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太极拳推手步骤教学
基本太极拳推手步骤教学
基本太极拳推手步骤教学:动作柔不软、刚而不僵的劲力
基本太极拳推手步骤教学:动作柔不软、刚而不僵的劲力
基本太极拳推手步骤教学:动作柔不软、刚而不僵的劲力
太极拳内功劲力的基础是动作柔而不软、刚而不僵。下面是我为大家分享基本太极拳推手步骤教学,欢迎大家点击查看。
步:学拳架、练拳架、调拳架,求得动作的内功劲力
一般来讲,拳架中的每一个动作既是推手化、发的技术,又是散手实战搏斗的技法,不然的话拳架就成了脱离实际的花架子。(旨在健身娱乐则另当别论。)所以,要学练太极拳的技击功夫,首先要一丝不苟地学习太极拳的套路,要按照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逐步做到准确、熟练、轻松,自动化动力定型,继而进一步求得太极拳独具特色的内功劲力。
太极拳内功劲力的基础是动作柔而不软、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在于韧,刚而不僵在于松”。“松在静中取,韧在动中求”。要达到人体各部既松柔又坚韧的效果,应采取动静结合的训练方法。
如调架时外松内紧,外静内动,外慢内快,外柔内刚。其具体做法是在意识的指导下,一方面由丹田处向四周梢节徐徐贯劲,一方面在沉静的基础上有意使身体内部上下、前后、左右各处产生对拉拔长和螺旋滚转的内力,但在外形上看去仍是轻缓柔和、连贯圆润的,这也就是术语所讲的无形的内练法。这种练法的好处是能有效地促使身体各部位协调地配合行动,由矛盾抗争而达到力出统一、气力充沛、生动和谐、整体机动灵活。在这种意识指挥下的内力在体内各关节肌群中不停地如链条般滚转缠绕,时上时下、时左时右,以及螺旋转化,使得身体各部位动作准确合拍、变化无穷,这样就既训练了柔而不软、刚而不僵的内功劲力,又增加了动作技术的实用程度。
求得松柔又坚韧的效果还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在自由散推中求之。当拳架动作达到能不思索而准确自如完成时,就进行散推实践。其做法是首先精神放松不必紧张,注重沾连黏随、听探顺化、随彼运动而求训练沉静中的松柔。其次是当对方用大力、猛力推掷我时,我不要怕倒,要有意接住对方来劲并尽力以拥法掤架,随机,保持外柔内刚、虚灵沉着,以内力的虚撑控制好自己的重心,防止对方突破我的'防线而长驱直入,甚至要有意与对方相持一段时间然后再控制好,在有把握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想办法或前或后、或左或右、或上或下地引化对方大力,或在保全自己万无一失的情况下沉气发劲,以挤压劲贯注身肢到达接触部位,此时身劲抖发,起如钢叉,在掀挫对方重心时待对方将要倒地的一刻复又施以重压贯劲下砸、挫其锐气,训练出我韧柔中之坚刚。
第二步:换劲训练
所谓换劲就是通过一定的练功方式,将人体固有的先天自然的笨拙力量,变换成符合太极拳技法要求的劲力。这一步也是求懂劲、身上装劲的训练。
1.以内引外训练法
所谓以内引外训练法是指以内动外动的练习方法。“内动”指人体内部的意、气、力三者的动转,“外动”指人体外部形态的变动。“外动”依赖“内动”而启动,内不动则外不发。“内动”通过“外动”来表达,外不动则内不显。这种训练法能有效地形成内动外即随的条件反射,促进意、气、力、形四者的有序化配合,—动俱动,一到俱到,其主要手段是以调架子和单盘练某一个或几个、一组或几组式子来求得。
2.以外导内训练法
所谓以外导内训练法是指以外动导引内动的练习方法。“内动”指意识指挥内劲功力,“外动”主要指肢体的运动。这种训练法的要点是“以体训练”、“开关利气”,在配合走转步法和身法的吞吐开合、起伏转折的同时,身体各关节依次松沉,协调而灵活自如地运动,即拳经所谓“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并能促使内力穿肩、越肘、过腕、达于指端。这种训练法由练外入手,看得见、摸得着、易于运用,因而较为科学有效,并有助于学者获得以外形变动导引内劲贯注,从而形成形动劲随的条件反射,对听探顺化、沾连黏随劲法的形成特别有效,能促成意、气、劲、神、形的有序化配合。以外导内通过散推及其接劲,以及接住对方劲力后的耗劲、问劲和滚旋钻撑磨合劲的推揉来训练发动内劲功力。
第三步:抢招抢劲训练
抢招抢劲训练是两人相互搏斗,力求制人而不制于人的训练方法,普遍运用于提高实战搏斗技能。抢招抢劲训练分为限定型和自由型两个阶段。
限定型抢招抢劲训练主要用于提高运用个别动作和组合动作的能力。常用限定条件包括攻防对象、攻击招法、攻击次数、攻击部位。开始时限定条件较多,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逐渐减少限定条件,直至过渡到无限定条件的自由型抢招抢劲。
自由型抢招抢劲训练是在无任何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接近实战的训练方法。要注意和不同技术风格、不同身高甚至是不同体重级别的对手进行自由抢招抢劲训练,以提高推手中适应不同对手、不同打法的能力。此外,自由型抢招抢劲训练的目的是提高攻防技能和体能,而不是要伤害对方,因此应以友好为基础,相互切磋提高。如果是为参加推手竞赛而进行的专门训练,还应以竞赛规则的有关规定为准绳,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训练。
第四步:采拿折别训练
1.学习必要的解剖知识,明白运动器官的结构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了解某关节有几个活动面、活动度是多少、其上附着几对主要韧带等。还要学习人体主要穴位和要害的准确位置,只有做到应手而得,方可在掐穴、拿筋、折别捏扣、钳制关节时灵活运用。
2.锻炼手的抓拧握掐、捏扣折别能力。通过动作贯劲、空握抓扣,以及拧棒子、卷棒功、上罐功、麻辫功等的锻炼,有效地提高两手臂的抓钳扣折能力。
3.学习基本采拿折别技法。在学习时可采用一人喂招递手、一人训练的方法,反复练习采拿折别法或化解方法,一法练熟再换一法,并在学习中逐步领悟采拿折别法的基本技法和原理。
4.练习连环采拿折别法,将多个技法连续不断地串起来练。即一方采拿折别住对方,对方先解脱再反采拿折别,又复而化解,又采拿折别,如此拿、解交替循环练习。
5.两人抢机采拿折别练习。这种练习不限定谁进攻谁防守,由练习者根据对手变化抢到机会随势应用。练习中先采用只准用一种方法采拿折别某一部位的抢机练习,然后逐次增加招法数量和可采拿折别的部位,直至两人进行完全无限定的训练。
第五步:跌掷发放用劲的实战应用训练
跌掷发放用劲的实战应用训练属太极推手功夫的应用训练阶段。这一阶段开始训练时,一般先由老师诱导学生体会各种劲道和跌掷攻守应用的方法。老师打出不同的劲和跌掷技法让学生感受,然后再让学生将同样的劲力、跌掷之技用在老师身上,待老师鉴定正确无误时再和对手进行比试相较、切磋提高。
此阶段的训练,以注重采拿折别、跌掷摔打兼施并用的推手方法为佳。传统的赵堡架三合一太极拳上下步(亦称进一退一)顺式推手法,极讲究一胆、二巧、三功夫,重视运用上中下三盘明暗四十八技法,其中的抓拿折扣、别挫掷跌、摔打兼施并用之法,在训练中几乎没有限制,非常接近实战搏击,极易过渡到散打比技,实用性强、见效也快。
1.训练内劲的蓄、发
蓄,将弛散的意识收敛集中,将散向四梢的意气收归丹田,同时以吸气配合,放松各部肌肉,肢体外形适度屈曲,以至被收敛的意气好似被压紧的弹簧,有一松即弹之势。放松的肌肉被屈曲的关节预先拉长,好似以躯肢为弓胎、以筋肉为弓弦而拉满的弓,有一放即发之势。
发放体内劲力的方法有两类。一类是以有意识的“蓄劲”为前凑,“蓄而后发”。这类发劲要求意气先回敛、汇聚成一点,再迅速通过身体某部向攻击目标发出,同时以呼气配合,收缩主动肌和协调肌,肢体外形适度展开。另一类是以任一形态为预备式,“一触即发”。这类发劲一般是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加快呼气和收缩肌肉来完成发劲,也有在静止和放松形态时突然收缩肌肉呼气发劲的。这类发劲由于未经有意识的蓄劲准备,发劲较快,无预兆,但劲的力度没有前一类大。冷劲和抖劲就属这一类。
2.训练寸劲与长劲的发放
寸劲是突然加速收缩肌肉发出的短促、刚脆的爆发力。寸劲的关键在于把握住运用加速度的时机,这个时机应在我肢体着力点出击至沾贴对方衣服时,突然加速地发劲。
长劲是在原有化发劲力的基础上继续伸长的劲力,在意识的指挥下加大了化、发动作的幅度(贯劲作用超过了对方维持平衡的极限),使对方随之不及、化之不尽而被迫受制。“挤”、“按”、“塌”、“压”、“靠”、“撞”等均可附以长劲发之,让内劲蠕蠕出击不断延伸,使对方愈退愈促。
3.训练透劲与通透劲的发放
欲发透劲,首先意识要有穿透感,意气要有穿透感,目光要有穿透感,内劲冲力要有穿透感。其次要延长发劲的量度,使意感与劲力配合整体而行。如穿心肘横击对方前胸,“意感”是透过对方前胸击其后背,劲力也须击中对方前胸后仍继续透达其后背,甚至延长至其背后远处。
通透劲是指以腰脊发放内力,通肩串臂过腕于稍端,迅速爆发击出的劲力。发放此劲时先舒胸含肩、挺腰拔背,使腰背部肌肉充分展开,以增加肌肉的初长度,然后突然展肩、吐胸、挺顶、撑腰,使内劲瞬间节节贯串而出。
4.训练鞭劲和飘打劲的发放
发放鞭劲的要点是摧、探、抖、弹四字,要求以腰脊为劲源,通过活肩、松臂、抖腕,使内劲功力通肩过臂达于手梢,似鞭如棒弹击而出。
飘打劲是要打得飘摇多变,使对方应付不了、捉摸不透,包括三种运动方法,一是在运动中加快速度,二是在运动中改变运动方向,三是在力点上延长时间或加大压力强度,使对方难以承受。
;
108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武当山 太极拳 的创始人是大家都熟知的张三丰,在太极拳修习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那么你知道武当太极拳108式怎么练习么?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108式太极拳分解教学。欢迎阅读!
108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武当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能四两拨千斤。不但是强身健体还可以防身自卫,武当太极拳结合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还虚合道的气功,开人智慧、发人体能,使人延年益寿、长生久世,是一种集 武术 与养生一体,至高无上的拳法。太极拳的练习过程分三个阶段:首先练形、然后练气、后练神。其内含主要有:吐纳导引功、外气采补功、混元站桩功。其动作以崩履、挤、按、采、列、肘、靠为主,在应用中随、连、粘、贴,连绵不断、行云流水。演练太极拳要求虚灵顶静、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动作舒展,做到神形俱妙。武当太极拳动静结合、内外相含,是内外双修的至宝,是生命的源泉。
武当太极拳
路
1.混元一气静如山 2.阴阳两仪太极伴 3.旋转乾坤抱球式
4.混沌初开捋挤先 5.倚马问路双出手 6.左右挑打是真传
7.棚捋挤按出双手 8.火炮冲天站 9.金鼋露背掌加腿
10.二仙传道孔添11.猿猴扔绳三退步12.单峰贯耳用右拳
13.迎风穿袖掌宜对14.火炮冲天势如前15.狮子张口步
16.青龙探爪掌盖掌17.转身还原归问路
第二路
1.苍龙摆尾肘腿连 2.野马撞槽力推山 3.白蛇拨草向后退
4.翻转阴阳掌加拳 5.拨云见日左右摆 6.云龙现肘是真传
7.霸王捆肘力要猛 8.单峰贯耳打右边 9.黑虎扒心大开门
10.迎风推扇领下边11.抱虎归山左右式12.转身还原先穿掌
第三路
1.乌龙取水左右领 2.野马撞槽力推山 3.刘全进瓜是天义
4.霸王脱盔掌腿拳 5.翻转阴阳上下式 6.靠山探穴左右间
7.猿猴洗脸步 8.乌鸦扑翅采意传 9.丁甲开山左右挑
10.迎风穿袖双掌连11.龟蛇交战盘双肘12.金丝抹眉莫等闲
13.玉女穿梭加暗腿14.金鸡撤膀翅双展15.转身还原归原势
第四路
1.滚腕单撞左右摆2.十字迭拳两肋间3.二郎担山转身快
4.钝镰割草肘腕间5.饿食力要猛6.饨镰割草势如前
7.走马活携提右腿8.乌龙摆尾肘是三9.云鹏盘花展翅取
太极拳自学教程 太极拳详细教程
1、太极拳的基本功为:肩臂功、腿功和腰功。
2、肩臂功:首先要肩膀放松,柔软,然后上肢臂手作时,不能盲目乱动,必须要以腰带动,且尽可能的做到舒展自然,上肢松软沉坠是在练下沉功夫,气沉丹田,耸肩抬肘,臂手僵硬,使气上浮,致使心胸紧张与“上虚下实”唱反调。下沉功夫就不可能上身,这种机理是浅显易懂的。
3、腰功:当全身放松时,以脊柱为轴,缓缓进行全身腿足臂的拧动,可以通过俯腰、转腰、扭腰的练习,扭腰时,双脚基本不动,转腰时需要动作幅度尽可能大,且双脚不能移动。
4、腿功:可以用坐腿,也就是“单腿屈膝负重练法”能够很好的练习底盘,也可以通过压腿的方式加强腿部的训练,压腿时,一定要保持挺胸、直背、收胯,双腿双腿挺膝伸直,压腿的高度要逐步增高。
5、初练太极拳时贵在坚持,全靠慢慢领悟,练习时一定不能憋气,要保持呼吸通畅,练习量要慢慢增加,不能之过急。如果有条件的话,找一个老师专业指导。
太极练拳的基本步骤
太极练拳的基本步骤
太极拳的养生功效是非常神奇的,生活中我们可以适当练习。但是我们一定要掌握太极养生练拳步骤,这样我们练习的才更快。太极养生桩也是非常好的养生方式,也可以时常练习。接下来就让我们随着太极拳教学来了解一下吧!以下仅供参考!
一、掌握拳理
太极拳拳理细微,法则严密。从皮、毛、骨、肉、筋、络、气、血、五六腑处处有法则,有规矩。例如"意气君来骨肉臣"的拳理是什么意思?要在明白的基础上来把握要领。
各部位的拳理弄通后拳自然好练。自己就知道应怎么做,应怎么让身体的各部守法。各部位应做到什么标准或要求,都要问为什么?做到真正的明白。如果你管不住自己的部位,那你不可能管住(打击)别人,那对方必然管住(打击)你。
学习太极拳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很多人为了急于求成,终是一事无成,在生活中也会很失败。
二、学会站桩
站无极桩,调整自己的身体,把练太极的要求先练进体内。如神要守住,心要静,提顶吊裆心中悬,松肩沉肘气到丹田。裹裆敛臀含胸实腹。舌顶上颚等要求,确实进体,把这些法则及要求都守住了,再进行下一步。
三、走太极步
走太极步,也叫行桩。在练习太极步时,法则要求可能你又守不住了,但必须守住。它和站桩的要求是一样的,只是腿在走步在行。走时身体决对要平稳,不能忽高忽低,平视10米左右。当然,走行桩有走行桩的标准和尺寸,这些都要把握好。
四、盘架
太极步练成后开始盘架。太极步练成给盘架和推手技击打下了深厚的基础。盘架时,式子不要贪多,应练好一个式子,没病式之后再进行下一个式子。按顶、扁、丢、抗,四病去查找自己。然后再找放松、舒展、大方、自然。
初学太极拳要从盘架练起,这样有利于快速学习,长期坚持练习太极拳能提高身体的柔韧度。
五、懂劲
太极功夫深的人都知道,懂劲才有神明。盘架练成后要找紧凑。练紧凑时更要讲尺寸分毫。如果尺寸了,气不能入骨,功不会上身。
检查每一式是否进体;每一手或每一个动作是否合乎要求;开合是否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每一手有没有罗旋力、缠丝劲。
更要知道,劲是否来自腰,取劲是否取自脚。通过脚根送到腿,又送到腰。通过腰送到臂上。形于手指等要求要严格的检查自己。然后再检查自己有没有病式、病手,处处到位,事事得体。
如果都做到了就会脱胎换骨、浑元一气、气敛入骨、三关起动、周身一家、内外合一、阴阳平合、开合自然得体。这就是就懂劲了,你要接近神明了。
六、推手
懂劲后,再练习推手。推手过早会出现很多病手、病劲、病式,时间一长不好改正。通过推手硼、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来找劲。
检查是否做到"四两拨千斤",是否劲由内换,舍己从人,是否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是否单重发力然后进入乱环。推手练习成熟后给技击打下了基础。
七、技击
无论任何太极拳式,技击和养生都是的`目标。两种缺一都是不理想的。在历史上,高手如云,现在为何练习者多,技击者少。这是因为我们的心没达到。要知道推手不是目的,技击和养生才是的目标。
应从每一式,每一手找变化找劲。硼、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太极无虚式,式式可,式式变化无穷刚柔相济。只要你找一个功夫好的的老师做指导,按拳理要求认真练,自然会成为太极技击和养生高手。
八、太极养生
只要按上述七项要求来练,人就会平合了阴阳,补先天。五行相生,心静神舒气贴己。气敛如骨,气血一旺,身体会一天一天健壮,病自然没了。
太极养生桩的两大特点
桩功是太极拳的入门功,有许多人觉得太极桩功非常枯燥乏味,其实不然,太极桩功是灵活多变的,而且还有健身养生作用。
太极养生桩
全意太极养生桩,是由陈氏太极拳名家陈全意老师根据中医的经络学说,结合太极拳的导引吐纳之术,独创的一种养生桩法。
首先,该桩法具有简单易学的特点
全意老师长年在外授拳,看到现代都市人生活压力大,时间紧张,没有太多的时间投入锻炼,于是删繁就简,创造出这套只需3-5分钟就能完成的桩法。
练习太极养生桩可以加快汗液排出,提高淋巴系统的代谢功能,同时静心练太极养生桩能缓解压力,释放疲劳。
其次,该桩法还有功效神奇的特点
该桩法通过腿部足少阳、足少阴两条经络及任、督、带、冲四脉,改善肝、胆、膀胱、肾、脾、胃六器的血液循环,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效果,对腰颈椎、心脑血管问题效果尤其显著。 ;
陈式太极拳初学的基本步骤教学
陈式 太极拳 ,是太极拳中的传统流派,其发展至今对于后人具有重大的作用,陈式太极拳在技击与健身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陈式太极拳初学的陈式太极拳初学的基本步骤,希望你们喜欢。
陈式太极拳初学的基本步骤一:拳架要点
陈式太极拳博大精深,想要学好它,我们步自然要从拳架开始学起。
立身中正是要紧的事,应当贯穿太极拳练习的始终。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做弯腰,旋转等动作。它是指做到支撑八面,体现太极拳沉稳从容的气度。
这一点可以在推手中得到检验,只有保持立身中正,才能使自己处于以不变应万变的主动地位,才能从容应付对方的各种劲道,不至于手忙脚乱。
此外,立身中正可以给人以不一样的精神风貌,使人看起来更加精神。
具体到身体各部位的要求如下:
1、头顶正,不可以歪脖,不要仰脸,也不可勾头。目光平视,下颌微向里收,这样就比较容易做到虚领顶劲。
2、 注意含胸,这有助于背部的脊柱放长。臀部下敛(但不是指重心下坠),不可突出臀部,有助于尾闾中正。于是,相应于头部,就有了上下对拔之意。
3、四肢自然舒展放长,注意不可完全伸直,应该让关节保持适当弯曲。手臂做上举动作时,千万不要忽视沉肩坠肘。
陈式太极拳练习时讲究动作舒展大方,连绵不断,要想达到此效果,就一定要做到立身中正。
4、手掌掌心微凹,手指不可曲拢,也不可完全伸直,五指不需要并得太紧,也不要过分叉开,目的是为了让劲能够放长,到达指尖。
5、运动时肩,肘,腕要节节贯穿,才能够收放自如。腰部为全身主宰,犹如机械装置中的主传动轮轴。两足则是人身体的根基,就象一棵大树的树根,树根如果不牢,遇到大风就容易被吹倒。
6、应当时时留心的一件事:沉胯开裆。实际上,沉胯则自然开裆。做到开裆,劲就可以沉下去。
7、从身法整体角度看,务必要做到三合,即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上下照应。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周身运动时成为一个整体,要知道太极拳的螺旋缠丝劲是周身的协调运动,应当避免做动作时顾此失彼。
陈式太极拳初学的基本步骤二:发劲
陈式太极拳的劲是整体劲,由全身各部位协调运动产生。
发劲要从练习拳架开始,如果感到心气下降,气沉丹田,就说明身体各个部位已经符合太极拳要求。如果感到重心不稳,心气上浮,便应该检查一下自己的动作,看看哪个部位做得不合格(可以对照书本上的拳架要求检查自己),通过自己不断揣摩就能找到正确的感觉,有人说,这种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与别人推手来检验自己的感觉是否正确。
发劲时,应当按照陈式太极拳的运动规律(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周身骨节依次排开)和具体要求练习,正确的发劲练习步骤是:
1、力求肢体外形正确,按外形要求检查自己,这个阶段是肢体动作引动内气,所以练好拳架很重要。
2、动作协调后,自然会进入到一个更高的阶段,这时要求内气催动外形,古拳谱中说:"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
3、第二步的这种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技击的对抗要求,在此基础上应继续下功夫巩固其运动体系,使其在任何干扰下,都能顺应客观条件的变化,成为"撞之而不开,破之而不散,浑然一圆"的运动体系。
再者,从生理上分析发劲过程如下:要想产生整体劲,决不能只利用身体某一局部肌肉发力,整体劲的来源于地面对整个人体的反作用力。
陈式太极拳初学的基本步骤三:意、气、力
练拳时要求放弃杂念,呼吸自然,气要沉,神态如猫捕鼠,凝神敛气,不能散漫。同时又要做到神态镇定,防止动作僵硬变形。
太极拳谚常讲"用意不用力",初学者应当好好体会。用意不用力决不是要人缩手缩脚,动作拖沓无力。相反,用意不用力,正好有利于产生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有人比喻为绵里藏针,有人形容说动作外形看上松柔,一旦接触到,犹如碰到钢筋铁骨。
陈式太极拳应当锻炼出来的是内劲,是意、气、力三者的结合。通过意识指挥,使身体协调气血通畅,在发劲时,就能运用自如。太极拳练习者的肌肉力量比不上专业举重运动员。然而,前者优势在于他能在意识控制下,瞬间发劲,给人迅雷不及掩耳之感。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之间"。
陈式太极拳的特点
(一)外似处女,内似金刚
中华 武术 ,门派繁多,仅拳术就有几百种。各门派都有其独到之处,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内外两家。
外家拳多以拳打脚踢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战,攻防含义较为明显、让人一看便知是武术。陈氏太极拳则别具特色: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内气催动外形,上下相随,连绵不断,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轻轻运转,默默停止。其功防含意大都隐于内而不显于外,往往使人误认为此拳像摸鱼--样,不是武术。特别是老架一路,以柔为主,要求周身放松,不用僵力,主要是锻炼下盘功夫,使足下生根,转髋灵活,输通气血,练就充足的内气,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立身中正,八面支撑使身体内外各部建起巩固的防线,形成一身备五弓的蓄发之势,这样,不遇敌则已,若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故外似处女,内似金刚,此为陈氏太极拳的一大特点。
(二)螺旋缠绕的运气 方法
大家见过头顶碎砖、脖缠钢筋等,这是硬气功的运气方法。内气运到头顶上,头能将砖碰碎;运到脖颈上,能将钢筋缠绕起来。
陈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络学的理论,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以小力胜大力,以弱力胜强力。好象用一个小小的千斤顶,就能将载重几吨货物的汽车顶起来一样。所谓太极拳蓄发相变、引劲落空、借力,以四两拨千斤,皆是螺旋劲所起的作用。故《拳论》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从经络学上来讲,经络是指布满人体的气血通路,源于腑,流于肢体,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生疾病,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以拳术与导引吐纳为表里,拳势动作采用螺旋缠丝式的伸缩旋转,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微微旋转使腰隙(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全身;通任、督两脉,上行为旋腕转膀,下行为旋踝转膝,达于四梢,复归丹田,动作呈弧形,圆活连贯,一招一势,承上启下,一气呵成,导致气血循环,此为运劲 (即运气),它区别于用劲。这种系统的运气方法是符合经络学说的道理,也是 其它 拳法和 体育运动 所少有的。
(三)把武术与导引吐纳相结合
导引和吐纳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养身术,早在公元前几百年的《老子》、《孟子》等著作中已有记载。汉初淮南子刘安就编成《六禽戏》,汉末医学家华佗又改为《五禽戏》,他模仿禽兽的动、摇、屈伸、仰俯、顾盼、跳跃等动作,并结合呼吸运动,用于治病保健锻炼,是后来气功和内行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陈氏太极拳把导引、吐纳术和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内外兼修的内功拳运动,这不仅对强身健体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对提高拳术的搏击技巧也是一个创造性的发展。
(四)陈氏太极拳的刚柔相济
刚和柔,两者是相互对立的,然而陈氏太极拳则把刚劲与柔劲揉和在整个套路中,一招一势刚中寓柔,柔中寓刚,达到刚柔相济。《拳谱》规定:"运动之功夫,先化劲为柔,然后练柔成刚,及其至也,亦柔亦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名名之。"为什么太极拳的劲力要以刚柔相济为准呢?因有刚而无柔的劲缺乏韧性。易折易损,没有技击格斗的实用价值,只有柔而无刚的劲因失去爆发力也无济实用。故《拳论》指出:"然刚柔既分,而发用有别,四肢发劲,气形诸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于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迫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闪、折、空、掤、捋、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
刚和柔的变换,从神与气上来讲,是通过隐与显表现出来的,隐则为柔,显则为刚。从姿势上来讲,是通过开与合表现出来的,合则为柔,开则为刚 (即蓄则为柔,发则为刚)。在运劲过程中表现为柔,在运动到落点时表现为刚。因有神气的隐显与姿势的开合,刚柔就能够充分地表现出来。落点是运动到达尽头之点,是神显与气聚之处,所以表现为刚,除此之外,运气转换过程则宜用柔法。陈氏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是有开有合,每个开合动作都有运劲、有落点,落点要用刚劲,其它都用柔劲,以做到刚柔相济。这是做到刚柔相济必须掌握的原则,也是练习避实击虚,蓄而后发,引进落空,松活弹抖的基础。
(五)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结合
陈氏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内家拳术,内家拳的动作都是在意识的下进行的。意:即心意、意识。陈鑫《拳论》说:"打拳心为主","妙机本是从心发","运用在心,此是真诀"。"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问:运行之主宰?曰:主宰于心,心欲左右更迭运行,则左右手足即更迭运行;心欲用缠丝劲顺转圈,则左右手即用缠丝劲顺转圈;心欲沉肘压肩,肘即沉、肩即压;心欲胸腹前合,腰劲塌下,裆口开圆,而胸向前合,腰劲刹下,裆口开圆,无不如意;心欲屈两膝,两膝即屈,右足随右手运行,左足随左手运行,两膝与左右足皆随之,不然多生疵累,此官骸不得不从乎心也。吾故曰: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以上所言,即是心意与动作的关系。《拳论》又云:"打拳以调养气血,呼吸顺其自然……调息绵绵,固内守,注意玄关。......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由此可知,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的密切关系。在走架子时,一举一动都是在意的指挥下,将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和呼吸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呼蓄吸,顺其自然,心意不可使气,轻轻运转,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
(六)实战性的竞技运动一一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
武术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分部练习法,而摔法只讲摔,不阱打,几千年来就一直发展,其他四种虽也综合锻炼,但仍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长拳短打"之称,也就说明这种分歧。与戚继光同时代的名手,如山东的"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等,也都各具一技之长。同时,由于踢、打、拿、跌四法在实践中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这就为花手法开了方便之门。而前人所苦心积累的点滴 经验 ,也因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这就是我国古代一些拳种在教传之后"失其真意"或竞技无一人传习的原因之一。
陈王庭以沾、粘、连、随、掤、捋、挤、按为中心内容,在螺旋缠绕的基础上,创造了陈氏太极拳双人推手法,练习大脑反应和皮肤触觉的灵敏性,综合了踢、打、摔、拿、跌等竞技技巧,并且还有所发展。譬如拿法,它不限于拿人的关节,而是着重拿人的劲路,这就高于一般拿法的技巧。陈氏太极拳这种推手方法,技击性较强,因此对发展体力、耐力、速度、灵敏和技巧都是行之有效的。这种推手方法代替了想性和象征性的花手法,解决了实习时的场地、护具和特制服装等问题,成为随时随地两人可以搭手练习的竞技运动。双人粘枪法也同于此。
陈氏太极拳的奥妙
陈氏太极拳在一般人心目中,总是觉得不适于老年人,或是妇女们为了健身所作的运动,甚至有些青年人也是这样想法,以为不是正宗的太极拳,直到学习了陈氏太极拳之后,对于陈氏太极拳才有些认识,而等到练上多年入门了,才能知道其中的奥妙。
一、陈氏太极拳的动作,有快有慢,而且蓄发明显,而一般的太极拳动作速度均匀,蓄发不明显。
二、陈氏太极拳是肢体呈螺旋运动及缠绕运转,它是一种缠丝劲,而一般的太极 拳是肢体呈弧形运动,圆转简单,是一种抽丝劲。
三、陈氏太极拳的呼吸方法,是以腹部呼吸为主,是采用复式的丹田呼吸法,也就是反呼吸法,一般的太极拳是采用单式的丹田呼吸。
上面所说的不同三点,是荦荦大者,其它小节尚多,姑不具论。陈氏太极拳是以内劲与外功为表里,健身与技击并重,锻炼着重于内气的运行,即陈鑫所谓之「 中气 」。
这个中气是发于丹田,布于周身,开则达于四梢 (手足尖端 ),合则仍归于丹田,是为一开一合,亦即一动一静。
陈氏太极拳是名副其实的以太极阴阳、消息盈虚之理为立论,本屈伸开合、缠丝螺旋之法为演练,呼吸自然,动作雍容,以身法中正不偏为根本。
因之,具有增强体质,疗治疾病的功能,而于技击则有以小力胜大力,弱慢胜强快的效果。实为我国武术中极为上乘、高深、奥妙的拳法。
猜你喜欢:
1. 陈式太极拳的练习步骤与方法
2. 陈式太极拳的练习步骤与方法介绍
3. 简述陈式太极拳的练习步骤与方法
4. 陈式太极拳学练的要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