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高考答疑 >

韦编三绝:治学精神的典范

“韦编三绝”是中国历史上流传甚广的成语,形容一个读书人反复研读一本典籍,直到将编连书简的牛皮绳都磨断三次。它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讲述了孔子的学生匡衡奋发好学的故事。

韦编三绝:治学精神的典范韦编三绝:治学精神的典范


匡衡家贫,没有钱买书,只能向附近的富家子弟借阅。为了读书,他不辞辛苦,常常挑灯夜读至深夜。一次,他家境拮据,连买灯油的钱都没有,只好在雪光下读书。邻居看到他的勤奋,深受感动,便送给他一些灯油。

匡衡得到灯油后,如获至宝,更加刻苦钻研。他将书卷悬挂在屋梁上,白天农忙之余,就仰着头读书;晚上,则挑着灯在书卷前苦读。由于他反复诵读,手中的书卷被磨破了三次,牛皮绳也断了好几次。

匡衡的刻苦精神感动了孔夫子,孔子收他为徒,悉心传授学问。后来,匡衡成为西汉著名经学家和政治家,位至丞相。他严于律己,治学严谨,成为后世学者学习的榜样。

“韦编三绝”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古代读书人孜孜不倦、求知若渴的精神。它不但是匡衡个人勤奋好学的见证,更是治学精神的典范。它告诉我们,治学之道在于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只有通过长期的积累和钻研,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