象,即气机不畅,呼吸困难。本文将探究这一理论的基础。
脏腑功能失调
吐下后,胃肠道的正常消化吸收功能受到抑制,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若呕吐过多,则胃气上逆,不能正常运化食物;大肠主传导糟粕,若泻下过多,则大肠气机下陷,不能将废物排出。
阴阳平衡失调
阴阳平衡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吐下之余,人体阴阳平衡遭到破坏。呕吐可导致胃中阳气外泄,阴寒内盛;泻下可导致肠道阳气不足,阴寒乘虚而入。阴阳失衡,气机自然不畅。
气血亏损
吐下后,人体大量失水失电,气血也随之耗损。气血亏损,导致肺气虚弱,难以推动呼吸。此外,吐下后,肠胃黏膜受到损伤,吸收能力下降,气血生成不足。
内伤外感
吐下伤及胃肠,使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下降。若此时外感风寒或暑湿之邪,则更为气机运行的障碍,加重“定无完气”的症状。
治疗原则
针对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现象,中医治疗以扶正为主,调和阴阳,畅通气机。常用药物有:
益气健脾:人参、白术、茯苓 调和阴阳:桂附、生姜、甘草 畅通气机:香附、陈皮、枳实
预防措施
为避免吐下后出现“定无完气”,应注意以下预防措施:
适度吐下:不要过度呕吐或泻下,以免伤及脾胃。 补益气血:吐下后及时补充气血,如饮用人参汤、红枣汤。 保暖防寒:吐下后注意保暖,避免受风寒。 适量运动:适当运动有助于促进气血循环,加快恢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