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高考答疑 >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迟子建(寒冷也是一种温暖迟子建解读)

本文目录一览: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在寒冷中拥抱温暖

在寒冷的冬天,人们往往向往温暖的春天;到了万物复苏的春天,人们往往忘了冬天的寒冷。有一个人,她说:“也是冬天,也是春天”,即便身处凛冽的冬天,她的心中也住着一个阳光充足的春天,这个人就是作家迟子建。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迟子建(寒冷也是一种温暖迟子建解读)寒冷也是一种温暖迟子建(寒冷也是一种温暖迟子建解读)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迟子建(寒冷也是一种温暖迟子建解读)


迟子建出生在最北的村庄——漠河北极村,这里“每年有半年是飘雪的日子,我感受的大自然的风寒,自然比别人多。”她不仅感受到大自然的风寒多,经历的人生寒流也多,但她说:“人抵御大自然的寒流能力强了,抵御人生寒流的能力自然也强了。”

读迟子建的散文集《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读到的,是一种寒冷中的温暖,一抹黑暗中的明亮,一份温柔中的硬朗,一股泥泞中的清流……

这本散文集共有五个部分,一、二部分主要写对童年、故乡、父亲、爱人的怀念,第三部分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悟,第四、五部分是主要是游记及一些人物评论。

在的女作家中,像迟子建一样曾三度获得鲁迅文学奖,同时还获得过茅盾文学奖、冰心文学奖等多个文学的作家,是鲜有的。我是因为读了她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额尔古纳河右岸》而喜欢读她的作品的。

她的散文,是大散文,既有细腻的情感与笔触,又有思想的深度与高度,读来让人觉得过瘾。

因为她一些特殊的个人经历,她的文字,有一种伤怀之美,但又哀而不伤,如雪清凉,但又如雪明亮。在读她写的一些充满节制的怀念文章时,如《灯祭》、《好时光悄悄地溜走》、《龙眼与伞》、《我的世界下雪了》等,常忍不住共情,流下泪来。可是文字中的她,又不仅是自我疗愈了,还一并治愈了很多人。

面对人生中的缺憾,她写道:“生活永远不会的。但是,曾经拥有过,有过,不就足够了吗?”

面对生命中的寒冷,她写道:“因为有了寒冷,有了对寒冷尽头的温暖的永恒的渴望,有了对盐那如同情人般的缠绵和依恋,我想北方人的泪水会比南方人的泪水更咸。”

面对黑暗,她写道:“当你的眼睛适应了真正的黑暗后,你会发现黑暗本身也是一种明亮。”

……

这些文字,是她面对生命的泥泞的深刻感悟,然而她的笔触,又不仅仅是关注个人的命运,她有一颗充满悲悯的心,透过个人的痛,看到众生的痛。

读她的游记,随她一起去游历石头与流水的巴黎欣赏米勒的画,去教堂偶遇光明于低头的一瞬,去狼山拜谒骆宾王墓,去沈阳故宫遇见紫气中的烟火,去鲁镇感受它的黑夜与白天,去乌镇听复古的梆声……

循着她深情的文字,去爱荷华认识聂华苓先生和她的三个时代,去追寻鲁迅、萧红、郁达夫曾经的足迹并缅怀他们……

“她用文字收拢时代的缰绳,张弛有致,不疾不徐,以优雅从容的步伐,走过人生的冬天与春天。”

正如她在《长发的秘密》中写的那样:“文学不能拯救世界,但它能给人的心灵世界注入泉水,让人活得安宁。”

在这凛冽的冬季,感谢迟子建的《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让我从文字中读出了温暖、感动、情怀、悲悯、智慧、清澈、安宁……

[img]

迟子建短篇散文及

在寒冷的冬天,人们往往向往温暖的春天;到了万物复苏的春天,人们往往忘了冬天的寒冷。有一个人,她说:“也是冬天,也是春天”,即便身处凛冽的冬天,她的心中也住着一个阳光充足的春天,这个人就是作家迟子建。

迟子建出生在最北的村庄——漠河北极村,这里“每年有半年是飘雪的日子,我感受的大自然的风寒,自然比别人多。”她不仅感受到大自然的风寒多,经历的人生寒流也多,但她说:“人抵御大自然的寒流能力强了,抵御人生寒流的能力自然也强了。”

读迟子建的散文集《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读到的,是一种寒冷中的温暖,一抹黑暗中的明亮,一份温柔中的硬朗,一股泥泞中的清流……

这本散文集共有五个部分,一、二部分主要写对童年、故乡、父亲、爱人的怀念,第三部分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悟,第四、五部分是主要是游记及一些人物评论。

在的女作家中,像迟子建一样曾三度获得鲁迅文学奖,同时还获得过茅盾文学奖、冰心文学奖等多个文学的作家,是鲜有的。我是因为读了她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额尔古纳河右岸》而喜欢读她的作品的。

她的散文,是大散文,既有细腻的情感与笔触,又有思想的深度与高度,读来让人觉得过瘾。

因为她一些特殊的个人经历,她的文字,有一种伤怀之美,但又哀而不伤,如雪清凉,但又如雪明亮。在读她写的一些充满节制的怀念文章时,如《灯祭》、《好时光悄悄地溜走》、《龙眼与伞》、《我的世界下雪了》等,常忍不住共情,流下泪来。可是文字中的她,又不仅是自我疗愈了,还一并治愈了很多人。

面对人生中的缺憾,她写道:“生活永远不会的。但是,曾经拥有过,有过,不就足够了吗?”

面对生命中的寒冷,她写道:“因为有了寒冷,有了对寒冷尽头的温暖的永恒的渴望,有了对盐那如同情人般的缠绵和依恋,我想北方人的泪水会比南方人的泪水更咸。”

面对黑暗,她写道:“当你的眼睛适应了真正的黑暗后,你会发现黑暗本身也是一种明亮。”

……

这些文字,是她面对生命的泥泞的深刻感悟,然而她的笔触,又不仅仅是关注个人的命运,她有一颗充满悲悯的心,透过个人的痛,看到众生的痛。

读她的游记,随她一起去游历石头与流水的巴黎欣赏米勒的画,去教堂偶遇光明于低头的一瞬,去狼山拜谒骆宾王墓,去沈阳故宫遇见紫气中的烟火,去鲁镇感受它的黑夜与白天,去乌镇听复古的梆声……

循着她深情的文字,去爱荷华认识聂华苓先生和她的三个时代,去追寻鲁迅、萧红、郁达夫曾经的足迹并缅怀他们……

“她用文字收拢时代的缰绳,张弛有致,不疾不徐,以优雅从容的步伐,走过人生的冬天与春天。”

正如她在《长发的秘密》中写的那样:“文学不能拯救世界,但它能给人的心灵世界注入泉水,让人活得安宁。”

在这凛冽的冬季,感谢迟子建的《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让我从文字中读出了温暖、感动、情怀、悲悯、智慧、清澈、安宁……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迟子建

年是新的,也是旧的。因为不管多么生气勃勃的日子,你过着的时候,它就在不经意间成了老日子了。

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沾染了这样气韵的北方人的日子,定然是有阴霾也有阳光,有辛酸也有快乐。我每年的日子,大抵是在写作和旅行中度过的。

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因寂静、单纯而显得格外的有韵致。八月,我回到那里。每天早晨,我做的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大约是心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头。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家中的菜园到了这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英英的茄子、油绿的芹菜、细嫩的西葫芦、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的鱼类。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上。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照亮。

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我去两次,但唯有这次时间最长,整整一个月。的十月仍然炽热,阳光把我的皮肤晒得黝黑。运动是惹人上瘾的,逢到没有活动的日子,我便穿着一身运动装出门了。去海边,去钻石山的禅院等。有一天下午,我外出归来,乘地铁在乐富站下车后,觉得浑身酸软,困倦难挡,于是就到地铁站对面的联合道公园睡觉去了。别看街上车水马龙的,公园游人极少。我躺在回廊的长椅上,枕着旅行包,听着鸟鸣,闻着花香,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向西了,我听见有人在喊迟迟,原来是爱尔兰女诗人希斯金,她正坐在与我相邻的椅子上看书呢。我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在国外,蜷在公园长椅上睡觉的,基本都是乞丐。

在,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炫耀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的绿等等。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对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有一天参加一个座谈,当被问起对的印象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欢故乡四季分明的气候,想念寒冷。他们一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啊!

十一月上旬,我从赴京参加作代会,会后返回哈尔滨。当我终于迎来了对我而言的场雪时,兴奋极了。我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能够回到冬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汪继湘先生和儿媳王莎女士为我签名寄来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喜欢先生的书,特意在书的扉页盖了一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汤道耕印的木头印章。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的灿烂。王莎女士说,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行,这让我感慨万千。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原载2006.12.30《青年报》,有删改)

1.第3段,作者浓墨重彩铺叙了她在故乡感受到的哪些情景?请分条概括说明。(6分)

2.指出画线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简要说明表达作用。(6分)

3.作者在文中叙写了之行的哪些感受?在全文构思上起何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4.联系全文,请简要说明作者感到寒冷也是一种温暖的缘由。(6分)

参:

1.(1)山野里弥温着清新的空气 (2)妈妈关切地迎接我回家 (3)时令蔬菜,新鲜成熟 (4)享受野生的佳肴(丰盛的晚餐) (5)用鲜花装点温馨雅致的居室(享受梦乡的甜蜜)

2.比拟(2分)。赋予新年以生命,生动写出了新年喧闹与寒冷的特点,寄寓北方人的欢乐与辛酸(2分)。为下文铺叙故乡的温馨的情景和内心的惬意埋下伏笔(2分)。

3.作者叙写阳光炽热灼人、困倦难当的感受(2分),其作用是为了反衬作者对故乡寒冬飞雪的思念。(2分)

4.因为作者(1)在寒冷的新年里,感受到了故乡的热闹与温;(2)在大雪飘飞的季节,感受到了妈温暖的期盼与问候;(3)在作品备受冷落而让人心凉的时代,朋友寄来了心仪已久的的作品而感到亲切与满足;(4)在炒作肆虐的时修,却感受到无私奉献精神的激励与温暖。(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3点给满分)

迟子建是当今文坛一颗耀眼的明星,她是一位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两次获得冰心散文奖、一次庄重文文学奖、一次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一次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在所有这些奖项中,包括了散文奖、中短篇奖、长篇奖等。接下来我为你带来迟子建短篇散文及,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农具的眼睛 迟子建

农具似乎与树木有着亲缘关系,农具的把儿几乎都是木柄制成的。你能从光滑的农具把儿上,看到树的花纹和节子。那些大大小小的木节个个圆圆的,有黑色的,也有褐色的,好像农具长了眼睛似的。

农具当中,我最憎恨的就是犁杖了。由于家中没养牲口,用犁杖耕田的,爸爸就把大家姐弟三人当成牛,套在犁杖上,让大家拉犁。我一拉犁就有屈辱的感觉,常常是直着腰,只把绳子轻飘飘地搭在肩头。这时父亲就会在后面叫着我的乳名打趣我,说我真不简单,能把绳子拉弯了。我父亲是山村小学的,曾在哈尔滨读中学,会拉小提琴。他那双手在那个年代既得写粉笔字,又得摸农具,因为大家上小学时,学工学农的热潮风起云涌,大家每周都要到生产队的田地里劳作一两次。而且家家户户又都拥有园田,种植着各色菜蔬,自给自足,所以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没有没摸过农具的。

农具当中,我不厌烦的是锄头和镰刀。锄头的形状很像道士帽,所以你若把它倒立着,俨然是一个清瘦的道士站在那里。锄头既可用于铲除庄稼中的杂草,又可给板结的田地松土。我扛着锄头去田间劳作,一般是到土豆地里去了。土豆地一般要铲三次,人们称之为“头趟、二趟、三趟”。铲头趟,苗才出齐不久,上豆秧矮矮的,杂草极好清除。铲二趟呢,是在土豆打垄之后,粉的白的蓝的土豆花也开了,杂草与土豆秧争夺生长的空间,这时就得抡起锄头“驱邪扶正”。铲三趟的时候,稗草疯长,有的和秧苗缠绕在一起,颇有“绑票”的意味,这时候为土豆清除“异己”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铲三趟的时候最累,有时候你得撇下锄头,亲手二下一下地把纠缠在土豆秧身上的杂草摘除。我喜欢铲二趟,我爱那些细碎的土豆花,它们会招来黄的或白的蝴蝶,感觉是在花园中劳作。干活乏了小憩的时候,躺在被阳光照耀得发烫的泥土中,感受着如丝绸一样柔曼滑过的清风,惬意极了。清风拍打着土豆花,土豆花又借着风势拍打着我的脸颊,让我脸颊发痒,那是一种多么醉人的痒啊!渴了的时候,我会到田边草丛中采上几枝酸浆来吃。它长得跟竹子一样,光滑的身子,细长的叶片,它的茎能食用,酸甜可口,十分解渴。我铲地时就不背水壶,因为酸浆早已存了满腹的清凉之汁等着我享用。

我喜欢镰刀,是因为割猪草的活儿在我眼中是非常浪漫的。草甸子上盛开着野花,割草的时候,也等于采花了。那些花有可供观赏的,如火红的百合和紫色的马莲花;还有供食用的,如金灿灿的黄花菜。用新鲜的黄花菜炸上一碗酱,再下上一锅面条,那就是最美妙的'晚饭了。我打猪草归来,肩上背的是草,腰间别的是镰刀,左手可能拿的是一束马莲,右手握的就是黄花菜了。所以我觉得猪的命运也不算坏,它一天到晚除了吃就是睡,窝里絮的草还来自于芳菲的大草甸子,比耕田的牛马要有福气,可惜它的命太短太短了。

我父亲是个知识分子,他伺候庄稼的本事与他的教学本领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大家家的地不是因为施肥过少而使庄稼呈现一派萎靡之气,就是垄打得歪歪斜斜,宽的宽,窄的窄。进了我家园田的庄稼,很像是被送入孤儿院的弃婴,命运总是不大好。大家家的农具,也比别人家的要邋遢许多,锄头上锈迹斑斑,镐头和犁杖上携带的尘土足够蓄一只花盆的,镰刀钝得割草时草会发出被剧烈撕扯的痛苦的叫声,如乌鸦一样“呀呀呀”地叫。而那些地道的农家,农具总是被磨得雪亮,拾掇得利利索索的,不似大家家的农具,一律被堆置在墙角,任凭风雨侵蚀,如一群衣衫褴褛的乞丐。即便如此,我还是热爱大家家的农具,热爱它们的愚钝和那满身岁月的尘垢。

大家家使用过的那些农具早已失传了。但我忘不了农具木把儿上的那些圆圆的节子,那一双双眼睛曾见证了一个小女孩如何在锄草的间隙捉土豆花上的蝴蝶,又如何在打猪草的时候将黄花菜捋到一起,在夕阳下憧憬着一顿风味独具的晚饭。我可能会忘记尘世中我所见过的许多人的眼睛,那些或空洞或贪婪或含着嫉妒之光的眼睛,但我永远不会忘记农具身上的眼睛,它们会永远明亮地闪烁在我的回忆中,为我历经岁月沧桑而渐露疲惫、忧郁之色的眼睛,注入一缕缕温和、平静的光芒。

导读

农具何以有了眼睛?如果不是作者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那么,如此乏味、平凡并且土气的农具怎么会有如此的神韵?本文题目就夺人眼球,吸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既然农具都有了眼睛,那么,作者的心灵之中一定也有一双审美的眼睛在闪烁,这双审美的眼睛会将生活中平淡无奇的事情镀上美丽的光泽。要不,请看,被憎恨的犁杖也和父亲风趣幽默的谈吐联系上了,喜欢的锄头和镰刀让作者牵引出好几件有趣的事,还有农村美丽自然风景的描写。所以,虽然作者写的是艰苦的农村生活,大家却从中读到了作者的乐观态度和热爱生活的纯美心灵。这些农具的眼睛实际上见证了作者一段难忘的生活,这段岁月虽然苦涩却闪耀着美丽的光芒,“它们会永远明亮地闪烁在我的回忆中。为我历经岁月沧桑而渐露疲惫、忧郁之色的眼睛,注入一缕缕温和、平静的光芒。”

选择农具作为文章的切入点,进而牵连出作者许多生活申的,这是作者构思的高明之处。生活中的也许是偶然的、零散的,但是,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当写作素材进入作品申时,作者需要进行集中和整合,所以,大家就看到了许多和情感围绕着“农具的眼睛”展开,平庸的生活成为焕发着光彩的写作题材。再浓烈的情感也必须有一个突破口或寄托物才能有所依托,恰当表达,作者找到了合适的依托,因而才有了这样精彩的表达。

思考练习

1 根据原文,概括“农具的眼睛”的两层含义,每点不超过10个字。

实指:_______________

虚指:____________

2 文章对童年生活的艰辛不乏浪漫的描写。请结合相关片段,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

1 (1)农具上的圆节;(2)美好时光的见证或童年生活的见证。2 文中充满了对简单朴素的生活片段的回忆,拉犁翻地的趣味和劳累,锄草间隙享受清风拂面的惬意和蝴蝶追逐的浪漫,打猪草时在草甸子上赏花的悠然,夕阳下对一顿风味独具的晚饭的憧憬,却流露出作者对勤劳、朴实、宁静生活的热爱,对农村和大自然的亲近之情。

篇二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迟子建

年是新的,也是旧的。因为不管多么生气勃勃的日子,你过着的时候,它就在不经意间成了老日子了。

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沾染了这样气韵的北方人的日子,定然是有阴霾也有阳光,有辛酸也有快乐。

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目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因寂静、单纯而显得格外有韵致。八月,我回到那里。每天早晨,我做的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大约是心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头。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家中的菜园到了这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莹莹的茄子、油绿的芹菜、细嫩的西葫芦、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的鱼类。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上。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照亮。

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我去两次,但唯有这次时间最长,整整一个月。浸会大学邀请了来自美国、尼日利亚、爱尔兰、新西兰、肯尼亚、等和地区的八位作家,聚集,进行文学交流和写作,这一期的主题是“大自然和写作”。为了配合这个主题,浸会大学组织了一些亲近大自然的活动,如去西贡西湾爬山,去大屿山的小岛看渔民的生活,去凤凰山以及湿地公园等。的十月仍然炽热,阳光把我的皮肤晒得黝黑。运动是惹人上瘾的,逢到没有活动的日子,我便穿着一身运动装出门了。去海边,去钻石山的禅院等。有一天下午,我外出归来,乘地铁在乐富站下车后,觉得浑身酸软,困倦难挡,于是就到地铁站对面的联合道公园睡觉去了。别看街上车水马龙的,公园游人极少。我躺在回廊的长椅上,枕着旅行包,听着鸟鸣,闻着花香,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向西了,我听见有人在喊“迟——迟——”,原来是爱尔兰女诗人希斯金,她正坐在与我相邻的椅子上看书呢。我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在国外,蜷在公园长椅上睡觉的,基本都是乞丐。

在,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炫耀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绿,等等。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对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有一天参加一个座谈,当被问起对的印象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欢故乡四季分明的气候,想念寒冷。他们一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啊!

十一月上旬,我从赴京参加作代会,会后返回哈尔滨。当我终于迎来了对我而言的场雪时,兴奋极了。我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能够回到冬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汪继湘先生和儿媳王莎女士为我签名寄来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喜欢先生的书,特意在书的扉页盖了一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汤道耕印”的木头印章。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灿烂。王莎女士说,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行,这让我感慨万千。在大家这个时代,那些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导读

本文引起大家关注的是“辩证反衬式”的构思方法。温暖和寒冷是一对反义词,可以指自然界的温度,也可以是人类的某种现象,比如喜欢和冷淡,推崇和拒绝……作者正是从这点上开掘,形成了不同凡响的构思。文章先从赞美故乡寒冷的新年开始,这是寒冷;接着写故乡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母亲对我的关爱,这是温暖;又写十月在感受灼热和困倦,以及可怜的绿,反村作者对故乡寒冷的热爱;可以说是构思中的神来之笔,作者写了一种现象:“在大家这个时代,那些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这仿佛是一条曲径通幽的长廊,回旋曲折,旁边的景物迷人,出现了一个宽广的后花园。将读者引入胜境,体味更高层次的“寒冷与温暖”。

写对故乡的情感可以有千万条路,作者只抓住了“寒冷”这个比较生僻的特征为切入点,将写作视野扩展到。深入到了文化领域,使之和故乡的“冷”交相辉映,呈现出一派丰厚深沉的景象,让读者的情感在相反的轨道中穿行,并且辩证地融合,怎能不情思灵动,哲理飞扬呢?

思考练习

1 在文章第三段中,作者浓墨重彩地铺叙了她在故乡感受到的哪些情景?请分条概括说明。

2 联系全文,请简要说明作者感到“寒冷也是一种温暖”的缘由。

1 (1)山野里弥漫清新的空气;(2)妈妈关切地迎接“我”回家;(3)时令蔬菜,新鲜成熟;(4)享受丰盛的晚餐;(5)用鲜花装点居室。2 (1)故乡给予我情感营养,在寒冷的新年里,感受到了故乡的热闹与温暖。(2)在大雪飘飞的季节,感受到了妈期望与问候。(3)在作品备受冷落而让人心凉的时代,朋友寄来心仪的的作品而感到亲切满足。(4)在炒作时代,我感受到了的奉献精神的激励。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

在寒冷的冬天,人们往往向往温暖的春天;到了万物复苏的春天,人们往往忘了冬天的寒冷。有一个人,她说:“也是冬天,也是春天”,即便身处凛冽的冬天,她的心中也住着一个阳光充足的春天,这个人就是作家迟子建。

迟子建出生在最北的村庄——漠河北极村,这里“每年有半年是飘雪的日子,我感受的大自然的风寒,自然比别人多。”她不仅感受到大自然的风寒多,经历的人生寒流也多,但她说:“人抵御大自然的寒流能力强了,抵御人生寒流的能力自然也强了。”

读迟子建的散文集《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读到的,是一种寒冷中的温暖,一抹黑暗中的明亮,一份温柔中的硬朗,一股泥泞中的清流……

这本散文集共有五个部分,一、二部分主要写对童年、故乡、父亲、爱人的怀念,第三部分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悟,第四、五部分是主要是游记及一些人物评论。

在的女作家中,像迟子建一样曾三度获得鲁迅文学奖,同时还获得过茅盾文学奖、冰心文学奖等多个文学的作家,是鲜有的。我是因为读了她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额尔古纳河右岸》而喜欢读她的作品的。

她的散文,是大散文,既有细腻的情感与笔触,又有思想的深度与高度,读来让人觉得过瘾。

因为她一些特殊的个人经历,她的文字,有一种伤怀之美,但又哀而不伤,如雪清凉,但又如雪明亮。在读她写的一些充满节制的怀念文章时,如《灯祭》、《好时光悄悄地溜走》、《龙眼与伞》、《我的世界下雪了》等,常忍不住共情,流下泪来。可是文字中的她,又不仅是自我疗愈了,还一并治愈了很多人。

面对人生中的缺憾,她写道:“生活永远不会的。但是,曾经拥有过,有过,不就足够了吗?”

面对生命中的寒冷,她写道:“因为有了寒冷,有了对寒冷尽头的温暖的永恒的渴望,有了对盐那如同情人般的缠绵和依恋,我想北方人的泪水会比南方人的泪水更咸。”

面对黑暗,她写道:“当你的眼睛适应了真正的黑暗后,你会发现黑暗本身也是一种明亮。”

……

这些文字,是她面对生命的泥泞的深刻感悟,然而她的笔触,又不仅仅是关注个人的命运,她有一颗充满悲悯的心,透过个人的痛,看到众生的痛。

读她的游记,随她一起去游历石头与流水的巴黎欣赏米勒的画,去教堂偶遇光明于低头的一瞬,去狼山拜谒骆宾王墓,去沈阳故宫遇见紫气中的烟火,去鲁镇感受它的黑夜与白天,去乌镇听复古的梆声……

循着她深情的文字,去爱荷华认识聂华苓先生和她的三个时代,去追寻鲁迅、萧红、郁达夫曾经的足迹并缅怀他们……

“她用文字收拢时代的缰绳,张弛有致,不疾不徐,以优雅从容的步伐,走过人生的冬天与春天。”

正如她在《长发的秘密》中写的那样:“文学不能拯救世界,但它能给人的心灵世界注入泉水,让人活得安宁。”

在这凛冽的冬季,感谢迟子建的《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让我从文字中读出了温暖、感动、情怀、悲悯、智慧、清澈、安宁……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迟子建

年是新的,也是旧的。因为不管多么生气勃勃的日子,你过着的时候,它就在不经意间成了老日子了。

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沾染了这样气韵的北方人的日子,定然是有阴霾也有阳光,有辛酸也有快乐。我每年的日子,大抵是在写作和旅行中度过的。

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因寂静、单纯而显得格外的有韵致。八月,我回到那里。每天早晨,我做的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大约是心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头。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家中的菜园到了这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英英的茄子、油绿的芹菜、细嫩的西葫芦、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的鱼类。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上。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照亮。

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我去两次,但唯有这次时间最长,整整一个月。的十月仍然炽热,阳光把我的皮肤晒得黝黑。运动是惹人上瘾的,逢到没有活动的日子,我便穿着一身运动装出门了。去海边,去钻石山的禅院等。有一天下午,我外出归来,乘地铁在乐富站下车后,觉得浑身酸软,困倦难挡,于是就到地铁站对面的联合道公园睡觉去了。别看街上车水马龙的,公园游人极少。我躺在回廊的长椅上,枕着旅行包,听着鸟鸣,闻着花香,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向西了,我听见有人在喊迟迟,原来是爱尔兰女诗人希斯金,她正坐在与我相邻的椅子上看书呢。我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在国外,蜷在公园长椅上睡觉的,基本都是乞丐。

在,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炫耀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的绿等等。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对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有一天参加一个座谈,当被问起对的印象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欢故乡四季分明的气候,想念寒冷。他们一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啊!

十一月上旬,我从赴京参加作代会,会后返回哈尔滨。当我终于迎来了对我而言的场雪时,兴奋极了。我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能够回到冬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汪继湘先生和儿媳王莎女士为我签名寄来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喜欢先生的书,特意在书的扉页盖了一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汤道耕印的木头印章。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的灿烂。王莎女士说,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行,这让我感慨万千。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原载2006.12.30《青年报》,有删改)

1.第3段,作者浓墨重彩铺叙了她在故乡感受到的哪些情景?请分条概括说明。(6分)

2.指出画线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简要说明表达作用。(6分)

3.作者在文中叙写了之行的哪些感受?在全文构思上起何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4.联系全文,请简要说明作者感到寒冷也是一种温暖的缘由。(6分)

参:

1.(1)山野里弥温着清新的空气 (2)妈妈关切地迎接我回家 (3)时令蔬菜,新鲜成熟 (4)享受野生的佳肴(丰盛的晚餐) (5)用鲜花装点温馨雅致的居室(享受梦乡的甜蜜)

2.比拟(2分)。赋予新年以生命,生动写出了新年喧闹与寒冷的特点,寄寓北方人的欢乐与辛酸(2分)。为下文铺叙故乡的温馨的情景和内心的惬意埋下伏笔(2分)。

3.作者叙写阳光炽热灼人、困倦难当的感受(2分),其作用是为了反衬作者对故乡寒冬飞雪的思念。(2分)

4.因为作者(1)在寒冷的新年里,感受到了故乡的热闹与温;(2)在大雪飘飞的季节,感受到了妈温暖的期盼与问候;(3)在作品备受冷落而让人心凉的时代,朋友寄来了心仪已久的的作品而感到亲切与满足;(4)在炒作肆虐的时修,却感受到无私奉献精神的激励与温暖。(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3点给满分)

迟子建是当今文坛一颗耀眼的明星,她是一位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两次获得冰心散文奖、一次庄重文文学奖、一次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一次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在所有这些奖项中,包括了散文奖、中短篇奖、长篇奖等。接下来我为你带来迟子建短篇散文及,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农具的眼睛 迟子建

农具似乎与树木有着亲缘关系,农具的把儿几乎都是木柄制成的。你能从光滑的农具把儿上,看到树的花纹和节子。那些大大小小的木节个个圆圆的,有黑色的,也有褐色的,好像农具长了眼睛似的。

农具当中,我最憎恨的就是犁杖了。由于家中没养牲口,用犁杖耕田的,爸爸就把大家姐弟三人当成牛,套在犁杖上,让大家拉犁。我一拉犁就有屈辱的感觉,常常是直着腰,只把绳子轻飘飘地搭在肩头。这时父亲就会在后面叫着我的乳名打趣我,说我真不简单,能把绳子拉弯了。我父亲是山村小学的,曾在哈尔滨读中学,会拉小提琴。他那双手在那个年代既得写粉笔字,又得摸农具,因为大家上小学时,学工学农的热潮风起云涌,大家每周都要到生产队的田地里劳作一两次。而且家家户户又都拥有园田,种植着各色菜蔬,自给自足,所以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没有没摸过农具的。

农具当中,我不厌烦的是锄头和镰刀。锄头的形状很像道士帽,所以你若把它倒立着,俨然是一个清瘦的道士站在那里。锄头既可用于铲除庄稼中的杂草,又可给板结的田地松土。我扛着锄头去田间劳作,一般是到土豆地里去了。土豆地一般要铲三次,人们称之为“头趟、二趟、三趟”。铲头趟,苗才出齐不久,上豆秧矮矮的,杂草极好清除。铲二趟呢,是在土豆打垄之后,粉的白的蓝的土豆花也开了,杂草与土豆秧争夺生长的空间,这时就得抡起锄头“驱邪扶正”。铲三趟的时候,稗草疯长,有的和秧苗缠绕在一起,颇有“绑票”的意味,这时候为土豆清除“异己”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铲三趟的时候最累,有时候你得撇下锄头,亲手二下一下地把纠缠在土豆秧身上的杂草摘除。我喜欢铲二趟,我爱那些细碎的土豆花,它们会招来黄的或白的蝴蝶,感觉是在花园中劳作。干活乏了小憩的时候,躺在被阳光照耀得发烫的泥土中,感受着如丝绸一样柔曼滑过的清风,惬意极了。清风拍打着土豆花,土豆花又借着风势拍打着我的脸颊,让我脸颊发痒,那是一种多么醉人的痒啊!渴了的时候,我会到田边草丛中采上几枝酸浆来吃。它长得跟竹子一样,光滑的身子,细长的叶片,它的茎能食用,酸甜可口,十分解渴。我铲地时就不背水壶,因为酸浆早已存了满腹的清凉之汁等着我享用。

我喜欢镰刀,是因为割猪草的活儿在我眼中是非常浪漫的。草甸子上盛开着野花,割草的时候,也等于采花了。那些花有可供观赏的,如火红的百合和紫色的马莲花;还有供食用的,如金灿灿的黄花菜。用新鲜的黄花菜炸上一碗酱,再下上一锅面条,那就是最美妙的'晚饭了。我打猪草归来,肩上背的是草,腰间别的是镰刀,左手可能拿的是一束马莲,右手握的就是黄花菜了。所以我觉得猪的命运也不算坏,它一天到晚除了吃就是睡,窝里絮的草还来自于芳菲的大草甸子,比耕田的牛马要有福气,可惜它的命太短太短了。

我父亲是个知识分子,他伺候庄稼的本事与他的教学本领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大家家的地不是因为施肥过少而使庄稼呈现一派萎靡之气,就是垄打得歪歪斜斜,宽的宽,窄的窄。进了我家园田的庄稼,很像是被送入孤儿院的弃婴,命运总是不大好。大家家的农具,也比别人家的要邋遢许多,锄头上锈迹斑斑,镐头和犁杖上携带的尘土足够蓄一只花盆的,镰刀钝得割草时草会发出被剧烈撕扯的痛苦的叫声,如乌鸦一样“呀呀呀”地叫。而那些地道的农家,农具总是被磨得雪亮,拾掇得利利索索的,不似大家家的农具,一律被堆置在墙角,任凭风雨侵蚀,如一群衣衫褴褛的乞丐。即便如此,我还是热爱大家家的农具,热爱它们的愚钝和那满身岁月的尘垢。

大家家使用过的那些农具早已失传了。但我忘不了农具木把儿上的那些圆圆的节子,那一双双眼睛曾见证了一个小女孩如何在锄草的间隙捉土豆花上的蝴蝶,又如何在打猪草的时候将黄花菜捋到一起,在夕阳下憧憬着一顿风味独具的晚饭。我可能会忘记尘世中我所见过的许多人的眼睛,那些或空洞或贪婪或含着嫉妒之光的眼睛,但我永远不会忘记农具身上的眼睛,它们会永远明亮地闪烁在我的回忆中,为我历经岁月沧桑而渐露疲惫、忧郁之色的眼睛,注入一缕缕温和、平静的光芒。

导读

农具何以有了眼睛?如果不是作者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那么,如此乏味、平凡并且土气的农具怎么会有如此的神韵?本文题目就夺人眼球,吸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既然农具都有了眼睛,那么,作者的心灵之中一定也有一双审美的眼睛在闪烁,这双审美的眼睛会将生活中平淡无奇的事情镀上美丽的光泽。要不,请看,被憎恨的犁杖也和父亲风趣幽默的谈吐联系上了,喜欢的锄头和镰刀让作者牵引出好几件有趣的事,还有农村美丽自然风景的描写。所以,虽然作者写的是艰苦的农村生活,大家却从中读到了作者的乐观态度和热爱生活的纯美心灵。这些农具的眼睛实际上见证了作者一段难忘的生活,这段岁月虽然苦涩却闪耀着美丽的光芒,“它们会永远明亮地闪烁在我的回忆中。为我历经岁月沧桑而渐露疲惫、忧郁之色的眼睛,注入一缕缕温和、平静的光芒。”

选择农具作为文章的切入点,进而牵连出作者许多生活申的,这是作者构思的高明之处。生活中的也许是偶然的、零散的,但是,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当写作素材进入作品申时,作者需要进行集中和整合,所以,大家就看到了许多和情感围绕着“农具的眼睛”展开,平庸的生活成为焕发着光彩的写作题材。再浓烈的情感也必须有一个突破口或寄托物才能有所依托,恰当表达,作者找到了合适的依托,因而才有了这样精彩的表达。

思考练习

1 根据原文,概括“农具的眼睛”的两层含义,每点不超过10个字。

实指:_______________

虚指:____________

2 文章对童年生活的艰辛不乏浪漫的描写。请结合相关片段,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

1 (1)农具上的圆节;(2)美好时光的见证或童年生活的见证。2 文中充满了对简单朴素的生活片段的回忆,拉犁翻地的趣味和劳累,锄草间隙享受清风拂面的惬意和蝴蝶追逐的浪漫,打猪草时在草甸子上赏花的悠然,夕阳下对一顿风味独具的晚饭的憧憬,却流露出作者对勤劳、朴实、宁静生活的热爱,对农村和大自然的亲近之情。

篇二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迟子建

年是新的,也是旧的。因为不管多么生气勃勃的日子,你过着的时候,它就在不经意间成了老日子了。

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沾染了这样气韵的北方人的日子,定然是有阴霾也有阳光,有辛酸也有快乐。

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目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因寂静、单纯而显得格外有韵致。八月,我回到那里。每天早晨,我做的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大约是心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头。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家中的菜园到了这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莹莹的茄子、油绿的芹菜、细嫩的西葫芦、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的鱼类。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上。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照亮。

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我去两次,但唯有这次时间最长,整整一个月。浸会大学邀请了来自美国、尼日利亚、爱尔兰、新西兰、肯尼亚、等和地区的八位作家,聚集,进行文学交流和写作,这一期的主题是“大自然和写作”。为了配合这个主题,浸会大学组织了一些亲近大自然的活动,如去西贡西湾爬山,去大屿山的小岛看渔民的生活,去凤凰山以及湿地公园等。的十月仍然炽热,阳光把我的皮肤晒得黝黑。运动是惹人上瘾的,逢到没有活动的日子,我便穿着一身运动装出门了。去海边,去钻石山的禅院等。有一天下午,我外出归来,乘地铁在乐富站下车后,觉得浑身酸软,困倦难挡,于是就到地铁站对面的联合道公园睡觉去了。别看街上车水马龙的,公园游人极少。我躺在回廊的长椅上,枕着旅行包,听着鸟鸣,闻着花香,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向西了,我听见有人在喊“迟——迟——”,原来是爱尔兰女诗人希斯金,她正坐在与我相邻的椅子上看书呢。我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在国外,蜷在公园长椅上睡觉的,基本都是乞丐。

在,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炫耀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绿,等等。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对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有一天参加一个座谈,当被问起对的印象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欢故乡四季分明的气候,想念寒冷。他们一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啊!

十一月上旬,我从赴京参加作代会,会后返回哈尔滨。当我终于迎来了对我而言的场雪时,兴奋极了。我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能够回到冬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汪继湘先生和儿媳王莎女士为我签名寄来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喜欢先生的书,特意在书的扉页盖了一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汤道耕印”的木头印章。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灿烂。王莎女士说,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行,这让我感慨万千。在大家这个时代,那些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导读

本文引起大家关注的是“辩证反衬式”的构思方法。温暖和寒冷是一对反义词,可以指自然界的温度,也可以是人类的某种现象,比如喜欢和冷淡,推崇和拒绝……作者正是从这点上开掘,形成了不同凡响的构思。文章先从赞美故乡寒冷的新年开始,这是寒冷;接着写故乡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母亲对我的关爱,这是温暖;又写十月在感受灼热和困倦,以及可怜的绿,反村作者对故乡寒冷的热爱;可以说是构思中的神来之笔,作者写了一种现象:“在大家这个时代,那些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这仿佛是一条曲径通幽的长廊,回旋曲折,旁边的景物迷人,出现了一个宽广的后花园。将读者引入胜境,体味更高层次的“寒冷与温暖”。

写对故乡的情感可以有千万条路,作者只抓住了“寒冷”这个比较生僻的特征为切入点,将写作视野扩展到。深入到了文化领域,使之和故乡的“冷”交相辉映,呈现出一派丰厚深沉的景象,让读者的情感在相反的轨道中穿行,并且辩证地融合,怎能不情思灵动,哲理飞扬呢?

思考练习

1 在文章第三段中,作者浓墨重彩地铺叙了她在故乡感受到的哪些情景?请分条概括说明。

2 联系全文,请简要说明作者感到“寒冷也是一种温暖”的缘由。

1 (1)山野里弥漫清新的空气;(2)妈妈关切地迎接“我”回家;(3)时令蔬菜,新鲜成熟;(4)享受丰盛的晚餐;(5)用鲜花装点居室。2 (1)故乡给予我情感营养,在寒冷的新年里,感受到了故乡的热闹与温暖。(2)在大雪飘飞的季节,感受到了妈期望与问候。(3)在作品备受冷落而让人心凉的时代,朋友寄来心仪的的作品而感到亲切满足。(4)在炒作时代,我感受到了的奉献精神的激励。

迟子建的文字带着温情,带着浓浓的乡野的气息,暖化了来自大兴安岭冰冷的寒风,将寒冷化作一股暖意,送给每一位在文学的海洋中畅游的读者。

准备把看过的迟子建的作品一一分享给爱读书的朋友们,希望你能够喜欢。

此次分享她的中篇《亲亲土豆》。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礼镇的地方,这个地方以盛产土豆为名,镇上哪家都会种植为数不少的土豆,土豆是个宝贝呀,煎炒烹炸煮,样样都是美食,也是礼镇的主要收入来源。在礼镇的人家中,以秦山最为爱土豆,爱到什么程度呢?他能够闻得到土豆的花香味,有过种土豆经历的人都知道,土豆花儿极小,基本无味,而秦山能够闻到花儿的味道,说明他对土豆是多么的喜爱,他的妻子李爱杰,还有一个就九岁的女儿,一家人生活的其乐融融。

然而,在一个土豆花儿开放的季节,平时爱抽上几口烟的秦山忽然咳嗽起来,并且逐渐的,甚至咳出了血丝,在小城市的医院检查后并没有确诊,在妻子的陪同下一起买了几斤梨便回了家,吃了梨子的秦山情况有了一些好转,让妻子心里稍有安慰,然而一周之后,秦山又咳血了,在妻子的强烈要求下,俩人来到了省城哈尔滨的医院去检查。

来到了医院,便直接住了下来。

秦山,人在病床上,心却在土豆地里,心心念念的对妻子说“该是收土豆的时候了”。

妻子被告知秦山是癌症晚期的时候,整个人像是掉入了“黑咕隆咚”的井里,内心被巨大的悲哀征服,绝望到没有了泪水。为了掩饰内心的慌乱,妻子从医院的花园里偷偷的摘了一朵花儿掖在了袖口里,带给秦山看,秦山却耿直的说“还没有土豆的花儿香,更没有妻子的身体香”。

本来因为确诊而内心伤悲的李爱杰,和同是病友妻子的王秋萍一起解酒浇愁,醉后便一觉睡到了中午,李爱杰马上和王秋萍一起来到了医院,病床上已经没有了秦山的身影,连护士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李爱杰内心极为崩溃,害怕秦山得知自己的病症之后想不开,寻了短见,便从松花江边寻到交叉口,再到公园幽深的小树林,一切的可能的地方都让她们找遍了,可就是没有找到秦山。

百般寻觅之后,李爱杰内心断定,丈夫肯定瞒着自己回到了礼镇。于是打点行囊,便回到了礼镇。

田野上一幅美丽的秋收图,大家刨的刨,挖的挖,连邻居家的狗狗都在地里殷勤的跑来跑去。

远远的看到,秦山猫在自己家的地里起土豆。午后的阳光沉甸甸的照耀着他。

两行眼泪从妻子的脸上滑落,滚烫。

收完土豆之后,东北地区便进入了安逸的冬日,而秦山却消瘦的越来越快了,几乎不能进食,却常常一言不发的看着妻子。在一个落雪的傍晚,秦山突然对妻子说,上次从哈尔滨给她买了件东西,当秦山层层打开包装纸的之后,一条宝石蓝的软缎旗袍,泛着动人的光芒。

两天后,秦山闭上了眼睛。

礼镇的人都来帮助李爱杰料理后事,但守灵的事情,李爱杰自己来承当,她在屋子里穿上那宝石蓝的软缎旗袍,守着温暖的炉火和丈夫,由晨至昏,由夜半到黎明。直到出殡的那一天,才换下了旗袍。

由于天寒地冻,在这个季节的人的墓穴都不可能挖的太深,所以覆盖棺材板光靠那点冻土是无济于事的,人们一般都是拉一车煤灰来盖坟,等到春暖花开了再培新土,当人们准备拉煤灰的时候,李爱杰突然拦住说“秦山不喜欢煤灰”,并拿起几个麻袋,吩咐几个年轻人,“往麻袋里装土豆吧”。

于是,礼镇看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葬礼,秦山的坟堆上堆着饱满的土豆,被雪后疲惫的阳光照射着,使整个坟墓洋溢着一股温馨的丰收气息。

葬礼之后,李爱杰一个离开秦山的坟,刚走了两三步,忽然听见背后一阵簌簌的响动,原来是坟顶上那一只又胖又圆的土豆坠了下来,一直滚到李爱杰的脚边,像是一个撒娇的孩子在期待妈亲昵呢。

李爱杰轻轻嗔怪道:还跟着我的脚呀。

故事到此,告一段落,一个悲情的故事,读到,却能够让人不自觉地弯了唇角,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温暖,借助土豆这个介质,将夫妻间的深切感情表达到了。当中没有歇斯底里的喊叫,没有泪眼滂沱的哭泣,以非常平顺的语言,阐述了彼此之间的深情,真正是情至深处便无声。

这便是迟子建的风格,即便是自己内心寒冷如雪,也要把这雪融化了给干渴的你送上一缕清泉,就像当时读“全世界的鹅毛大雪,谁又能听见谁的呼唤”时,虽然最终的结局是茫茫的冰冷,但是整部不断出现的温情,就像冬日里温暖的小酒一样,时时驱赶着寒冷的存在,和《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的“我想把脸涂上厚厚的泥巴,不让别人看到我的悲伤”一样,至今再读《亲亲土豆》,依然是对细腻入微的情感表达极为欢喜赞叹。

一颗土豆,一片温情。

下期分享《鸭如花》。

分享故事,交流想法,感谢您的阅读。

        2018年5月迟子建女士在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演讲过这样一篇文章,文章名是《用文字收拢时代速度的缰绳》,其中她提到:以文字收拢时代速度的缰绳,并没有拉历史的企图,更加开放和包容的世界,是每一个人心中都呼唤的。我只是想说,我们以文字收拢一下时代速度的缰绳,就不会因过松,而纵容它脱缰;也不会因过紧,使它裹足不前。我希望我们手握缰绳张弛有度、不疾不徐,这样我们才能走出优雅的步伐。在这个旅程上,选择文学,无比美好。

     某天无意在书店翻阅学习资料时,在散文集的书架上看到了这本迟子建女士所写的《也是冬天,也是春天》,我看了一眼封面,上面写着“在苦难中怀抱希望,在冬天里看到春天”,这句话与书名紧密相连,当时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在自己遇到人生的一些难题时,不要放弃,在寒冷的冬天依然可以看到春天的太阳。理解的很肤浅。平时,出于自己的兴趣很喜欢抄写一些读上去比较优美的语句,也可能是自己的这种习惯,让我产生了想对这本书有更深层理解的想法,于是我拿着这本书去了前台结账。

    出了书店后,我带着这本书坐上公交车,此时已是傍晚,街道上的落英缤纷让我忍不住拿出手机记录此刻的风景,平常除了阅读,也对摄影颇有了解。回到家后,慢慢打开了这本书,翻到第三页时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生活永远不会的。但是,曾经拥有过,有过,不就足够了吗?是啊,谁的人生不都会留下那么几个遗憾,或许这些遗憾会成为你往后余生的警钟,提醒自己不要再给那么美好的人生留下遗憾,又或许这些遗憾会伴随你一直到老去。但是这些遗憾已经留下,回不到过去,也无法去改变,只能继续努力,让自己的青春画上一个不那么完美的句号。

     此刻我就把自己所认为好的段落及句子分享给大家一起共勉。

    “当我年轻的时候,

    我曾有过好时光,

    那森林中的野草可曾记得,

    我曾抚弄你脸上的露珠。

    啊。当我抚弄你脸上露珠的时候,

    好时光已悄悄溜走”

    “因为有了寒冷,有了对寒冷尽头的温暖的永恒的渴望,有了对盐那同情人般的缠绵和依恋,我想北方人的泪水会比南方人的泪水更咸”

    “好在繁华落尽,我心存有余香,光影消逝,仍有一脉烛火在记忆中跳荡。”

    “我很喜欢苏轼的的那首《花影》:“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又将明月送将来”研究者总把它说成抒情诗,       说是苏轼在抒发他内心的愤懑,可我更愿意把它看作一首清新的自然诗。花影在台阶摇曳,任凭什么扫把,也扫不开它。这目光和明月下         消散的花影,就是时光,不管它穿越多少年,总会把美留在人的心头。就像我遥想逝去的花儿,无论是山间的,还是花圃和菜圃中             的,抑或是我们亲手在二层窗格打造的梅园,它们没有随着时光流逝而被遗忘而是像风一样,一直吹拂着我的记忆,不让它沉睡”

     “当你的眼睛适应了真正的黑暗后,你会发现黑暗本身也是一种光明。”

      在这本书中迟子建女士用向下看的姿势,回望的眼光,将生活中浮夸的泡沫荡去,使其变得清澈。她坚定在世间行走,面对生命的泥泞,        充满悲悯,透过个人的痛。她用文字收拢时代的缰绳,张弛有致,不疾不徐,以优雅从容的步伐,走过的冬天与春天。

悦读|读迟子建作品系列—— 一颗土豆的温情

在寒冷的冬天,人们往往向往温暖的春天;到了万物复苏的春天,人们往往忘了冬天的寒冷。有一个人,她说:“也是冬天,也是春天”,即便身处凛冽的冬天,她的心中也住着一个阳光充足的春天,这个人就是作家迟子建。

迟子建出生在最北的村庄——漠河北极村,这里“每年有半年是飘雪的日子,我感受的大自然的风寒,自然比别人多。”她不仅感受到大自然的风寒多,经历的人生寒流也多,但她说:“人抵御大自然的寒流能力强了,抵御人生寒流的能力自然也强了。”

读迟子建的散文集《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读到的,是一种寒冷中的温暖,一抹黑暗中的明亮,一份温柔中的硬朗,一股泥泞中的清流……

这本散文集共有五个部分,一、二部分主要写对童年、故乡、父亲、爱人的怀念,第三部分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悟,第四、五部分是主要是游记及一些人物评论。

在的女作家中,像迟子建一样曾三度获得鲁迅文学奖,同时还获得过茅盾文学奖、冰心文学奖等多个文学的作家,是鲜有的。我是因为读了她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额尔古纳河右岸》而喜欢读她的作品的。

她的散文,是大散文,既有细腻的情感与笔触,又有思想的深度与高度,读来让人觉得过瘾。

因为她一些特殊的个人经历,她的文字,有一种伤怀之美,但又哀而不伤,如雪清凉,但又如雪明亮。在读她写的一些充满节制的怀念文章时,如《灯祭》、《好时光悄悄地溜走》、《龙眼与伞》、《我的世界下雪了》等,常忍不住共情,流下泪来。可是文字中的她,又不仅是自我疗愈了,还一并治愈了很多人。

面对人生中的缺憾,她写道:“生活永远不会的。但是,曾经拥有过,有过,不就足够了吗?”

面对生命中的寒冷,她写道:“因为有了寒冷,有了对寒冷尽头的温暖的永恒的渴望,有了对盐那如同情人般的缠绵和依恋,我想北方人的泪水会比南方人的泪水更咸。”

面对黑暗,她写道:“当你的眼睛适应了真正的黑暗后,你会发现黑暗本身也是一种明亮。”

……

这些文字,是她面对生命的泥泞的深刻感悟,然而她的笔触,又不仅仅是关注个人的命运,她有一颗充满悲悯的心,透过个人的痛,看到众生的痛。

读她的游记,随她一起去游历石头与流水的巴黎欣赏米勒的画,去教堂偶遇光明于低头的一瞬,去狼山拜谒骆宾王墓,去沈阳故宫遇见紫气中的烟火,去鲁镇感受它的黑夜与白天,去乌镇听复古的梆声……

循着她深情的文字,去爱荷华认识聂华苓先生和她的三个时代,去追寻鲁迅、萧红、郁达夫曾经的足迹并缅怀他们……

“她用文字收拢时代的缰绳,张弛有致,不疾不徐,以优雅从容的步伐,走过人生的冬天与春天。”

正如她在《长发的秘密》中写的那样:“文学不能拯救世界,但它能给人的心灵世界注入泉水,让人活得安宁。”

在这凛冽的冬季,感谢迟子建的《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让我从文字中读出了温暖、感动、情怀、悲悯、智慧、清澈、安宁……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迟子建

年是新的,也是旧的。因为不管多么生气勃勃的日子,你过着的时候,它就在不经意间成了老日子了。

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沾染了这样气韵的北方人的日子,定然是有阴霾也有阳光,有辛酸也有快乐。我每年的日子,大抵是在写作和旅行中度过的。

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因寂静、单纯而显得格外的有韵致。八月,我回到那里。每天早晨,我做的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大约是心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头。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家中的菜园到了这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英英的茄子、油绿的芹菜、细嫩的西葫芦、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的鱼类。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上。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照亮。

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我去两次,但唯有这次时间最长,整整一个月。的十月仍然炽热,阳光把我的皮肤晒得黝黑。运动是惹人上瘾的,逢到没有活动的日子,我便穿着一身运动装出门了。去海边,去钻石山的禅院等。有一天下午,我外出归来,乘地铁在乐富站下车后,觉得浑身酸软,困倦难挡,于是就到地铁站对面的联合道公园睡觉去了。别看街上车水马龙的,公园游人极少。我躺在回廊的长椅上,枕着旅行包,听着鸟鸣,闻着花香,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向西了,我听见有人在喊迟迟,原来是爱尔兰女诗人希斯金,她正坐在与我相邻的椅子上看书呢。我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在国外,蜷在公园长椅上睡觉的,基本都是乞丐。

在,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炫耀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的绿等等。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对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有一天参加一个座谈,当被问起对的印象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欢故乡四季分明的气候,想念寒冷。他们一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啊!

十一月上旬,我从赴京参加作代会,会后返回哈尔滨。当我终于迎来了对我而言的场雪时,兴奋极了。我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能够回到冬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汪继湘先生和儿媳王莎女士为我签名寄来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喜欢先生的书,特意在书的扉页盖了一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汤道耕印的木头印章。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的灿烂。王莎女士说,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行,这让我感慨万千。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原载2006.12.30《青年报》,有删改)

1.第3段,作者浓墨重彩铺叙了她在故乡感受到的哪些情景?请分条概括说明。(6分)

2.指出画线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简要说明表达作用。(6分)

3.作者在文中叙写了之行的哪些感受?在全文构思上起何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4.联系全文,请简要说明作者感到寒冷也是一种温暖的缘由。(6分)

参:

1.(1)山野里弥温着清新的空气 (2)妈妈关切地迎接我回家 (3)时令蔬菜,新鲜成熟 (4)享受野生的佳肴(丰盛的晚餐) (5)用鲜花装点温馨雅致的居室(享受梦乡的甜蜜)

2.比拟(2分)。赋予新年以生命,生动写出了新年喧闹与寒冷的特点,寄寓北方人的欢乐与辛酸(2分)。为下文铺叙故乡的温馨的情景和内心的惬意埋下伏笔(2分)。

3.作者叙写阳光炽热灼人、困倦难当的感受(2分),其作用是为了反衬作者对故乡寒冬飞雪的思念。(2分)

4.因为作者(1)在寒冷的新年里,感受到了故乡的热闹与温;(2)在大雪飘飞的季节,感受到了妈温暖的期盼与问候;(3)在作品备受冷落而让人心凉的时代,朋友寄来了心仪已久的的作品而感到亲切与满足;(4)在炒作肆虐的时修,却感受到无私奉献精神的激励与温暖。(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3点给满分)

迟子建是当今文坛一颗耀眼的明星,她是一位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两次获得冰心散文奖、一次庄重文文学奖、一次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一次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在所有这些奖项中,包括了散文奖、中短篇奖、长篇奖等。接下来我为你带来迟子建短篇散文及,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农具的眼睛 迟子建

农具似乎与树木有着亲缘关系,农具的把儿几乎都是木柄制成的。你能从光滑的农具把儿上,看到树的花纹和节子。那些大大小小的木节个个圆圆的,有黑色的,也有褐色的,好像农具长了眼睛似的。

农具当中,我最憎恨的就是犁杖了。由于家中没养牲口,用犁杖耕田的,爸爸就把大家姐弟三人当成牛,套在犁杖上,让大家拉犁。我一拉犁就有屈辱的感觉,常常是直着腰,只把绳子轻飘飘地搭在肩头。这时父亲就会在后面叫着我的乳名打趣我,说我真不简单,能把绳子拉弯了。我父亲是山村小学的,曾在哈尔滨读中学,会拉小提琴。他那双手在那个年代既得写粉笔字,又得摸农具,因为大家上小学时,学工学农的热潮风起云涌,大家每周都要到生产队的田地里劳作一两次。而且家家户户又都拥有园田,种植着各色菜蔬,自给自足,所以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没有没摸过农具的。

农具当中,我不厌烦的是锄头和镰刀。锄头的形状很像道士帽,所以你若把它倒立着,俨然是一个清瘦的道士站在那里。锄头既可用于铲除庄稼中的杂草,又可给板结的田地松土。我扛着锄头去田间劳作,一般是到土豆地里去了。土豆地一般要铲三次,人们称之为“头趟、二趟、三趟”。铲头趟,苗才出齐不久,上豆秧矮矮的,杂草极好清除。铲二趟呢,是在土豆打垄之后,粉的白的蓝的土豆花也开了,杂草与土豆秧争夺生长的空间,这时就得抡起锄头“驱邪扶正”。铲三趟的时候,稗草疯长,有的和秧苗缠绕在一起,颇有“绑票”的意味,这时候为土豆清除“异己”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铲三趟的时候最累,有时候你得撇下锄头,亲手二下一下地把纠缠在土豆秧身上的杂草摘除。我喜欢铲二趟,我爱那些细碎的土豆花,它们会招来黄的或白的蝴蝶,感觉是在花园中劳作。干活乏了小憩的时候,躺在被阳光照耀得发烫的泥土中,感受着如丝绸一样柔曼滑过的清风,惬意极了。清风拍打着土豆花,土豆花又借着风势拍打着我的脸颊,让我脸颊发痒,那是一种多么醉人的痒啊!渴了的时候,我会到田边草丛中采上几枝酸浆来吃。它长得跟竹子一样,光滑的身子,细长的叶片,它的茎能食用,酸甜可口,十分解渴。我铲地时就不背水壶,因为酸浆早已存了满腹的清凉之汁等着我享用。

我喜欢镰刀,是因为割猪草的活儿在我眼中是非常浪漫的。草甸子上盛开着野花,割草的时候,也等于采花了。那些花有可供观赏的,如火红的百合和紫色的马莲花;还有供食用的,如金灿灿的黄花菜。用新鲜的黄花菜炸上一碗酱,再下上一锅面条,那就是最美妙的'晚饭了。我打猪草归来,肩上背的是草,腰间别的是镰刀,左手可能拿的是一束马莲,右手握的就是黄花菜了。所以我觉得猪的命运也不算坏,它一天到晚除了吃就是睡,窝里絮的草还来自于芳菲的大草甸子,比耕田的牛马要有福气,可惜它的命太短太短了。

我父亲是个知识分子,他伺候庄稼的本事与他的教学本领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大家家的地不是因为施肥过少而使庄稼呈现一派萎靡之气,就是垄打得歪歪斜斜,宽的宽,窄的窄。进了我家园田的庄稼,很像是被送入孤儿院的弃婴,命运总是不大好。大家家的农具,也比别人家的要邋遢许多,锄头上锈迹斑斑,镐头和犁杖上携带的尘土足够蓄一只花盆的,镰刀钝得割草时草会发出被剧烈撕扯的痛苦的叫声,如乌鸦一样“呀呀呀”地叫。而那些地道的农家,农具总是被磨得雪亮,拾掇得利利索索的,不似大家家的农具,一律被堆置在墙角,任凭风雨侵蚀,如一群衣衫褴褛的乞丐。即便如此,我还是热爱大家家的农具,热爱它们的愚钝和那满身岁月的尘垢。

大家家使用过的那些农具早已失传了。但我忘不了农具木把儿上的那些圆圆的节子,那一双双眼睛曾见证了一个小女孩如何在锄草的间隙捉土豆花上的蝴蝶,又如何在打猪草的时候将黄花菜捋到一起,在夕阳下憧憬着一顿风味独具的晚饭。我可能会忘记尘世中我所见过的许多人的眼睛,那些或空洞或贪婪或含着嫉妒之光的眼睛,但我永远不会忘记农具身上的眼睛,它们会永远明亮地闪烁在我的回忆中,为我历经岁月沧桑而渐露疲惫、忧郁之色的眼睛,注入一缕缕温和、平静的光芒。

导读

农具何以有了眼睛?如果不是作者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那么,如此乏味、平凡并且土气的农具怎么会有如此的神韵?本文题目就夺人眼球,吸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既然农具都有了眼睛,那么,作者的心灵之中一定也有一双审美的眼睛在闪烁,这双审美的眼睛会将生活中平淡无奇的事情镀上美丽的光泽。要不,请看,被憎恨的犁杖也和父亲风趣幽默的谈吐联系上了,喜欢的锄头和镰刀让作者牵引出好几件有趣的事,还有农村美丽自然风景的描写。所以,虽然作者写的是艰苦的农村生活,大家却从中读到了作者的乐观态度和热爱生活的纯美心灵。这些农具的眼睛实际上见证了作者一段难忘的生活,这段岁月虽然苦涩却闪耀着美丽的光芒,“它们会永远明亮地闪烁在我的回忆中。为我历经岁月沧桑而渐露疲惫、忧郁之色的眼睛,注入一缕缕温和、平静的光芒。”

选择农具作为文章的切入点,进而牵连出作者许多生活申的,这是作者构思的高明之处。生活中的也许是偶然的、零散的,但是,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当写作素材进入作品申时,作者需要进行集中和整合,所以,大家就看到了许多和情感围绕着“农具的眼睛”展开,平庸的生活成为焕发着光彩的写作题材。再浓烈的情感也必须有一个突破口或寄托物才能有所依托,恰当表达,作者找到了合适的依托,因而才有了这样精彩的表达。

思考练习

1 根据原文,概括“农具的眼睛”的两层含义,每点不超过10个字。

实指:_______________

虚指:____________

2 文章对童年生活的艰辛不乏浪漫的描写。请结合相关片段,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

1 (1)农具上的圆节;(2)美好时光的见证或童年生活的见证。2 文中充满了对简单朴素的生活片段的回忆,拉犁翻地的趣味和劳累,锄草间隙享受清风拂面的惬意和蝴蝶追逐的浪漫,打猪草时在草甸子上赏花的悠然,夕阳下对一顿风味独具的晚饭的憧憬,却流露出作者对勤劳、朴实、宁静生活的热爱,对农村和大自然的亲近之情。

篇二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迟子建

年是新的,也是旧的。因为不管多么生气勃勃的日子,你过着的时候,它就在不经意间成了老日子了。

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沾染了这样气韵的北方人的日子,定然是有阴霾也有阳光,有辛酸也有快乐。

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目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因寂静、单纯而显得格外有韵致。八月,我回到那里。每天早晨,我做的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大约是心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头。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家中的菜园到了这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莹莹的茄子、油绿的芹菜、细嫩的西葫芦、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的鱼类。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上。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照亮。

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我去两次,但唯有这次时间最长,整整一个月。浸会大学邀请了来自美国、尼日利亚、爱尔兰、新西兰、肯尼亚、等和地区的八位作家,聚集,进行文学交流和写作,这一期的主题是“大自然和写作”。为了配合这个主题,浸会大学组织了一些亲近大自然的活动,如去西贡西湾爬山,去大屿山的小岛看渔民的生活,去凤凰山以及湿地公园等。的十月仍然炽热,阳光把我的皮肤晒得黝黑。运动是惹人上瘾的,逢到没有活动的日子,我便穿着一身运动装出门了。去海边,去钻石山的禅院等。有一天下午,我外出归来,乘地铁在乐富站下车后,觉得浑身酸软,困倦难挡,于是就到地铁站对面的联合道公园睡觉去了。别看街上车水马龙的,公园游人极少。我躺在回廊的长椅上,枕着旅行包,听着鸟鸣,闻着花香,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向西了,我听见有人在喊“迟——迟——”,原来是爱尔兰女诗人希斯金,她正坐在与我相邻的椅子上看书呢。我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在国外,蜷在公园长椅上睡觉的,基本都是乞丐。

在,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炫耀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绿,等等。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对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有一天参加一个座谈,当被问起对的印象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欢故乡四季分明的气候,想念寒冷。他们一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啊!

十一月上旬,我从赴京参加作代会,会后返回哈尔滨。当我终于迎来了对我而言的场雪时,兴奋极了。我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能够回到冬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汪继湘先生和儿媳王莎女士为我签名寄来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喜欢先生的书,特意在书的扉页盖了一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汤道耕印”的木头印章。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灿烂。王莎女士说,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行,这让我感慨万千。在大家这个时代,那些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导读

本文引起大家关注的是“辩证反衬式”的构思方法。温暖和寒冷是一对反义词,可以指自然界的温度,也可以是人类的某种现象,比如喜欢和冷淡,推崇和拒绝……作者正是从这点上开掘,形成了不同凡响的构思。文章先从赞美故乡寒冷的新年开始,这是寒冷;接着写故乡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母亲对我的关爱,这是温暖;又写十月在感受灼热和困倦,以及可怜的绿,反村作者对故乡寒冷的热爱;可以说是构思中的神来之笔,作者写了一种现象:“在大家这个时代,那些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这仿佛是一条曲径通幽的长廊,回旋曲折,旁边的景物迷人,出现了一个宽广的后花园。将读者引入胜境,体味更高层次的“寒冷与温暖”。

写对故乡的情感可以有千万条路,作者只抓住了“寒冷”这个比较生僻的特征为切入点,将写作视野扩展到。深入到了文化领域,使之和故乡的“冷”交相辉映,呈现出一派丰厚深沉的景象,让读者的情感在相反的轨道中穿行,并且辩证地融合,怎能不情思灵动,哲理飞扬呢?

思考练习

1 在文章第三段中,作者浓墨重彩地铺叙了她在故乡感受到的哪些情景?请分条概括说明。

2 联系全文,请简要说明作者感到“寒冷也是一种温暖”的缘由。

1 (1)山野里弥漫清新的空气;(2)妈妈关切地迎接“我”回家;(3)时令蔬菜,新鲜成熟;(4)享受丰盛的晚餐;(5)用鲜花装点居室。2 (1)故乡给予我情感营养,在寒冷的新年里,感受到了故乡的热闹与温暖。(2)在大雪飘飞的季节,感受到了妈期望与问候。(3)在作品备受冷落而让人心凉的时代,朋友寄来心仪的的作品而感到亲切满足。(4)在炒作时代,我感受到了的奉献精神的激励。

迟子建的文字带着温情,带着浓浓的乡野的气息,暖化了来自大兴安岭冰冷的寒风,将寒冷化作一股暖意,送给每一位在文学的海洋中畅游的读者。

准备把看过的迟子建的作品一一分享给爱读书的朋友们,希望你能够喜欢。

此次分享她的中篇《亲亲土豆》。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礼镇的地方,这个地方以盛产土豆为名,镇上哪家都会种植为数不少的土豆,土豆是个宝贝呀,煎炒烹炸煮,样样都是美食,也是礼镇的主要收入来源。在礼镇的人家中,以秦山最为爱土豆,爱到什么程度呢?他能够闻得到土豆的花香味,有过种土豆经历的人都知道,土豆花儿极小,基本无味,而秦山能够闻到花儿的味道,说明他对土豆是多么的喜爱,他的妻子李爱杰,还有一个就九岁的女儿,一家人生活的其乐融融。

然而,在一个土豆花儿开放的季节,平时爱抽上几口烟的秦山忽然咳嗽起来,并且逐渐的,甚至咳出了血丝,在小城市的医院检查后并没有确诊,在妻子的陪同下一起买了几斤梨便回了家,吃了梨子的秦山情况有了一些好转,让妻子心里稍有安慰,然而一周之后,秦山又咳血了,在妻子的强烈要求下,俩人来到了省城哈尔滨的医院去检查。

来到了医院,便直接住了下来。

秦山,人在病床上,心却在土豆地里,心心念念的对妻子说“该是收土豆的时候了”。

妻子被告知秦山是癌症晚期的时候,整个人像是掉入了“黑咕隆咚”的井里,内心被巨大的悲哀征服,绝望到没有了泪水。为了掩饰内心的慌乱,妻子从医院的花园里偷偷的摘了一朵花儿掖在了袖口里,带给秦山看,秦山却耿直的说“还没有土豆的花儿香,更没有妻子的身体香”。

本来因为确诊而内心伤悲的李爱杰,和同是病友妻子的王秋萍一起解酒浇愁,醉后便一觉睡到了中午,李爱杰马上和王秋萍一起来到了医院,病床上已经没有了秦山的身影,连护士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李爱杰内心极为崩溃,害怕秦山得知自己的病症之后想不开,寻了短见,便从松花江边寻到交叉口,再到公园幽深的小树林,一切的可能的地方都让她们找遍了,可就是没有找到秦山。

百般寻觅之后,李爱杰内心断定,丈夫肯定瞒着自己回到了礼镇。于是打点行囊,便回到了礼镇。

田野上一幅美丽的秋收图,大家刨的刨,挖的挖,连邻居家的狗狗都在地里殷勤的跑来跑去。

远远的看到,秦山猫在自己家的地里起土豆。午后的阳光沉甸甸的照耀着他。

两行眼泪从妻子的脸上滑落,滚烫。

收完土豆之后,东北地区便进入了安逸的冬日,而秦山却消瘦的越来越快了,几乎不能进食,却常常一言不发的看着妻子。在一个落雪的傍晚,秦山突然对妻子说,上次从哈尔滨给她买了件东西,当秦山层层打开包装纸的之后,一条宝石蓝的软缎旗袍,泛着动人的光芒。

两天后,秦山闭上了眼睛。

礼镇的人都来帮助李爱杰料理后事,但守灵的事情,李爱杰自己来承当,她在屋子里穿上那宝石蓝的软缎旗袍,守着温暖的炉火和丈夫,由晨至昏,由夜半到黎明。直到出殡的那一天,才换下了旗袍。

由于天寒地冻,在这个季节的人的墓穴都不可能挖的太深,所以覆盖棺材板光靠那点冻土是无济于事的,人们一般都是拉一车煤灰来盖坟,等到春暖花开了再培新土,当人们准备拉煤灰的时候,李爱杰突然拦住说“秦山不喜欢煤灰”,并拿起几个麻袋,吩咐几个年轻人,“往麻袋里装土豆吧”。

于是,礼镇看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葬礼,秦山的坟堆上堆着饱满的土豆,被雪后疲惫的阳光照射着,使整个坟墓洋溢着一股温馨的丰收气息。

葬礼之后,李爱杰一个离开秦山的坟,刚走了两三步,忽然听见背后一阵簌簌的响动,原来是坟顶上那一只又胖又圆的土豆坠了下来,一直滚到李爱杰的脚边,像是一个撒娇的孩子在期待妈亲昵呢。

李爱杰轻轻嗔怪道:还跟着我的脚呀。

故事到此,告一段落,一个悲情的故事,读到,却能够让人不自觉地弯了唇角,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温暖,借助土豆这个介质,将夫妻间的深切感情表达到了。当中没有歇斯底里的喊叫,没有泪眼滂沱的哭泣,以非常平顺的语言,阐述了彼此之间的深情,真正是情至深处便无声。

这便是迟子建的风格,即便是自己内心寒冷如雪,也要把这雪融化了给干渴的你送上一缕清泉,就像当时读“全世界的鹅毛大雪,谁又能听见谁的呼唤”时,虽然最终的结局是茫茫的冰冷,但是整部不断出现的温情,就像冬日里温暖的小酒一样,时时驱赶着寒冷的存在,和《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的“我想把脸涂上厚厚的泥巴,不让别人看到我的悲伤”一样,至今再读《亲亲土豆》,依然是对细腻入微的情感表达极为欢喜赞叹。

一颗土豆,一片温情。

下期分享《鸭如花》。

分享故事,交流想法,感谢您的阅读。

现代文阅读训练题

在寒冷的冬天,人们往往向往温暖的春天;到了万物复苏的春天,人们往往忘了冬天的寒冷。有一个人,她说:“也是冬天,也是春天”,即便身处凛冽的冬天,她的心中也住着一个阳光充足的春天,这个人就是作家迟子建。

迟子建出生在最北的村庄——漠河北极村,这里“每年有半年是飘雪的日子,我感受的大自然的风寒,自然比别人多。”她不仅感受到大自然的风寒多,经历的人生寒流也多,但她说:“人抵御大自然的寒流能力强了,抵御人生寒流的能力自然也强了。”

读迟子建的散文集《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读到的,是一种寒冷中的温暖,一抹黑暗中的明亮,一份温柔中的硬朗,一股泥泞中的清流……

这本散文集共有五个部分,一、二部分主要写对童年、故乡、父亲、爱人的怀念,第三部分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悟,第四、五部分是主要是游记及一些人物评论。

在的女作家中,像迟子建一样曾三度获得鲁迅文学奖,同时还获得过茅盾文学奖、冰心文学奖等多个文学的作家,是鲜有的。我是因为读了她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额尔古纳河右岸》而喜欢读她的作品的。

她的散文,是大散文,既有细腻的情感与笔触,又有思想的深度与高度,读来让人觉得过瘾。

因为她一些特殊的个人经历,她的文字,有一种伤怀之美,但又哀而不伤,如雪清凉,但又如雪明亮。在读她写的一些充满节制的怀念文章时,如《灯祭》、《好时光悄悄地溜走》、《龙眼与伞》、《我的世界下雪了》等,常忍不住共情,流下泪来。可是文字中的她,又不仅是自我疗愈了,还一并治愈了很多人。

面对人生中的缺憾,她写道:“生活永远不会的。但是,曾经拥有过,有过,不就足够了吗?”

面对生命中的寒冷,她写道:“因为有了寒冷,有了对寒冷尽头的温暖的永恒的渴望,有了对盐那如同情人般的缠绵和依恋,我想北方人的泪水会比南方人的泪水更咸。”

面对黑暗,她写道:“当你的眼睛适应了真正的黑暗后,你会发现黑暗本身也是一种明亮。”

……

这些文字,是她面对生命的泥泞的深刻感悟,然而她的笔触,又不仅仅是关注个人的命运,她有一颗充满悲悯的心,透过个人的痛,看到众生的痛。

读她的游记,随她一起去游历石头与流水的巴黎欣赏米勒的画,去教堂偶遇光明于低头的一瞬,去狼山拜谒骆宾王墓,去沈阳故宫遇见紫气中的烟火,去鲁镇感受它的黑夜与白天,去乌镇听复古的梆声……

循着她深情的文字,去爱荷华认识聂华苓先生和她的三个时代,去追寻鲁迅、萧红、郁达夫曾经的足迹并缅怀他们……

“她用文字收拢时代的缰绳,张弛有致,不疾不徐,以优雅从容的步伐,走过人生的冬天与春天。”

正如她在《长发的秘密》中写的那样:“文学不能拯救世界,但它能给人的心灵世界注入泉水,让人活得安宁。”

在这凛冽的冬季,感谢迟子建的《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让我从文字中读出了温暖、感动、情怀、悲悯、智慧、清澈、安宁……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迟子建

年是新的,也是旧的。因为不管多么生气勃勃的日子,你过着的时候,它就在不经意间成了老日子了。

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沾染了这样气韵的北方人的日子,定然是有阴霾也有阳光,有辛酸也有快乐。我每年的日子,大抵是在写作和旅行中度过的。

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因寂静、单纯而显得格外的有韵致。八月,我回到那里。每天早晨,我做的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大约是心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头。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家中的菜园到了这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英英的茄子、油绿的芹菜、细嫩的西葫芦、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的鱼类。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上。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照亮。

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我去两次,但唯有这次时间最长,整整一个月。的十月仍然炽热,阳光把我的皮肤晒得黝黑。运动是惹人上瘾的,逢到没有活动的日子,我便穿着一身运动装出门了。去海边,去钻石山的禅院等。有一天下午,我外出归来,乘地铁在乐富站下车后,觉得浑身酸软,困倦难挡,于是就到地铁站对面的联合道公园睡觉去了。别看街上车水马龙的,公园游人极少。我躺在回廊的长椅上,枕着旅行包,听着鸟鸣,闻着花香,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向西了,我听见有人在喊迟迟,原来是爱尔兰女诗人希斯金,她正坐在与我相邻的椅子上看书呢。我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在国外,蜷在公园长椅上睡觉的,基本都是乞丐。

在,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炫耀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的绿等等。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对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有一天参加一个座谈,当被问起对的印象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欢故乡四季分明的气候,想念寒冷。他们一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啊!

十一月上旬,我从赴京参加作代会,会后返回哈尔滨。当我终于迎来了对我而言的场雪时,兴奋极了。我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能够回到冬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汪继湘先生和儿媳王莎女士为我签名寄来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喜欢先生的书,特意在书的扉页盖了一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汤道耕印的木头印章。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的灿烂。王莎女士说,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行,这让我感慨万千。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原载2006.12.30《青年报》,有删改)

1.第3段,作者浓墨重彩铺叙了她在故乡感受到的哪些情景?请分条概括说明。(6分)

2.指出画线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简要说明表达作用。(6分)

3.作者在文中叙写了之行的哪些感受?在全文构思上起何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4.联系全文,请简要说明作者感到寒冷也是一种温暖的缘由。(6分)

参:

1.(1)山野里弥温着清新的空气 (2)妈妈关切地迎接我回家 (3)时令蔬菜,新鲜成熟 (4)享受野生的佳肴(丰盛的晚餐) (5)用鲜花装点温馨雅致的居室(享受梦乡的甜蜜)

2.比拟(2分)。赋予新年以生命,生动写出了新年喧闹与寒冷的特点,寄寓北方人的欢乐与辛酸(2分)。为下文铺叙故乡的温馨的情景和内心的惬意埋下伏笔(2分)。

3.作者叙写阳光炽热灼人、困倦难当的感受(2分),其作用是为了反衬作者对故乡寒冬飞雪的思念。(2分)

4.因为作者(1)在寒冷的新年里,感受到了故乡的热闹与温;(2)在大雪飘飞的季节,感受到了妈温暖的期盼与问候;(3)在作品备受冷落而让人心凉的时代,朋友寄来了心仪已久的的作品而感到亲切与满足;(4)在炒作肆虐的时修,却感受到无私奉献精神的激励与温暖。(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3点给满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